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开放的作品 ...
-
冬末的教室里依然有些寒意,外面却已经开始有初春的景象。阳光洒落在教学楼之间的河上,点点金光在波光上破碎,璀璨。
听着老师在上面念着PPT的内容,盯着手提电脑上的编码手册,双木君有些昏昏欲睡。自己本科水毕业论文的时候,写的是叙事分析的内容,虽说当时自己暗暗发誓要系统学习内容分析,但是真的有机会学习的时候,自己又不是那么的珍惜了。
真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真得到了就有恃无恐了。
翻开手中的《Analyzing media messages: using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in research》,她突然在想,如果对自己和她的聊天记录做内容分析,会怎样呢?
想到这里,她偷偷地在桌底下划开手机屏幕,发了一句:
“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对我们的聊天记录做内容分析,那会怎样呢?”
“你好闲啊……”没过一分钟,对方就回复了,“不用好好学习吗?”
“……”
“我只是想试一下嘛。”
“哦。”
“……”
如果对自己和她的聊天记录做内容分析的话,首先要先设立一个研究问题,虽然说对内容的解读方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那么,研究问题是什么呢?
自己是要做一个描述性研究还是一个推论性研究呢?描述,能描述什么呢?推论?自己又想从里面推论出什么?
如果建立了一个研究问题,接下来,自己又要建立研究假设,根据研究假设,自己再建立变量,然后撰写编码手册。
想到这里,她拿起笔来,在白色的纸上写下了第一个研究问题:
“聊天内容是否会对双方的关系造成影响?”
“感觉好像有点怪怪的……”她看了看问题,划掉了。
“聊天内容是如何推动双方关系的变化的?”
“我是不是应该先验证是否,然后在探究如何……”第二个研究问题又被划掉了。
“总觉得读的文献不够多呢?”她在脑海里又写了几个研究问题,然后又在脑海里划掉了。
看到班里的学霸在课上侃侃而谈,她心里有些羡慕,还夹杂着一点不甘。自己如果能像她一样,谈吐自如,那该是一件多好的事情,但是话到嘴边的时候,总是打了个转又落回了喉咙里,咕噜咕噜,在心湖里冒出一串气泡。
昨夜苦闷的时候,自己也曾问过学姐,这般苦闷究竟是为何?
“你心里一直有一个过不去的坎。”学姐在微信上如是说,“这个坎就是你想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是的,自己一直梦想立功和立言,做出一些成功的事情,写出一部自己的小说。
“但是你总是达不到,所以你想通过掌握大量琐碎的知识来证明自己很博学,然而,这个泡泡迟早会有被戳破的一天。”
是的,糟糕的绩点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当看到成绩的一瞬间,自己像被兜头浇了一大盆凉水一般,瞬间就清醒了许多,沉浸在自己构建的梦里那么久,也是时候该醒来了。
“这种期望和现实中的巨大落差会让你觉得苦闷和倒霉……”
“说到底我还是很丧……”她回复道。
“甘于平凡的人是不会觉得丧的。”
“这是给我灌鸡汤吗?有梦想的三流可是四流哦。”
“这话是有固定语境的,说话的那个人是为了打击主角他们吧。”
想了想,自己还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框架去理解这些纷繁复杂的理论和概念。框架对于每个人来说,就像一个镜框一样,框住了选定的东西,在词语与词语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并在词语与词语之间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顺着框架所开垦的路往上走,此路会愈高愈艰,百转千回,也许登上一峰,遥望苍天之时,会发现雄鹰翱翔长天,远处又是一座新峰。
到底是什么,阻止了自己建立这个框架呢?
是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开始沉迷于那种浅尝辄止的感觉的呢?也许是开始玩游戏的时候;也许是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照片的时候;也许是在手机屏幕的另一端等待他人回复的时候,也许是……
时间渐渐地流逝,写在白纸上的笔记越来越零碎,越来越像一个个散落在世间各个角落里的记忆碎片。
江南。
游园,惊梦。
烟草,风絮,梅雨。
杏花,泥螺,黄泥,油纸伞。
异国,水城,叹息桥,圣马可,日落,孔多拉。
把这些词语简单地堆砌在文章里,似乎可以构造出看起来很美的意境,可是细细品之,竟是空无一物,也并不是空无一物,只是眼前会闪过几张美丽的画面,然后脑海里便是一片空荡荡的。
也许在酒醉饭饱,闲谈胡吹的时候,自己偶尔蹦出一两个词语,能博得满堂喝彩,但是喝彩过后,只是飞机掠过天际留下的一线云迹,抑或是鸭子游过水面留下的一丝波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