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平遥 ...

  •   人类离开洞穴,放弃狩猎后,男耕女织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农业成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种地需要有固定的地方,因此城市也就应运而生!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在广袤的大地上,建立起了一座座城市:有繁华的大都市、有别致的小城镇;有建在平原上、有建在大海边。时间的车轮从来不问你有都大的名气、也不管你有都久的历史、更不在乎你是不是一国之都,在它那里都会被碾没……
      在流淌不止的时间长河中,没有人知道有多少曾经出现在华夏大地的城市,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它们或被遗弃,消失在苍茫大地无情的腐蚀中,只能通过史书去想象它当初的繁荣。楼兰古城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当初它可是从唐朝京城长安(西安)去西域路上很有名的城市。楼兰古城由于地球沙漠化越来越厉害,现在已经彻底消失,只剩下部分城墙和一些建筑的残迹向我们诉说他曾经的辉煌;它们或被改造,隐藏在繁华的现代大都市中,只能在车水马龙的夹缝中,触摸它曾经的辉煌。南京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现在的南京是一座国际知名的大都市,城市建设现在气息很浓。在那里已经几乎找不到曾经作为几朝国都留下的痕迹。
      就在我们为那些消失在尘埃中的城市感慨万分的时候,突然发现,时间也有疏忽的时候。有些城市,好像被历史遗忘了,她没有跟随时间的脚步前进,也没有被时间完全抛弃,她只是静静的停在那里,静静的等待着,例如:平遥。
      知道平遥古城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平遥的照片和一些介绍,我没想到在山西竟然还有这么一座古城,看来那句“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说法一点没错。
      晋中市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平遥旧称“古陶”,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为平遥县。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城里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原有历经都次重建,但基本保持了他自己已有的格局和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格: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院里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平遥古城始它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他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到平遥给人感觉穿越到时空,回到的那个古老的年代。定好了城里四合院的宾馆,我就毫不犹豫的踏上了触摸历史的旅途。初到平遥,并没有看到照片中古朴厚实的古城,嘈杂的人群和脏乱的车站,与我想象中的平遥古城截然不同。失望之余,只好既来之则安之,坐上宾馆前来接站的电动三轮,窜过拥挤的人流,车子转过一个弯道,古镇蜿蜒雄伟的围墙突然出现在眼前,城墙默默的耸立在那里,夕阳正好落在城墙边,挂在城墙角楼的飞檐下,落日的余晖将城墙的那种沧桑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我惊叹与古人的智慧和辛苦的劳作,仿佛已看到当年浩大的劳动场面,半天没有说话。那一刻,我知道我没有白来。平遥古城我来了……
      从略显低矮的城门进城后,仿佛瞬间回到了过去,整个平遥古城全是古建筑,雕栏玉砌,旋瓦飞梁,青灰色的围墙,朱红色的柱子和横梁,写满了岁月沧桑。青石板铺就的路面,被岁月的刻刀磨的亮亮的,有的地方还能看到曾经的车马印。因为已经接近晚上,路边很多的店铺已关门,旧时的木门板镶嵌着绚丽的纹饰,充满了神秘色彩。路两边红灯笼一个个亮了起来,只有那些宾馆依旧灯火通明,里面不时的传来游客爽朗的欢笑声。感觉像在古时候繁华的都市热闹的傍晚,而我也像一个游走江湖的人。
      我住的宾馆也是这种古城里的老建筑改造的,一进门是一个几根粗大的木柱子支撑的大厅,一只肥胖的大花猫懒懒的躺在门口,对进出的人丝毫不闻不问,自顾自的睡大觉。正对着门是一个大吧台,宾馆掌柜在吧台后来,对进出的人很热情,问长问短,让大家有中到家的感觉……大厅里整齐的排放着几张桌子和长条凳很像武侠电视里的酒店。我突然想到了那个有名的搞笑喜闹的电视系列剧:《武林外传》,大厅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我开玩笑的问老板,为何不让佟湘玉出来给大家打个招呼,不让白展堂跑堂,不让郭芙蓉打杂,不让吕秀才帮你记账。老板也很幽默,回答道:“我给他们放假了!”
      穿过大厅后门就到了宾馆的院子,院子的地面用青石板铺出一条小路,通到院子四周的客房里,没有青石板的地方都种上了常青的植物和青藤。一棵葫芦藤几乎爬满了整个院子的上空。院子四周的客房干净整洁,里面都是那种宽大的炕,上面铺着碎花布的床单,一个小条几放在炕中间,房间布置的古香古色,一看就打心眼里喜欢。放下行李,在大厅里找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上两个当地的名吃小菜,要上一壶著名的杏花村酒,看着窗外夜色渐浓,华灯初上,明月半悬。那种隔世的感觉顿生,一路的疲劳顿消,没过多久,我就醉倒在他乡,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开始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在平遥,时间似乎永远是停滞的,这绝对是一个培养懒人的地方,更是一个懒人最喜欢的地方。第二天,暖暖的阳光从贴着窗花的玻璃照进来,在印花布铺设的大床上留下斑驳的影子。窗外鸟儿叽叽喳喳的在争抢院子里的食物碎末,偶尔两声狗叫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被吵醒的我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院子里葫芦藤上挂着青涩的葫芦,随着风来回摇晃,“葫芦娃”我自言自语的嘟噜了一句,翻了个身,马上又进入到梦乡。从宿醉中醒来时已经快到中午了,很多客人早就出去了,宾馆里安静的很。那只猫在院子里找了个太阳地,用最舒服的姿势还在睡觉,听到我的动静,仅仅是微微抬头看了我一眼,继续它的神游之旅。院子不大,是典型的北方小院构造,四周都是北方常见的四合院平房对称建筑样式,屋顶是斜坡的,正门很高,两边是大窗户,门上贴着门神,屋檐、梁欑上是各种神话故事的彩绘,窗户上贴着美丽的剪纸。屋檐下的青苔已经很厚了,还有那些雨水滴落形成的小孔,在向我证明着它的年龄。院子正中靠里点的位置放了一口大缸,这原本是放水用来防火的,现在里面种了睡莲。早上看到的葫芦藤就在院子的一角,我找了个躺椅,独自坐在葫芦藤下,冲壶清茶,捧本书,尽情的享受这片刻的安宁。太阳也是懒懒的挂在那里,似乎也忘记了移动。有风从身边吹过,却丝毫感觉不到冷,仿佛在平遥,你就是处在一个完全与世隔绝完全没有时间概念的空间里,这里的一切都是静止的。
      走出宾馆,街上熙熙攘攘,路边的商店热闹非凡,卖的都是各种小吃、纪念品。如果你有可能去平遥,一定记得吃那里的小吃,可以适当买一点纪念品。我租辆自行车,随意的在城里逛逛,特别是去那些没有被开发成景点的地方,安静的小胡同、古老陈旧的老建筑,所有这些都静静的呈现在你眼前,让你可以轻易的触摸历史。围着平遥城是高大的城墙,城墙上可以并排开过两辆汽车。走在城墙上,平遥古城的全貌尽在眼前,平遥人为了开放古镇旅游,在城墙内没有一点现代化的建筑,放眼望去,全是明清时期标准的北方建筑特征。和南方别致的小镇不一样,北方古建筑讲究对称和谐,更显粗犷,一般墙和屋顶都是灰色的,四四方方的院子,两面对开的院门。院子里都会种上枣树和石榴,寓意早生贵子和子孙满堂。平遥古镇的房屋布置的和其他北方房间也很像,一进门正堂墙上会有一副画和对联,下面摆一张条案,条案前是八仙桌,两边是两把圈椅,这是屋子里男女主人坐的地方。和其他地方摆设不一样的是,条案上左边会放个瓶子,右边会放个镜子。这种摆放可是有讲究的,原来这里的男人主要是外出经商,所以男主人坐的位置那里放个瓶子,寓意平平安安。女主人独自在家,自然要守厚道,所以放着镜子,寓意着别做亏心事啊。
      平遥的门票是通票,有效期三天,可以逛里面所有的景点。信步走在古镇的街道上,票号、镖局、衙门这些明清时期代表晋商文化的建筑,现在已经被开发成景点。中国近代史曾经有过三次大规模的迁徙,一次是山东人闯关东,一次是南方人下南洋,一次就是山西人走西口。但凡出现这种情况,都是一次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山西人特有的执着和质朴,注定了晋商耿直厚道的性格和诚实守信的从商习惯,所以说起中国的票号,还是晋商的最为有名气。平遥作为当时的一座集贸易、中转等一体的城镇,城镇整体规划合理,功能齐全。威严的县衙、气派的商家、牛气的银号、神秘的镖局…虽然昔日的辉煌已不在,但那段历史却没有被遗忘,那些建筑里,其实已经写满了当时的场景,记录了那时的沧桑。我感兴趣的是景点里关于晋商文化的介绍和那些曾经辉煌的历史,所以没有请导游,也没有跟着其他队伍,而是自己一个人,跟随着自己的思绪,随意的逛着。累了,就回宾馆宅一会;困了,就从葫芦藤下迷糊一会;到吃饭的时间就坐在窗边喝酒,三天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在平遥,一定记得多给自己留点时间,那里不需要“到此一游”,那里需要的是安静的守候。
      有时间一定听听那里的有着当地风俗特征的神话传说:(一)县令巧断伞康熙年间,两个邻村的人在进平遥城的路上为了一把雨伞闹到县令那里。我给大家讲一下,范村人宋忠原背着一把大雨伞进平遥城看病,天下雨,他好心邀邻村人毋连迟一起到他的伞里避避雨。两人风雨同舟,互济互助,边谈笑边行路到了高林村。宋忠原因风力大累得满头大汗,毋连迟于是接过宋忠原的伞打着到了南门外孔家饭店。后来,毋连迟诬赖伞是他的,两人争吵起来,吵吵嚷嚷一直闹到平遥县署。两人各抒己见,知县王杰一时作难,不好判断。沉默了一会,王杰猛然间把惊堂木一拍说:“刁民!屁大的事到县衙击鼓告状!想试探本官的软硬智愚……”随即把伞撕的粉碎,掷下堂来,喝令退堂。原告宋忠原从堂上下来,泪涕满面,被告毋连迟则幸灾乐祸,洋洋得意。两人走出县衙走到照壁南街上,四个衙役赶了出来,传唤二人重回县衙。二人再次跪在大堂上,知县王杰和颜悦色地判断,伞是原告宋忠原的,被告毋连迟属诬赖,重责四十大板,罚钱十贯,赔原告一把新雨伞。事后宋忠原给王知县送了一块匾额,上刻”明镜高悬”四个大字。(二)城隍爷在平遥城隍庙寝宫楼东梢间里坐一尊年轻漂亮之妇,据说,她就是城隍爷的小妾,对于这位小妾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这么一段小故事:平遥城隍神年轻气盛,可以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一次,平遥城隍神与介休城隍神在一块相聚弈棋,平遥城隍神戏言说,我若赢你,您那位贤惠夫人就得归我所有,介休城隍神从心不服,一口答应下来,最后,平遥城隍神胜,这样,平遥城隍神便带回介休城隍神的夫人,为她营造一诗情画意的小环境,让她居住。(三)火烧城隍庙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七至六月二十七是城隍庙庙会期,在清咸丰九年(1859年)庙会期间,在集市上出现了一位卖饼子的老翁,这位老翁在集市一直叫喊着:“卖火烧,卖火烧。”(平遥人称饼子为火烧),可是由于他的饼子太小了,叫了一天居然没人去买。一位年轻人看了看,诚心地告诉老翁说:“大爷,你的火烧太小了,人们都爱吃大的。”老翁对他说:“今天小火烧,明天大火烧。”当天夜里,果然庙内失火,除了后院寝宫窑之外的殿堂全部被烧为灰烬。后来,经过这位年轻人细心地回忆,才想起肯定是火神显灵了,从此,这段小故事便流传开来。(四)睡姑姑和药婆婆双林寺东北隅有一座小祠堂“贞义祠”,祠中有两塑像,一尊是躺在床上双目紧闭的少女,人称“睡姑姑”;一尊是旁边坐着骨瘦如柴的老妇叫“药婆婆”。相传很久以前,桥头村有一户人家家境很好,万贯家产供老夫妻和膝下小女享用,一家人过着和睦安康的日子。然而小女十六岁那年,父母得重病相继去世。她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天天到父母坟前看看,希望还能见到自己的爹娘,向她们哭诉自己的衷肠,但人死不能复生,女孩终究不能如愿以偿。话说,从她们家到坟地刚好路过村里的大庙。她父母在时,常常带她去寺院烧香上供,祈求菩萨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如今二老虽已过世,小女却不忘常进寺院供奉菩萨。第二年,寺院主持派僧侣四处化缘,准备整修一些年久失修的殿宇。女孩知道后,把家中所有的财产变卖了,一分不留地捐给了寺院。后来在她得病卧床之际,对佛的虔诚感动了神灵。有一不曾相识的老妇,来到身边,每天给她做饭、煎药,不辞劳苦地侍奉她,病好后两人相依为命,一直到小女孩去世,这一老妇也陪她坐化了。人们为了纪念乐善好施的少女和不知来历的老妇,在寺院的东北隅修了一座单间小祠堂,里面塑了她们的塑像,民间称“睡姑姑”、“药婆婆”。
      有机会一定看看那里的有着当地风俗特征的各类表演:(一)旱船用竹条、木条、彩绸编扎成彩舫,四周用绸缎围合,面用木条、绸缎搭篷。表演时以吹鼓乐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彩带系船驾于肩上,假脚盘坐“船”中,似乘船状而行走。另一人扮船夫,持桨在前划引。(二)高跷用两根木棍制成跷腿,一般在6尺上下,高者达1丈2尺。木棍上端处横装踏板,表演时演员的小腿绑在木棍上端,脚踏踩板,按各种舞步走动表演。技艺高超者,可跳跃板凳、桌子等障碍物或跌八叉、“金鸡独立”、下软腰。传统内容有《白蛇传》、《庆顶珠》、《狐狸冤》、《唐僧取经》。新中国成立后,又加入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送子参军》、《计划生育》、《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本县北城村、干坑村高跷表演出名。(三)抬阁 将铁杆固定在抬杆上端,抬杆周围用莲花、彩云等各种道具装饰起来,再将三四个扮演各种戏剧人物和神话故事的男女小孩固定在铁杆上,由成年男子抬着,在行进中表演。内容有50余种,其中包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富贵图》、《火焰驹》、《断桥》、《虹霓关》、《起解》、《百花亭》、《盗灵芝》、《下河东》《拣柴》、《苏护送女》、《双吊孝》、《黄河阵》、《祥麟镜》、《反棠邑》、《狐狸缘》、《凤仪亭》、《血手印》等。(四)龙灯用竹、木、布等材料制作精制的龙头,再以竹圈制成若干节龙身,用布围起连接成长达20米以上的龙身、龙尾,上画龙麟、龙爪图案。表演时一人用木杆举龙头,十数人用木杆分节举龙身、龙尾,前面有一人持彩珠火球戏龙引路。在吹打乐伴奏下,舞动龙头,龙身随龙头走向翻滚起伏,蜿蜒摆动。表演形式有《二龙戏珠》、《调四角》、《八调调》、《蛇退皮》、《套明珠》等造型。龙首龙身内置有蜡烛,昼夜兼可表演。夜间表演时,龙体内灯火通明,气势颇为壮观。(五)竹马用竹皮或竹篾扎成,外面以绫纱裱糊,再经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截,固定在十二三岁男童的前胸、后腰。身系若干小铜铃。竹马队一般由14名儿童扮演,12匹马表现十二生肖,前面一个引导的叫马头,用戏剧表演中的佛尘指挥,后面一个是马尾。其余表演者手持马鞭,象骑着马奔跑一般,伴之连连作响的铃当声声,犹如万马奔腾。夜间,竹马身上置放灯烛,表演起来尤为好看。表演的形式有《蛇退皮》、《翻身身》、《双八调》《单八调》、《剪子股》、《八调调》、《对竹马》、《没头头》、《三环套耳》等。(六)节节高其表面看和背棍相似,实际表演难度更大。表演者多为7岁左右的男女孩童,化妆打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站立在成人表演者的双肩上面,无须任何绑系,全凭孩童双腿膝部靠在成人后脑部,用劲站立,类似杂技表演。成年人随着音乐节奏,在行进中表演,肩上的孩童在上面相应舞出各种动作,煞是好看。扮演的剧目以《西游记》、《八仙过海》等居多,深受群众喜爱。(七)地秧歌地秧歌有舞有唱,乐器有腰鼓两面,钹、钗各一付,锣两面,口刮四面,有条件时乐器可增多,表演者也相应增多。一位手摇拨楞鼓的表演者,思路敏捷,口才伶俐,借景抒情,以平遥方言即兴演唱吉祥而风趣的“四六句子”。句段间,各种乐器骤然齐击,紧锣密鼓的间奏,铿锵悦耳。腰鼓手是乐队的核心,拉开演奏架势,手舞足蹈,在队伍中走来走去,十分活跃。其他乐手既敲击,又表演,形态自如。地秧歌流传较广的传统曲目有《观五京》、《十盏灯》、《王祥孝母》等。
      告别平遥是一件非常不舒服的事情,去过那么多的地方,只有在这里我才感觉到自己全身心的放松。已经和我混的非常熟悉的老板送我的时候说,第一次见你这样的游客。我问,为什么这么说?老板笑了,回答到:我看的出来,别人来平遥是玩的,你来平遥是生活的,三天里没见你怎么去逛,一半时间在睡觉,一半时间在喝酒,这样的游客还真是不常见呢,平遥就应该是这样的生活方式。我听后哈哈大笑,没有继续搭讪,也许这才真是我喜欢的旅游方式呢。若干年后,当我真正开始那种所谓驴友出行方式的时候,回忆起当年的平遥,那时候也许就是一种预示,一种对未来生活的预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