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暗恋滋生于东宫 ...

  •   李旦降为皇嗣之后,他的长子李成器跟着从皇太子降为皇太孙。李旦以及所有家眷全都搬进了原本只有李成器单独居住的东宫。幸亏东宫的设计原本就是针对成年而且有妻妾子女的太子,虚岁才十二的李成器一人住实在嫌太大了,甚至李旦全家住进来也颇有宽裕空间,因为李旦的妻妾子女都不到太子可以拥有的数目。

      根据唐朝礼制,太子妃以下,设置良娣二名、良媛六名、承徽十名、昭训十六名、奉仪二十四名,用意是在为将来皇帝的三宫六院做准备。然而,李旦就连当皇帝时,也没有那么多女人。

      李旦刚登基时,把相王府的十三名妻妾都带入后宫;后来,封为昭容的王芳如去世,由她妹妹王芳媚补位,后宫人数还是不变。李旦在位六年期间,从未选拔妃嫔,这主要是由于他觉得自己有的女人已经够多,不需要再找,但也是因为当时的武太后曾表示,后宫位置不一定都要填满,节省一些也好。

      于是,李旦的十三个女人从相王府跟他进了皇宫,又随他从皇宫搬到东宫。李旦让位给母亲之后,虽然不称太子,但他原来的妃嫔们都改用太子姬妾的名号。毕竟,要重新编一套皇嗣姬妾名称太麻烦了,也没有必要。

      就这样,豆卢贵妃与窦德妃都成了良娣,变回像身为相王府孺人那时候一样地位平等了。窦良娣不禁为此有些快意。豆卢良娣则松了一口气,心想终于能跟窦氏比较好相处了!至于她本身,她从不在乎身份是孺人,贵妃,还是良娣,她只把自己当作豆卢惜。

      在李旦的十三个女人之中,豆卢惜是最处变不惊的一个。别人比较难以适应东宫的新生活,最大的问题是,她们必须教导习惯称呼李旦“父皇”的孩子们改称“父王”,而且孩子们对她们自己的称谓也得改变。例如,刘皇后既然变成刘皇嗣妃,她的孩子们对她就得从“母后”改口为“母妃”。虽然她的长子李成器已经懂事了,但她的女儿们比较小,不明白为什么要改称呼,问个不停,惹她心烦。相对而言,豆卢惜的养子李成义与李成器同年,也了解父亲降级的来龙去脉,不需要豆卢惜多费唇舌。

      不过,令豆卢惜有点感伤的是,当李成义因为她失去贵妃头衔,而不应再称她“母妃”,却也不肯恢复像他很小的时候,也就是在相王府的时候那样喊她“娘”。李成义决定改喊豆卢惜“母亲大人”。这使豆卢惜听来颇感生疏,但无可奈何,只有暗叹:就是跟这孩子没缘份吧!

      李旦想要强迫李成义喊豆卢惜“娘”,被豆卢惜拦住了。她平心静气劝道:“算了!成义已经晓得我不是他的亲娘,何必逼他喊我娘呢?那只会惹他反感。不如随他吧!他肯叫我母亲大人,也算是对我有一份尊重。“

      李旦忍不住问:“惜惜,你会不会后悔当年收养他?这孩子,一点也不记你的恩!”

      “别这么说!”豆卢惜淡淡一笑,坦然答道:“当初我只是想拯救一条小生命,并没有指望他报答我。成义对我还算有礼貌,从来没有不敬,只是不亲,而亲不亲,真的要看缘份,不能勉强!”

      “你真是宽宏大量!”李旦有感而发:“成义现在半大不小,很多事情似懂非懂,正是最难管教的时候。但愿将来他长大了,懂事了,能领悟你的好,对你尽孝!”

      “将来的事还早呢!说到管教孩子,目前倒有一个问题。”豆卢惜提醒道:“我们不但全家搬进了东宫,而且母皇有令,不准我们擅离东宫,要去哪儿,都得向她报备。换句话说,好动的孩子们全都被局限在东宫之内。这东宫虽然还算宽敞,毕竟比不上皇宫那么大,孩子们恐怕会嫌拘束。因此,我们得帮孩子们培养一些优良嗜好,陶冶性情才行!”

      “你说得很有道理!”李旦深深点头,表示赞同:“这个问题,在男孩子身上尤为严重!本来依照宫廷的规矩,男孩子一旦封王,即使年纪还小,也要搬到宫外的王府去住。我小时候就出去住了。那样,其实对于培养独当一面的能力,还有拓宽眼界,都很有助益!偏偏,我的儿子们除了成器单独住过东宫,都得不到磨练独立的机会!你说,我该帮孩子们培养什么嗜好,他们才可以在东宫这个小天地之中,照样养成开阔的心胸呢?”

      “依妾身的拙见,古人说琴棋书画,把琴排在第一位,其中自有深意。”豆卢惜宛转答道:“所谓琴倒不见得一定指琴,可以泛指所有的乐器。成器如今笛子不离手,就不介意不能随意出门,一点也不嫌闷!成义没有那么迷笛子,可是有时候也会拿来自娱。所以说,不妨叫他们的弟弟妹妹也仿照他们的例子,学一两样乐器。”

      “好主意!” 李旦赞道,又提出具体的做法:“我明天去向母皇请安时,就请求母皇把太常寺乐工安金藏调到东宫来,教孩子们学乐器!”

      第二天,武则天批准了这项申请。她很乐意让李旦全家寄情于音乐,认为这有助于李旦安份待在东宫。武则天登基以来,最担心的,莫过于李旦勾结官员,图谋复辟。

      就这样,安金藏住进了东宫,每天都见得到豆卢惜。尽管只是当着众人见面,很少有机会讲话,安金藏还是觉得日子变得不一样!

      由于豆卢惜肌肤特别娇嫩,安金藏看不出她的年纪,加上听说过李成义是豆卢惜的养子,并非她所生,因此他以为,豆卢惜大概与他年龄相仿,只有二十四五岁,想不到她已经快要过虚岁三十的生日了。不过,豆卢惜的年龄对于安金藏而言,反正不重要,因为他绝对不可能去抢皇嗣的女人。他只能把豆卢惜当作心目中的女神,默默倾慕而已。

      豆卢惜感觉得出安金藏对她的暗恋。同时,安金藏不但散发出一种李旦没有的豪迈气概,令她联想到记忆中的桐表哥,而且安金藏的音乐才华也颇为吸引她。不过,她当然记着自己的身份,总与安金藏保持适当的距离,唯一控制不住的,仅仅是一见到他,就会绽开微笑。那嫣然一笑,却足以使安金藏如沐春风,给他无穷的动力去发掘学生们的音乐潜力。

      到此时为止,李旦已经有五个儿子、八个女儿。其中五个儿子都大到能够学乐器了,女儿则多半比较年幼,但也有三个到了学龄。

      安金藏很快就发现,这八个孩子之中以李隆基音乐天份最高。李隆基对每一样乐器都有兴趣,都嚷着要学。一开始,安金藏只当他小孩子好奇,恐怕新鲜感一过,就抛开了。结果,大出安金藏意料之外,李隆基对每一样乐器都有耐心练习,都能持之以恒!一年之内,李隆基就学会了琵琶、二胡、笛子、羯鼓,虽然都还不到精深的程度,却足以演奏一些简单的曲子。

      就在这一年,李隆基也展现出他的领导能力。他联合兄弟姐妹们,组成了一个乐团,每天下午一起排练。他的哥哥姐姐都自然而然顺着他的安排,从未仗着年纪较长而抢着做领袖。

      每隔一阵子,这个儿童乐团练熟了足够的曲子,李隆基就会编排一套曲目,用来表演。李隆基制作的家庭音乐会,总会令李旦以及他的妻妾们都赞不绝口。

      李隆基不只热爱音乐,也喜欢戏剧。他知道父王的妻妾之中以豆卢惜文笔最好,就经常请豆卢惜帮他写剧本,让他拿来与兄弟姐妹们同台演戏。豆卢惜为了给这些孩子们一个欢乐的童年,运用她读过的神话与听过的传说,编了一部又一部喜剧。孩子们演得开心,大人们看了也开怀。

      孩子们的音乐与欢笑,使得李旦并不以幽闭东宫为苦。母皇不让他插手国家大事,他就乐得清闲,一方面享受天伦之乐,另一方面钻研他深感兴趣的训诂学。

      尽管李旦采取低姿态,不想惹任何麻烦,麻烦却还是找上了他。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野心勃勃,一心想夺皇嗣之位。李旦再怎么低调,仍是武承嗣的眼中钉。

      武承嗣令凤阁舍人张嘉福,唆使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理由是:“神不欲歆类,氏不祀非族,”既然武氏为皇帝,就不应当以李氏子孙为皇嗣。

      宰相岑长倩、格辅元反对变易皇嗣之议。武承嗣竟然指使酷吏来俊臣诬陷岑长倩、格辅元、司礼卿兼判纳言事欧阳通等数十人谋反。结果,岑长倩、格辅元等数十人全部被杀。

      李旦得到消息,不由得心惊肉跳!他原本以为,只要乖乖顺从母皇,就能平平安安当这个皇嗣,而将来母皇崩逝之后,自己重新登基,即可恢复李唐国号,一旦成为中兴之主,就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亡国之君的骂名了。他怎么也想不到,武承嗣并非母皇的儿子,居然胆敢觊觎皇嗣之位,而且还提出了理由!

      最令李旦惶恐的是,母皇显然不排斥武承嗣的企图,不然也不会任由武承嗣害死了岑长倩、格辅元他们。难道,母皇竟会宁可传侄不传子?李旦简直无法理解!

      李旦未曾想到的是,武则天明察秋毫,看得出他改姓武是迫不得已、虚与委蛇,也猜得到他有意将来重建李唐。武则天唯恐,自己一手创建的武周王朝有一天会被儿子一笔勾消,才考虑是否立侄子为继承人更妥当。

      武则天有一个侄子武攸暨娶了寡居的太平公主。因此,武则天也考虑过,是否干脆传位给身为武家媳妇的太平公主?若非太平公主与她第一任丈夫薛绍有四名子女,武则天真有可能让太平公主成为武周皇朝的第二位女皇。武则天一直极为喜爱这个最像她的女儿,只遗憾太平公主对薛绍用情太深,恐怕太平公主若继承大业,将来会把江山转给薛绍的孩子,那麽大周就要落入异姓之手了!

      基于这一层顾虑,武则天不放心立太平公主为皇太女。她此刻心目中的候选人,只有小儿子李旦与侄子们之中能力最强的武承嗣。

      武承嗣必能保持皇室的武姓,但侄子毕竟不如儿子亲!武则天想来想去,实在难以决断。她只好打算观望一段时日,并且给李旦一些考验,看他的表现,再做定夺...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7章 暗恋滋生于东宫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