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回 故事一 ...

  •   你可以不知道天津,但是不可以不知道“小站”。天津市津南区的小站镇虽然是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弹丸之地,她却声名远播享誉中外。
      小站周边绵延数十里种植水稻,米质独特、香醇无比,因此而久负盛名,这里与全国多地都有贸易往来。小镇上店铺林立,市场繁荣,正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使这个半为乡村半为市,可做农舍可做商的小镇生机勃勃。无论是街边的土房子,还是较为考究的青砖四合院,无论是魁星高照的牌坊楼,还是黛瓦青砖的周公祠,历史无不在这里积淀升华。
      历史名镇不仅在于此,小站练兵也成就了像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人,使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名声显赫的风云人物……因此近代历史看小站。
      小站,虽然立世只有一百多年的光景,她却历史重大,故事也多而繁杂。暂且不论从这里走出几位总统、几位督军、多少官员,就数十年来兵匪贼盗、倭寇强权争夺小站,到底出了多少故事,今人谁也说不清楚。
      小站不大,历史不久。别看小站这块弹丸之地,她竟与清朝的覆灭,民国的建立有着重大干系。
      小站的大人物小故事,小地方大舞台。在冗杂的历史中不乏演绎出形形色色的故事来。为官的载入了史册,为农的、为商的、为匪的、为娼的……这些人的故事多从人们口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地被蚕食,时至今日所剩无几。若不是笔者心血来潮,那些残缺的碎片将随着如水的流年烟消云散,那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
      大人物属于历史,小人物属于故事。那么咱还是从小站镇、小地方、小人物、小事情说起吧!
      话说,小站街最早有四门两巷,两条主要街道,一直延续至今。中山路早年叫“城里大街”。日本侵占小站时期实行保甲制,必须确定地名、街名。小站镇有位会计叫王兴华,为城里大街起名为“中山路”,德胜道是老街名。
      四门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东门在城里大街以东,现在的第八玻璃厂附近。东门以东叫东门外。
      东门的门楼为砖木结构,两边有台阶(楼梯)通向门楼。门楼上面有宽敞的瞭望室,人们可以站在里面,从小窗口观望整个街景。门楼顶端有一彩色塑像——“魁星”。魁星手握毛笔,一脚高抬,单脚独立,侧身做点魁状。门楼正面有三个大字“新农镇”。
      西门,在城里大街西,现在的中山商厦前。据八九十岁的老人们回忆,门楼顶端的装饰不知什么时候被毁的,门楼虽在,但上面已经光秃,其结构和东门相仿。
      南门在原小站小学三分校以西的马厂减河边,门不大,是木制结构的 。
      北门在袁家瓦房以东,现在的大众浴池前。其建筑与南门一样,也是木制大门,门口正对北面小营盘的影壁墙。因为南门和北门比较小,因此人们习惯地叫“小南门儿”“小北门儿”。
      在兴隆街东边的入口处,裕庆昌杂货店西有一个彩色的牌坊。牌坊上面有四个大字:“兴隆气象”。裕庆昌的正南面是小站大桥,当年大桥一带是小商小贩们云集的地方,非常热闹。
      城里大街(中山路)以北是东西巷子。东巷子在汇文里(原木器厂)以南,当年是周武壮公和周四壮公的居住地。西巷子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北洋新军的官员及家属们居住的地方。当地老人们总说:“先有东巷子,后有小站镇”。
      涛涛滚滚的马厂减河把小站镇分为两半,而河上的一座大桥又把两岸连接起来。兴隆街西有一条月牙河,月牙河通马厂减河,从西小闸子开始往北延伸,把半个小站镇围了起来,形成一个月牙形。关于月牙河,还有着一段特别的传说:早年李鸿章的部将周盛传在小站开河屯田,工程浩大的马厂减河通航之后,为沟通海河航运,扩大灌溉水源,又开凿了从小站到咸水沽的十八里笔直河道。这样以来,小站、咸水沽、葛沽三镇被三条河流围在一个三角形中。其水运通畅,又十分方便灌溉,稻子长的茂盛。传说李鸿章到此巡视后,说这一条笔直河道与马厂减河、海河围成了一条玉带,此地必出真龙天子。他回京后启奏了慈禧太后,慈禧闻听大吃一惊,说这还了得,小站出了皇上,大清不就完了吗?便问李鸿章如何能破,李鸿章说,把小站附近的河道填死,另挖一条月牙形的河道,就可以把玉带变成一个假玉带,这样只会出唱戏的。于是原河道很快被填平,一条月牙河挖成了。
      最早,小站镇还有一条小河,西从月牙河始,横贯小站街,途经清真寺、老君堂,穿过德胜道,从小站小学门前流过,一直往东到马厂减河的引河。河中常有小船驶过。人们把这条河叫后河。关于后河的开凿也有一段历史记载。据作家刘景周先生写的“近代史上的小站”一书中记述“……哥老会在小站纵火事件,使盛军加强了警惕,由于水源不济,很多军营外的草垛只能任其燃烧殆尽而无法扑灭。这一教训提醒了盛军,他们首先在亲军营挖了两围护城河,又在通咸水沽海河的引河上引水,从买卖街和新军营之间穿过。从马厂减河,经引河到后河,每日有小船划过,载柴粮鱼菜开入,形成了淮南风情的水上街市。因水而设桥,小桥流水,商船客渡,河上河下熙熙攘攘,形成鼎沸般的市声,声闻于数里之外……”
      小站街里,各街道上的店铺一家挨一家,商铺内买的卖的,进进出出,喧嚣热闹,生意兴隆。大的买卖家大部分都集中在城里大街和兴隆街上:如德升厚张家布铺、德兴厚骆家布铺、万记祝家布铺、大城永安家杂货店、天泉涌闫家酒店、富有德刘家百货商店、万德隆李家、泰顺合刘家、中山元马家、德发成刘家、裕庆昌杨家,润泉永、庆兴德、益德厚、大元永、荣华首饰楼、美孚分公司……药房有天德堂、春和堂等。还有大肉扛、羊肉店、粮食店、大车店、旅店、木匠铺、皮匠铺、烧饼铺、马掌铺、鞋铺、裁缝铺、水铺、茶庄、铁匠炉、弹棉花铺、茶馆儿、酒馆儿、报馆、说书馆儿、大烟馆、妓院、轿子租赁处……
      撂地摆摊儿的、走街串巷的、编蓆编萎的、卖鱼卖虾的、卖菜卖瓜的、卖鸡卖鸭的、卖茶汤的、卖切糕的、卖糖堆儿的、卖药糖的、吹糖人儿的、卖巴兰花的、卖雪花膏的、烤山芋的、补鞋的、剃头的、修脚的、卖膏药的、换泥娃娃的、补锅的、锯碗的、拉洋片的、变戏法的、练把式的、耍猴的、耍古类子(布偶)的、唱玩意儿的、算卦的、相面的……各行各业,应有尽有。
      街边大肉扛的门敞开着,卖肉的屠户,带着油乎乎发亮的围裙,一边在木墩上剁肉,一边吆喝着。
      铁匠炉的师傅把烧红的铁活儿放在铁墩上,两个人抡起铁锤,你一下,我一下,“叮当、叮当”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溅起星星般的火花。
      吹糖人儿的,嘴和手一起忙活,一面吹一面捏,那粗糙而灵活的双手像变魔术一样,不一会儿的功夫,孙悟空、猪八戒、大公鸡、小松鼠……一个一个地送到孩子们手中。
      耍古类子的,在墙边空地上,立着一个圆筒形的半截布帐,两个人站在里面,手上套上布偶,都是戏曲人物,高高举着,连耍带唱。
      到了晚上,卖青水萝卜的、卖瓜子儿的,走街串巷声声叫卖,尤其卖芭兰花的小姑娘叫卖声像一串串铜铃清脆悦耳。每到这时,母亲就买上两朵芭兰花插在我和姐姐的头上,那种清香立刻沁人心脾。
      大道上坐轿的、骑马的、推车的、担担的、背筐的……来来往往人声鼎沸。马厂减河中帆船来往,渔船荡漾。小站街物品之丰、人烟之盛、商贾之富,其市井百态,繁华热闹,恰似“清明上河图”中的一节画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