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仙侠发展 ...

  •   仙侠文学的由来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话、志怪小说。”是武侠的源头之一。仙学作品渐渐融合武学,之后融合道学,而成仙侠文学初形。在民国时由报刊、杂志带动兴起,到了当代由文娱IP产业链带动兴起,逐渐盛于新派武侠。早在民国之前,武侠更具实,而还珠楼主引入虚后,后来作者则受之启迪,半虚半实化,从而进入了一段百家争鸣时期。但是神话、志怪色彩这一关键性“仙”元素未曾融入进一步探索,致使仙侠进入停歇期。尽管武侠文化到后期,如萧逸的《剑侠传奇》,墨阳子的《仙凡劫》,黄易的《破碎虚空》、《边荒传说》等,风格也是越来越向仙侠靠拢,这是一种尝试性的创作,不过当时没有受到其他武侠作者重视,以致仙与侠一直脱离,侠的作品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民或者为国之,而仙的作品思想一直模糊,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从而仙与侠的融合难度大大更加,许多研究者(学着、读者、作者等)都探讨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但却未能解决。言言能解决该问题,主要不是靠自己,而是各位先辈,“吾之不敏,愿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感阙。”我采用道学的出世成仙之说,武学的入世侠义之说,作并列,以玄学中的太极之道作基垫,从而使其融合,形成了作品基础的仙侠文学思想。而之后的进一步成长就靠众多研究者了。
      修行者,侠道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武侠是渐渐从狭义发展广义,而仙侠也是如此,过于局限,将阻碍发展。仙不只是修仙,乃是“出世思想”,修术、修德、修道等等,基本核心为“众生虽小,然则感悟大道,方其普度众生”。

      侠乃入世,仙为出世,道教阴阳的无情大道(无情指寻求自我的不断体悟,以达精神的成仙,非没有感情之意)与武侠江湖的有情众生,即是矛盾也是循环,象征着太极之道,这也就是为何古仙武侠也属于正统仙侠流派的原因。
      ——————————
      题外话:
      有研究者就提问了,那我对于作品如何寻找好的主题元素?
      言言的想法是,其实也不是那么难,要有充足想象力,当然不能乱想,要根据自己写的是什么类型的仙侠而论。其次,就是要阅览古书参本,这对古典仙侠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的话可能就写不出“古典”,而成了“非典”SARS病毒,呵呵,当然如果写玄幻仙侠或者修真仙侠等别类仙侠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如何来表现充足的想象,就古典仙侠而言,从神话中来,从实感中去,两者兼行,创新而取。神话中来“仙”元素,来自扩宽,不可篡改,不可逆取;实感中去“侠”元素,就是阅览过的作品,电影、电视剧、动漫、书籍等等,里面的“非仙”元素(场景、武斗动作招式、语言等),不可模仿,一但模仿就等于是你写别处的作品,而不是写自己想的作品,只可参考,创新出自己特色。仙乃出世,侠乃入世,如何安排,就看大家自己的想法了。
      补充一个小想法,对于三教九流派别,为何众多作品逃不开老作品呢,为何不能有所创新,他用华山派,众多作品里面也用华山派,人云亦云。而我的派别,武当、青城等皆道教名山,派别采用武当观、青城观。神话色彩的术教采用各拜祭宫殿。等等。所以对于以后的仙侠武侠而言,我们创新而行才是进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