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天下英雄谁敌手 ...

  •   袁平先使黄士杰憎恨徐浩清,并在京城散布谣言,料定高宗会疑心徐浩清,加之黄士杰取胜,必然会以其代徐浩清之职,果然不出所料,大喜过望,遂建议重新开战。齐泰用兵稳妥,遵徐浩清嘱托,坚守利州不出。见状,李天佑遂以赵宗逊牵制齐泰,亲自率大军至达州与黄士杰对战。黄士杰初时守城不出,但是后来见蜀军不断叫阵,粮道又被敌骚扰,终于忍耐不住,出城迎敌。

      这次黄士杰吸取教训,改用防御阵式圆阵对敌。李天佑也变换阵形,排出牡阵,自带精锐骑兵居中,李常勋、林玉成带盾牌兵居两翼,同时派陈志亮做疑兵攻击敌后。黄士杰以为蜀军重点又在后方,便调兵加强后方防守,这时李天佑带领骑兵突然冲击敌人中军,主将当先士卒,部下更是奋力杀敌,所向披靡,犹如尖锥,突入敌阵。两翼乘势跟进,抵挡住敌人,扩大战果,将黄士杰的阵形彻底撕裂。李天佑突入中央,看到方阵中的大旗,当即拉弓搭箭,大旗应声而倒。朝廷军士不见己方帅旗,以为中军已经被攻破,加上旗倒指挥系统出现混乱,阵脚大乱。

      这一仗只杀得昏天暗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黄士杰溃不成军,后路又被截断,无法逃回达州,被李天佑包围在一山谷中。

      齐泰得到消息,大惊失色,连忙点齐人马前去救援,结果在中途遭遇赵宗逊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只带数骑逃归利州。

      几日围困,朝廷军队饥饿不支,大部投降,黄士杰混在人群中欲借机逃跑,结果被俘。李天佑遂攻克达州,之后全军进攻利州。齐泰独立难支,遂弃城奔汉中而去。蜀军一鼓作气,不足两月便占领整个巴蜀,李天佑乘势挥师北进。先锋李常勋所部勇猛非常,凡进攻中后退不前者杀无赦,是以手下抱定必死决心,勇不可挡,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朝廷派去的军队接连败于蜀军,蜀军士气高昂,义无反顾,一往向前,至庆元六年夏末,已占领全川,汉中、散关等重要关隘也落入蜀军之手,蜀中入主八百里秦川,直逼长安,势不可挡。

      形势急转直下,眼见半壁河山都快落入敌手,整个朝野都是愁云惨淡,高宗心急如焚,让众臣拿主意,众人都无良策,诸多将领接连败于李天佑,现在是国大空虚,缺少良将,最后大学士裴森提议启用徐浩清,高宗犹豫,冯熙劝道:“现今贼势凶猛,唯有冒险先以徐浩清制敌,待觅得良将再取而代之。况且可选他人为主将挟制徐浩清。”高宗道:“只有如此,但以何人挟制?”“老将杜念。”

      十月,杜念复职,他收拢朝廷派出的各路援军残部,在长安驻守。一月之后徐浩清到达,杜念出府迎接。徐浩清道:“累您全家,属下惭愧。恩重不言谢,请受我一拜。”言罢倒身便拜。原来高宗听冯熙之言,在杜念面前故意拿捏,杜念力荐徐浩清,并以全家性命担保。杜念连忙将他扶起,微微点头,杜念视徐浩清若亲子,关心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二人进得屋内,杜念问计,徐浩清道:“当今之计,当与彼议和,若圣上与瑞王能念在叔侄情份,罢兵止战,则是最好,若不能,则以议和为幌,属下趁机回辽远调度兵马。关中现有军力,战则不足,守则有余。全军在城,彼若断我方补给,围而攻城,我方又无援军,日久必败。不若以辽远兵出在外,奇变随用,断其粮道,而后相机破敌。”

      杜念点头:“浩清,老夫深慕你之能力德行,能在暮年与你共事,观你用兵,实则是老夫之幸。望你尽心竭力,平定叛乱,安抚社稷,你尽管放手一搏,不必有所顾虑,有任何差错,都由我一力承担。”杜念为官多年,深知提出议和必忤圣意,忤天威者,负雷霆之诛,他爱惜徐浩清,所以一力护他周全。
      徐浩清大为感动,“将军放心,我必尽犬马之劳,报您知遇之恩。”
      杜念摆手:“你今番得脱,乃是广陌之功,若非他说动裴大人,以我一人之力,实难救你出来。”
      听到素广陌相助,徐浩清黯然无语。

      杜念遂上书请议和,高宗心中虽然不喜,但又别无良策,只得应允。庆元六年十二月,高宗提议议和。李天佑也欲趁冬季休整队伍,遂放黄士杰回京,与朝廷谈判。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