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长风曲一路看来,一个“甜”字当可概全文。由此可见风荷大人是名副其实的QM一只。
评论不会写,只说一下咱对此文的看法。
1。人物
文章是以太庙公审后引出的故事。就人物而言,都算了各有特色。可以说作者对人物把握还是有一定的分寸。不论是采菊东篱的公孙策,归隐田园的庞统,隐于市井的包拯,还是庙堂高居的老六,心若流萤的文才兄弟,文才出重的辽主宗真,大智若愚的李元昊,还有那些许的配角,都各有出采之处。
以下,听咱慢慢来说。
公孙策与庞统,只因二人是主角,所以放在一起谈谈看法。文中公孙策有着原著中的聪明机智,应该说还更胜一层。不论是对李元昊还是文才,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位置存在。为国为民他当之无愧。就咱看来,公孙策去延州之前更合了原著的路子,而下半部分才让咱觉得他真正是把心系在了庞统身上,也更符合一位大宋的官员之言行。
私以为,公孙策在此行文中并不出色,或许他能二败李元昊于辞锋之下,可他真的没什么特别好言的,一路看来,除了个名字和他是主角的意识外,就咱而言,并没有留下什么太深刻地印象。相对而言,这文中的庞统倒是更出色些。
不管是归隐后与公孙策相交一开始的不请自入,习之如常,还是到后来的自请出战,都是让人感叹敬佩的。还有出战前的那一夜月下对棋饮,如此意味深长地笑容,双手交覆,从那一刻起,他把自己装在了公孙策心里。
然后就是庞统军中出事,公孙策急马奔驰赴边关。黄沙卷道遮不住离人心似箭,明知他无事,还是想尽早确定他的平安。再有就是庞统的体贴,随时添火说起来是小事,连亲自己动手都不必,却表示了庞统把他挂在心上了不是。还有展昭你果然跟白玉堂太久了。庞统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地半真半假着,叫人气不成笑不是。
而接下来的两章,公孙策与庞统的争论显了二人的本质。我一真都认为,他二人本质上是殊途同归的,只是庞统过于霸,公孙策过于执。
接下来文才兄的来信算了为二人的感情带了转机,说起来文才兄算是二人半个媒人吧!那另外的半个媒人当然是文才兄的二哥,俊才兄了。要没有他们兄弟,庞统与公孙策能在一起么?呃,扯远了。
看电视时,就和友人说:文才兄与公孙兄是一时瑜亮,虽然他们都不是气量过小之辈。人说知音难觅,若得一知已,此生足矣。文才兄的一番话听来却是另一番滋味了。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果然是出了一个难题呢!
表白那段很含蓄呢,不像是庞统的作风呢,不过公孙策接受了才是重点吧,到此为止,二人正式GD上了,撒花庆祝。~~~接着,就是公孙策救人,庞统与文才兄的第一次碰面,也是最后一次吧(好像全文中他们也只见了这么一面吧,记不清楚了,就当是吧)。和气当先,暗涌深藏面下,庞统的慷慨,文才兄的暗然。高山流水,琴赠知音。此生最多也只能如此了!
战事刚平,一波又起。二人还未踏上回程,圣旨又至,又出事了。原来是延州么,西夏犯境,庞统岂会不理。想到曾经看过这么一段话: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前人流芳百世的诗词大都有着血腥的背景,沉重的代价。如果是这样,倒是宁愿这泱泱中华没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困为,为此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
庞统想来也是一样的,只是战之乱,非兵之祸,战争不是你不想打它就不会发生的。所能做的,也只是守护那一方国土的安定。公孙策的那句:我的飞星将军,真让人看了心疼的很。
而后的几章里,庞统占尽了风采。与李元昊的初次交手,一占上风,再败敌军于阵前,出尽了风头,只可惜那心上之人未在,不然岂不是尽得风流。宋之如何,与人无干,江山是绝对不能相让的。还是那句话:马上枪陆上剑,这里的庞统尽得我心啊!
十七章里一转,公孙策入辽。文才兄的殷情相待抵不过那人的一句平安,想来文才兄也是够郁闷的。品画一节尽显风流,常言道:诗能写意画传情,公孙策大宋第一才子的称号至此看来,是名副其实了。席中有人挑事,应该是正常的,毕竟人在屋下,不好太过,白玉堂的出手恰到好处,既扬威又不惹事,也算费了心思呢。
而在片刻安宁之后,事情又起了。萧起不足以为惧,却是扯出了西夏明理堂来。而至此为止,为文才兄与公孙策的情义划上了句号。此情已远,却是宗真与老六的开始了。
雁门外公孙策遇袭,李元昊正式出场了。而此时,包拯也出现在延州城内,还送来了军火(原谅我用这么时兴的词,但真的确实是啊!放现在,那就是小型手榴弹呢!)然后就是二人终于再见了。接下来,李元昊无甚大的动作,相守数日,公孙策回转京都。
公孙策从此时才算是真正的成为了主角呢,在咱看来。东篱院中那一声轻喃,让咱替庞统先长笑一声,庞帅,你是人心都到手了。而后,却是传来了庞统殉国的消息,公孙策的表现让人心疼的很呢,这不,老六来看他了吧。而庞统的归来,也算是圆满结局呢。
赵祯(老六)
相对来说,行文中的老六出色得很那!从一开始,他就占尽了先机,不论是猜到庞统的自请战场还是公孙策的心思,他都看得很清楚呢。就咱来看,他始终是一个旁观者,融不进那二人之间。太庙后与公孙策的再见面,老六那时是孤独寂寞的。家国天下,方寸之间,他能做的很少很少,最多也就是成全了别人的心思。君之道,非常人所及也。得到了天下,就要失去更多,包括自己喜欢的人、事、物。
而后的同意为辽军治疗,倒是真正显了他的仁,仁爱天下,万民归心。在庞统殉国的消息传来后,他出现了,想为自己争最后一个机会。只可惜,那清雅淡丽的人心中已无容他人之处了。浓浓地失落笼了老六,他知道了,自己再没有机会了。是自己亲手把他送到了别人怀中,双喜镇——留待君归!
与归来的庞统相遇,是他没想到的。他没想到庞统还能回来,或许在他心里是希望庞统再也回不来了。只是他回来了,顺便还替他解决了李元昊呢。那一节看来,颇有庞龙的架式哟,那一枝桂枝,与那句坦荡的:其实,我并不想你死。让老六的形象猛然间明丽了许多,他与庞统有太多的相似,这样的人遇到一起,不会是朋友,那就只能是敌人了,幸好,有公孙策在,他们也不会是敌人了,往后,他们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曾经的情敌了。
而庞统这一节,也表现不俗。那一声:皇上唤出,算是真正的承认了老六。从此,老六的天下,庞统不会再觊觎。最后李元昊的棋高一招,真是为难了老六呢。却也显了老六的气度,心爱之人拱手相让,再无人相和。皇帝,其实是最孤独寂寞的。
最最后,为宗真与老六的JQ留了浮笔,一纸书画鸿雁传,半生风流尽牵挂。
再来说李元昊。
这文中的李元昊相对来说,弱了一些,不过还是有很多处出色的很哪。
李元昊一出场,便是来势汹汹,延州城,三口川,好水川,定川砦,无一不胜。永安寨轻敌在先,输而不乱,趁乱退兵以谋他就,而后,又在青涯山设伏以求后胜。只是,他轻看轻了他的对手呢。失算之后,却又转道西南,欲逼延州,却让庞统拦与陇水畔,临危而不乱,反施计欲离间君臣,他不知道的是:庞统欲得天下,却非是将宋土相让。他与庞统才算是真正的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而后,他又得部属意见,意图绑公孙策以要胁庞统,亲自前去动手,却被公孙策一言道破身份,坦然交锋中言辞相对,又是棋差一招,漏了公孙策是在辽境之中,就算无庞统在侧,还有文才兄呢。这不,俊才兄英雄现身了。
李元昊见事成无望,冷然而退,可见其人思虑才智均居人上,一战不成,另谋他法,决不多生事端。回延州后,却修书至邀公孙策,言辞交锋中未占上风,却不怒不恼,淡笑处之。被人看破意图,怒发冲冠后,果断后退,当真也算是大将了。
文才兄
对于文才兄的把握描述,风荷写来看似轻松了很多。他是一个与公孙策极其相似的人,就像庞统与老六一样,他们于彼此都如此了解,知已知音,只一琴而已。
情藏于心,但得一知交,也算是值得了。土城一行,你我交于宋,中京行,你我止于辽。琴赠知音,从此山高水长,相见无期。
可以说,文才兄对公孙策一直处于关心与相思的情况,希望换他倾颜一笑,那么纵使他在远方,因为,公孙策从来就不曾属于他,从来没有。
俊才兄
俊才兄只出场一次,不过,与李元昊的言辞交锋却未落下风,看来他也算是将才,电视中曾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恩怨分明,那句:若得机会,当与君再饮五十年的高梁酒,让咱看到了隐蔽的俊才策呢。雁门关外,我目送你离开,从此,再无人共饮了。
展昭、白玉堂
行文中,展昭并不出色,还有点笨的感觉,却也透了他FH的本质,果然是近墨者黑么?!而白玉堂,风荷写不倒是不错呢,如此少年,风流潇洒,带着年少的意气飞扬,却又有着少年的轻狂傲气,很错的感觉。(为啥米咱就写不来如此的白玉堂呢,怨怨念……)
啊,还有宗真
宗真与老六相似的经历,虽然出场不多,淡淡几笔却勾勒出他的神采。一幅寒山明月图,道尽了风采,工笔晕染,写尽了气势磅礴。君之有道,当图天下,平万世,得千秋。宋辽之间,永结同好,海晏河清,天下太平。宗真也算是真正的明主了。而送公孙策离开时,对文才兄说得那句话,却让人耳目一亮,原来宗真也是少年意气呢。
差点忘了包拯呢,包拯求仁得仁,也算是自得其所了,或许,从此沦于平凡,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好吧,至此为止,人物点评完毕。
再简单说几句
就剧情来看,安排的还算是很合理的,事事相扣,环环相连,虽无甚惊天动地,却也是细水长流。或许是篇幅过于合理,反而显得有些紧密,有些地方,本可拉开写的,却一言带过,尤其是战争戏,几乎没有。当然了,战争戏本来就不好写,离我们又太远了,只能算是遗憾了。
而就文字来说,风荷的文字功底还是非常好的,文字清丽,平淡中透出深厚的情意。
就此停笔
后记:风荷亲,写完了,你凑合看吧。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