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招选门生 ...


  •   怡亲王允祥拜别雍正后,将弘历邀到自己府邸,欲共同商议这如意馆纳贤之事。弘历见了允祥,躬身施礼拜道:“十三叔吉祥。”
      允祥上前扶起弘历说道:“你这般行礼,让本王如何受得。”
      允祥封爵为和硕怡亲王,而弘历只是多罗郡王,比和硕亲王低了两级,按礼制,郡王见了亲王理应施礼拜见,弘历是大清朝的阿哥,这“阿哥”乃清廷对皇子的称谓,虽不是爵位,但论起尊贵要凌驾于诸爵之上,这就该怡亲王向弘历行礼了。弘历先行施礼,足见其内心对这位十三皇叔的尊敬,弘历平日里做事谨慎,不失分寸,即使出于尊敬也不会越制而为,这一举动显然是将亲情至于首位,完全是一个晚辈以尊敬之心来拜见自家的长辈。有此一举,必是受得雍正的教化与默许,这也深深的映出雍正与怡亲王的手足情深。
      怡亲王边说边把弘历拉向座位,叫仆人看茶。
      怡亲王道:“这趟去察哈尔密筹军粮之事办得如何?详细说给我听听。”
      弘历说道:“筹措军粮之事,一切顺利。按照十三叔的指派,我先在山西祁县、太谷、平遥三县密拖乔、陆、沈三家,以大运河河道阻塞,江南稻米难以北运,华北太行一带米麦欠缺为由,在粮市上委托三家争做霸盘,而大量收购稻米麦麸,再以贩商为名,委派多家镖局密运至察哈尔,军粮押运期间,未曾动用一兵一卒,以免官兵众多惊扰了沿途的敌细探子。路线途径太原、宁武、溯州、大同、丰镇至乌兰察布。选此路线是出于考虑沿途八旗驻军较多,不必兴师动众,官军只需守在营盘便可对商队加以保护,并在运粮车队中夹杂药车、茶车、皮货车,以混视听,掩人耳目。侄儿到察哈尔第四日后,粮草已全部押运完毕,一车不少。”
      怡亲王赞道:“好!好!你考虑得很是周详!”
      弘历说到:“都是十三叔的良策,弘历只不过是顺水推舟、依计而行罢了,皇阿玛不时叮嘱我,要多向十三叔学习治国理政之策。还望十三叔多多教授侄儿。”
      允祥笑道:“你为人聪慧善学,记得你小的时候,圣祖爷曾教授你读文解书,是一学就会,深受他老人家喜爱。皇上当年潜邸为亲王时因忙于政务,托我亲授你骑马和箭术,你也是潜心而学,骑射日渐精进。正所谓教授只是前提,重要在于日后的学习。此次密运军粮之事,深得你皇阿玛心意,皇兄对你是赞赏有加啊。”
      弘历道:“多谢十三叔夸奖。”
      怡亲王又说道:“请晋商出面密运粮草,可以节省朝廷资费,还可防止沿途蒙古细作的打探,进而保守军队密要,防止百姓惊觉引起骚动。我朝龙兴伊始,曾需要大量军需民用,除了入关掠夺外,便主要倚赖于晋商从内地运输。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铁器和盐巴。晋商把这些货物运送到蒙古草原上,再卖给早已候在那里的满洲商人,换回毛皮人参等名贵的货物。起初是碍于明朝官府管制,只是卖些农具、铁器、盐水之类,到后来明朝官府昏庸无能、政务凋敝,这些晋商干脆就把加工好的农具,还有整块的盐巴直接送到察哈尔或者满洲边境,这极大的有利于我满洲兴兵扩军,晋商也是从中牟取暴利。我朝入关以后,为了报答这些商人,封了八家晋商为皇家御办身份,纵横蒙古内外。后来康熙年间,又对青海甘肃用兵,也是倚赖于晋商从包头所统筹提供的粮草,以作军需。”
      弘历说道:“由此说来,晋商贡献甚巨。”
      怡亲王接着说道:“不错。但有一点,这商人毕竟是商人,唯利是图是商家的本性,只要有暴利他们就敢作为,甚至是犯险。明朝政府虽说腐败无能,但明廷毕竟是汉人的正宗国主,明知铁器盐巴乃国之重器,关系国家命脉,他们却只为牟利将这些东西悉数送到满洲来,此举与叛国无异。现如今,西北边陲虽军事已定但残余势力未清,西藏□□也是蠢蠢欲动,难料这些商人为谋暴利从中浑水摸鱼。朝廷为了提防晋商,封他们的子嗣在京为官,一则……”怡亲王还未说完,弘历抢着说道:“一则在于在于拉拢,使其更加用心办事,忠于朝廷;二来也是人质,告诫其莫要作不顺之举,免得家破人亡。”
      怡亲王听弘历说完先是愣了一会,没想到他是一点就透,笑赞到:“贤侄所言正是!你果然是聪慧先觉,不枉圣祖爷和皇兄这般器重于你。”边说边捋须点头。他接着说道:“现如今西北军情一切按部就班,破城擒贼也是指日可待,朝廷这段时间也没什么要务,你这趟去西北办差辛苦,正好让你休息休息,眼下便有一差使交予你。 ”
      弘历应道:“但凭十三叔吩咐。”
      怡亲王接着说道:“前些日如意馆的郎世宁在养心殿,为你皇阿玛画朝服像,郎世宁所绘之法乃西洋画法,他所谓之‘油画’,但此画艺与我中华之水墨画全然不同。宫廷里对此种画作需求巨大,这画种绘画周期又长,最为吃紧的是,现如今就郎世宁一人会此画法,我曾建议皇兄为如意馆添选新人,一来可将西洋画技得以传承,二来也是提高画作效率,储备人才。我在皇兄面前举荐你来操办,你觉得招贤一事,该如何操办最好?”
      弘历沉思片刻,说道:“古往今来,这招贤纳士都离不开科举题试,如今如意馆招选门生也是不应例外,只是在遴选的范围上要好好斟酌一下。”
      怡亲王道:“噢?你细说说看。”
      弘历道:“其一,考虑油画画法独特新颖,所选的考生最好要求不能师从任何名家,只有心如白纸才能免受门派干扰。其二,对年龄也应有规定,岁数年轻者,方能思维敏捷,领悟迅速便于学成,再者画匠年轻,将来发挥效用也自会长久;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这些学子的出身。他们必须要熟识我朝礼仪,毕竟是侍候皇室,生员若从百姓中选出,宫禁私密难免被传至民间,不利于皇家声誉,考虑到这些画师将来侍奉的均是皇室宗亲,有的甚至要像郎世宁一样,需近身服侍皇上,因此这些画师的出身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定要严加审查,若是给有贼祸之心的人蒙混进来,伤那后果不堪设想。综上考虑,侄儿建议从驻京官员的子女中挑选,再以上述三点一一甄别,确定哪些生员可以参加题试那便容易多了。”
      怡亲王道:“方才你说的是驻京官员的子女,难不成这生员中要有女子参加?”
      弘历说道:“汉人皆说我满人重武轻文乃蛮夷之辈,以为满洲女子是不喜诗书之人而心生鄙抵,对我清廷也只是畏于屠刀,并非心悦诚服。皇阿玛向来提倡文治,倘若借此机会展示我满洲女子风采,让那些汉人知道,她们照样可以巾帼不让须眉,岂不甚好?”
      怡亲王道:“贤侄言之有理,你择日便拟出详细文案拿来我看。”
      弘历道:“是,十三叔”。

      第二日,弘历在礼部府衙召集官员,与其详细草拟如意馆招选门生之事。待将计划拟好之后,众人散去,弘历在房中踱步而走,不知不觉思念起旖萱来。心中暗想:“旖萱若能参加,必会取得佳绩。若是她能被选留如意馆,那日后相见岂不是容易的多了。盛传李荣保之女旖萱精于诗赋书画,以旖萱的才学肯定能通过题试。”但高兴之余,他又沮丧起来,按照昨日与怡亲王所议,本次招选考生多为满洲皇亲贵族,以李荣保的身份地位,旖萱是不够招选资格的,就更谈不上留在如意馆了,想到这里弘历又不免叹气。
      又过了几日,礼部官员将考生经初试后,最终入围的名册呈阅给弘历,弘历翻开名册一一过目考生姓名,待读到册文第七行时,赫然看到“旖萱”其名跃然于纸上,他忙擦了擦眼睛,以为是自己昨日没有睡好,失了眼神,再定睛一瞧果然是旖萱的名字没错。他竟喜的笑出声来,旁边的礼部官员不觉抬头去看,发现弘历仍旧对着名册发笑,不知何故。弘历也回神过来,才想起身边还跪着礼部的官员,于是他收了笑容,暗自在心中欢喜罢了。
      弘历突然想到,这个旖萱会是我熟识的那个‘旖萱’么?万一要是重名重姓呢?弘历心中一紧,不免轻叹一声,内心的欢喜马上悬在空中,不知着落何处。这一轻叹不要紧,跪在地上的礼部官员莫名紧张起来,以为是差事办得出了差错,由不得皱起眉头,心中合计:‘难不成有让四皇子不如意的地方,而惹他生气了?’只好战战兢兢的等着弘历发难于他。
      弘历面色紧张起来,急忙向后翻找考生的户籍出身,心中念到:“一定要是!一定要是!”。
      待翻到旖萱那页,直到清清楚楚的看见名册上写着:“旖萱,户部从三品左侍郎李荣保之女,满洲正白旗人”等字样,这才悬心落地,欢喜的彻底了。于是他又喜上眉梢,朗声笑了起来。那官员惊吓得早已是一身冷汗,不时拿袖口擦拭起额头上的汗水,听见弘历笑声,忙放下手臂,惊得双目圆睁,嘴如瓶口,不知是喜是忧,心中有百思而不得其解。
      弘历看见那官员一脸疑惑,说道:“差事你们办得不错,一定要通知到每一位考生,应试那天必须参加,不准弃考,违者论罪!”
      那官员好似大难不死、逃过一劫般庆幸,赶忙跪拜在地:“谢阿哥夸奖,都是下官分内之事。下官定当无误传达至每位考生。”那官员湿着后背,拜别弘历起身办差去了。弘历这才真正的放松开心起来,不为别的,就算能再堂而皇之的见上旖萱一面,也是让人欣悦的很了。弘历为自己忧喜交加的窘相自嘲起来,寻思自己何时这般心神不定,他明明记得曾在心中自问:“这是我的那个旖萱么?”不觉也是羞涩拂面,但他心中更为在意的是:“她会成为我的旖萱么?”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