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公元627年,秦王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
如果不是因为玄武之变,这一年的大唐,应当是被称作武德十年的。
武德九年,他的父亲从自己的兄弟手中夺来了帝位,在日后的精心治理下,开创了大唐百年的盛事。
而很多年前,也是他的父亲,从他的外祖父手里夺过了一个朝代,甚至还有他的母亲。
只是他并不知道,他的母亲作为父亲最宠爱的女人之一,那个曾经一度要被立为皇后的美丽女子,却在他们李唐王朝的史书上变得模糊不清,语焉不详。
“杨妃”是一个暧昧模糊的称号,世人唯一能探知的是,她的父亲姓杨,那位在漫长历史中饱受争议的末代帝王——隋炀帝。
恪的名字不比“承乾”那样尊荣磅礴,但他的血液里流淌着两代君王的荣耀与华贵,“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是他高贵血统所赋予的性灵。
和他一样的还有一个人,高阳公主,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是随着贞观的来临一同降生的。她的父皇赐与她“高阳”的名号,寓意她将同大唐一样,成为高高升起的太阳。然而也没人知道高阳的生母是谁,武德九年发生了太多事,那是一个被避讳的年号,如同恪生母的身份一样,在贞观的荣光下被小心的隐藏起来,每个人对此都讳莫如深。
贞观元年,高阳公主诞生,恪徙封吴王。
恪和高阳恐怕无法想象,即使他们从小就深受父皇宠爱,却又如同曹王明、赵王福这些无名的皇子一样,身世里的另一半来源或多或少的都被隐去了,活着的时候尚不能知,死后也不过是史书上简略而过一段文字,让人无从所知。
恪的血统注定了他与生而来的悲情命运。
高阳从小就喜欢恪,如果说是因为他们相似的命运,那么还有,恪有着比任何一位皇子都高傲华贵的气质,他的才华与气度,举手抬足之间,不知该说是恪的血统造就了他的高傲华贵的气质,还是他的气质在验证着他的血统。
“太宗常称其类己”——恪充满了才情的魅力和大唐王子的气魄,像他的父亲一样光芒四射,让高阳既畏惧又依赖。
虽然生母杨妃的身份是被忌讳的,但是它却常常被有意无意的用来提醒恪,来自朝臣的无形压力将恪拘禁在一个无以名状的临界点。
他只能是太宗的第三子,不能是前朝的王孙,他只能是吴王,不能是太子,不能是大唐未来的君主。
他只能在父皇的庇佑下,一再延迟归藩的时间而已。
恪跪在他母亲的膝下,扬着他高傲的头,一遍又一遍的质问道,“为什么?”
那个美丽动人的前朝公主,温柔的抚摸着儿子刚毅的脸庞,声音柔缓却坚定的道,“你不能,无论如何,你也不能,他们不会允许的,我的儿。你只要平安赴任,我就安心了。”
“不,母亲,我不甘心,你也不应如此认命。我知道,是长孙无忌,是他。”恪的话语中带着不平的愤怒,“吴王”是满足不了恪这样的人的。
“我的儿,如果你要怨恨谁,那么这都是我的错,不该由我生下你。你的母亲无法贵为皇后。”杨妃经历过从她的父皇到她的丈夫两个朝代的更迭,她早已认命,但她决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成为她身边卷入权力争夺的另一个男子,但她知道恪太像他,有着对野心的强烈欲求。
“不,母亲。我为身为您的儿子而自豪,我也为是我父皇的儿子自豪。母亲,我身上流着两代帝王的血,我的父皇也并非太子,他从他兄弟们的手中以鲜血换来帝位,为何我不可以?难道我不是万物之灵长,是最像父皇的王子。”恪不会轻易认命,他父皇的所有儿子也都不会轻易认命,他们最敬畏的父皇早就是他们心中的典范,不论在哪一方面。
“不不不,”杨妃变得异常惶恐起来,玄武之变是任凭李世民如何英明也无法挽回的败点,但如果他失败了,那这就是他一身污点的总结。“不可以,我不允许你再说这样的话,永远不再。你是最像你父皇的皇子,因而我希望你永远平安,我只盼望你平安的到你的吴国去赴任,其他什么都不要。”杨妃没有长孙皇后至贤的美名,但如果她不了解,那她也决不会活到今天,她可以不争皇后的名号,也可以不争君王的最爱,现在她只要做一个母亲就满足了。李世民已经给了她的两个儿子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耀,即便是那个浪荡的蜀王愔。杨妃很清楚,这样的荣耀背后隐藏着怎么样的威胁。
上天不是没有给过恪机会,但是上天却不愿意再给他一点运气。
长孙皇后的两个儿子,太子承乾和魏王泰为了争储的事祸起萧墙,兄弟自残。李世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还是发生了。
承乾和泰离开后的不久,长孙皇后殡天。大唐一时间无后无储。
在新后的人选上,李世民想到了杨妃。
这对恪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如果他的母亲被册立为后,那么他就有了名正言顺的嫡出身份。
不仅如此,李世民在最初的打算里是立晋王治为太子,但是他犹豫过又想到立恪。
然而究竟最后是因为什么杨妃不曾被立史书无记。恪最终也没能赢过晋王,机会如此之快的从他身边消逝而去。
当他最敬爱的父皇当着满朝文武宣布立他的弟弟晋王治为太子时,恪低下了他的头,躬身向着新的储君行君臣之礼,如同从前他一直对承乾所作的一般,治却扶住他说,“谢谢你,三哥。”
治也许当谢谢他三哥放弃了的最后一搏,但是他更该感谢恪没有自己那么好的运气。
恪没有他的嫡出身份,没有强大的长孙氏作外戚。恪没有他的温顺柔弱,这个最像父皇的儿子最后也必须败服在他的父皇的父爱之下。诸子立,晋王死,晋王立,诸子存。李世民不得不选择一个最不像自己的儿子来保护自己其他的儿子们。
恪终究还是回到他的吴国赴任了,吴国才是属于他最真切的东西,他去做他父皇曾经期盼的那个“外作藩屏”的儿子,保护着日后属于他弟弟的江山。
临行前,恪再次跪在母亲的膝下,哀恸不已,他知道他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母亲,为什么?”恪再次的问道。
“我的儿,只要你平安,回到你的吴国去,好让我安心。”杨妃希望此时的安泰详和能成为永远。
“可是母亲,我走了,就不能轻易回来。如果我想见你,那也许只能是父皇殡驾,新皇登基的时候了。”恪不愿意离开母亲,这也许是他最后一点的抗争和留念。
杨妃微笑着点点头,“那也很好。我仍旧比长孙皇后有福。”
“她的儿子是日后大唐的帝王,而你的儿子什么也不是。”恪是失败者,他一直引以为傲的高贵血统,和他优秀的才干都没能换来他要的成功。
“不,她只有一个大唐的帝王,而我还有两个儿子,我很满足。”杨妃再一次微笑着点头。
然而这个母亲的美好愿望只维持了几年而已,恪还是没能逃脱他命运里与生而来的悲惘。
永徽四年,吴王恪因受高阳、房遗爱谋反案的牵连,被诛杀。临刑前恪呼喊道:“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
正如他一直顾虑的,长孙无忌最终也没能放过他,即使他不争储君不做皇帝也不可以。长孙无忌只以“以绝众望”四个字就了结了他。
“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恪的高贵血统带给他的无谓优秀与成败,只是无尽的悲情与无望而已。
他的母亲在史书里语焉不详,身世诸多未解。他自己也不过是一段记录成为长孙无忌所嫉恶的薄命皇子的文字主角。
直到很多年以后,是一个叫做武则天的女人帮恪完成了他临终的遗愿,只是这个女人厉害的不但灭了长孙氏,也险些覆灭了李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