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伟大的历史老师2 ...
-
贝雷帽走到教室前排,站到靠边一侧,叉腿站着,双手搭到腹前,和第一排的同学不知说着什么。
八点整,上课的铃声响起,贝雷帽走上前台,把讲义放到弧型的讲台上。铃声停止,赵硕走到前排,高声对大家说:“同学们安静了,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给我们讲课的老师。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市属重点高中的历史老师,姓高,高老师,大家热烈欢迎。”
掌声中,赵硕回到自己的前排座位。
高老师绕到讲台的前面,双手在腹前,右手握着左手腕。抑扬顿挫地向大家问好:“同学们,大家好!”四川普通话。
“我叫高胜奇,大家叫我的名字就可以,学校领导说,大家都是单位的精英,能给精英讲历史,我感到很光荣。”
说完,高老师绕回讲台里面。他从讲台上拿起一本书,书的封面朝向大家举起:“这本教材大家都拿到了没有?”
“拿到了,”大家齐声回答。
“好,我现在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让大家阅读一下,读哪里都可以,读河姆渡也可以,读文景之治也可以,读火烧圆明园也可以。好,大家开始,我给大家看着表,五分钟。”
教室里发出一片窃窃私语,高老师装听不见,攥着手腕儿在讲台后惬意地踱着步。
大概五分钟,高老师回到讲台后,说道:“好,可以了。我问问大家,教材的内容大家看懂看不懂?”
底下发出两种回答,老实忠厚的学生回道:“看的懂。”
调皮捣蛋的学生回道:“看不懂。”
老师装糊涂:“好,全部看得懂。既然看得懂,为什么还要花钱请老师讲课呢?”
“不知道。”“知不道。”“不晓得。”“晓不得。”几重奏的回答。
“我做调研的时候,听过两种老师的补习课,一种是照本宣科,基本上是照着书本念,这种老师一看就没下功夫。还有一种老师,为讨学生欢喜,信口开河地讲起了演义。大家记住啊,赤壁之战是历史,草船借箭是演义,武王伐纣是历史,九尾狐狸是演义。”
高老师停顿了一下,见同学们一脸茫然,将右掌扣在左掌上,讲了句四川话调侃自己:“讲的啥子哟!”
同学们小声笑起来,又是一阵交头接耳、嘁嘁喳喳。
“好,同学们静一静,现在我就向大家交待一下我的教学纲领。首先,我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义的宣讲上,这本书,大家在课下要通读,应该记住的重点,我们会通过做大量的填空题来加强记忆。我给大家泼盆冰水,学习历史,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是‘要背’‘要背’‘要背’。”
高老师停下来看了看台下,“我看同学们怎么垂头丧气的,高老师是不是让我们‘头悬梁,锥刺骨’呢?”
“老师,真的记不住,我在家就有这本教材,背了前面忘后面的。”坐在第一排的邹丽萍操着山东普通话对老师说。
“可以理解,可以理解。”高老师回答道。
高老师接着说:“这就是我要讲的,如何掌握记忆的方法。”
高老师走到支在台前的黑板前,拿出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几行字:
181855(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唔唔的)马克思诞辰
618(留尾巴)唐朝建立(晋阳起兵——玄武门之变)
1581(一捂叭一鞭)一条鞭法(明朝税赋制度实施)
高老师放下粉笔掸了掸手,转过身问大家:“看明白了吗?”
赵硕先站起来回答:“我基本明白了,这是一种记忆方法,我听过‘三拳一杯酒’的故事,肉店老板为让顾客记住他的电话号码,在门口挂了个牌子,上写‘三拳一杯酒’,后面是电话号码30189,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高老师啪啪啪地鼓了几下掌,说道:“说的太好了。”说完又冲赵硕挑了挑大拇指,示意赵硕可以坐下。
高老师接着说:“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其他还有很多,比如字头记忆法,唐宋八大家,我们记八个姓就可以……”
“老师,记六个就行。”不知哪个调皮学生喊道。
高老师被逗乐了,说道:“这个同学说的很对,不过大家一定要记清楚,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儿子,哪个是哥哥,哪个弟弟。”
“要的。”调皮学生回答道,看来是个川娃子。
“下面我讲第三种方法,叫‘方位记忆法’,有知道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叫什么吗?”
“北魏,”依然是川娃子回答。
“对头。”高老师用川话夸赞。
“北魏分裂成?”高老师打住话,朝川娃子望去。
“东魏、西魏。”
“东魏被推翻建立的是?”
“北齐。”
“西魏被推翻建立的是?”
“北周。”
两个人一个问,一个答,跟说相声似的,捧逗严丝合缝。把同学们都逗笑了。
高老师又朝川娃子挑了大拇指。
高老师接着讲:“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很好记,中间竖着切一刀,一个在东一个在西。那么东魏灭亡建立北齐,西魏灭亡建立北周怎么记呢?”
高老师眼睛扫了一遍台下,见无人应答,就接着说:“好,那我们就从地理的方位上记忆,春秋战国时齐国的位置对应是的北齐,西周的都城镐京对应的是北周。我们闭上眼睛按方位一想,北朝这几个朝代名称以及他们的更迭,我们是不是就记住了。”
教室里很安静,大家的思路在跟着高老师的指挥棒转。
“那位女同学听课很认真,眼睛闭的也很好。”高老师说道。
大家又被老师逗笑了。
高老师看了看表说:“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用一半时间,把学习方法与技巧问题讲完,后半节课,我们讲如何正确答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