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1.1.3.1 ...
-
“倘若无法纳税负之百姓,也可以其他的物件相抵,”栾文接着吹嘘,“绝对没有因为纳税而造成贫穷之状况。足见吾皇之仁慈,之宅心仁厚。”
从他的叙述看来,这两项税法简直是农耕社会税法之范本。有了这两项税法,英朝的江山便能千秋万代,子子孙孙地传下去。
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为何会出现永定十三州的农户交不足额税钱的情况?廖若有些疑惑。
虽然这次拖欠军饷一事在户部的推诿之下,最后被移嫁到了永定十三州的百姓身上。变成了因为他们没有缴纳赋税而造成了国库亏空。兵部和户部的上级全部都没有被追究责任。
但也因此暴露出来了一个大问题,便是国库的账面金额与实际金额不符。
这次查出来的结果,只是地方上造了假账,州省至国家都是县一级报上来的假账所蒙蔽了。但如果假账的情况,不止于地方,更涉及上层,再上层,直至中央呢?
想到这一点,廖若便有些害怕了。
他知道假账的危害,特别是这种级级累积的滚雪球似的假账。
如果县官为了讨好州官而虚报了纳税的金额,而州官也同样为了升迁之利而虚报金额讨好上级,那么从地方县一级开始,到州,到省,再到户部,假账的数字便会成百上千倍地扩大。
这个表面上繁荣昌盛的朝代,难道已经是覆巢之下,如广厦之将倾了吗?
*
“怎样能知道他们都交税了呢?”廖若问。对于这一套税收系统是如何运营的现在算是了解了,但又是如何管理的呢?
“关于这一点,自然是有一套办法。”栾文开始为他解释英朝的记账制度和户籍制度。
“每年记一次帐,每三年记一次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省上报户部,户部总而领。”栾文道:“每家每户的每一个男丁,每一笔税收,都清清楚楚记录在案。”
虽然栾文对记账制度和户籍制度的解释看上去信心十足,这也确实是沿袭唐代最先进的制度了,但不得不说,这个朝代的税收、税法都相当之基础。
记账的方式也是,只是由地方官员记录,然后层层上报,并没有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普查。
因此,皇帝对于民间真实情况的了解,只能源于这一级级上报的户籍和账本。
想到此,廖若便更担心了。
这样一来的话,根本无法保证现在所看到的这些账目都是真的。
既然永定十三州的上报的缴税额是假的,那么其他的州县记账和上报的税额,是不是也是假的呢?
仿佛是看出了小皇帝的忧心,栾文补充道:“陛下明察秋毫,绝没有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之事。”
但他越是这么溜须拍马,歌颂君威,廖若却越觉得情况之危险。
如果真的出现了无法缴纳税金的情况的话,与之相随的,便是官员受贿以及民间高利贷。更糟糕的情况是,高利贷与官员沆瀣一气,贪赃枉法,导致百姓被层层盘剥。
民间的情况,可能比他现在知道的,要坏得多。
*
想了解真正的情况,从栾文的口中大概是问不到什么了。以他照本宣科,胆小怕事的性子,恐怕打死都不会说出否定现行制度的话来。
廖若想到了韩未。
虽然韩未也是官僚作风,但毕竟是个大权在握的人物。不像这些三品的官僚整日都在担心自己的乌纱是否能保得住,所以说话相对比较自由。
加之他确实是博闻强识,有些恃才傲物的性子,所以对任何事物都喜欢说些自己的看法。
“陛下是觉得栾尚书讲得不好吗?”韩未在当天傍晚便被传唤了过来,小皇帝甚至等不到第二天的授课。他唯恐是因为栾文说错了话而导致龙心不悦,此番传唤过来是要被问罪的,毕竟栾文是他推荐的人物。
到了小皇帝的寝宫,小皇帝却没有任何要怪罪的模样,而是一副好学之姿。
“韩先生,栾尚书说了很多,但朕不明白。”
距离溺水之日已经过了一年时间,小皇帝受溺水之伤而影响的头脑愚钝的情况,似乎是在慢慢好转。因此最近变得好学起来了,似乎也并不奇怪。
韩未看着小皇帝瞪大了眼睛,一脸求知的模样,心里止不住的欣喜。小皇帝将没弄明白的问题向他请教,既是认可了他的学识,亦是认可了他的地位。
“哪里不明白?”韩未的眉眼之间隐约浮上了一丝笑色。
“栾尚书说朕做的都是对的,但那些人为什么要反对朕?”廖若想问的是关于本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到底有哪些弊端,但以小皇帝的年龄和智商,应该还理解不了过于复杂的问题,所以他只能换了个提问方式,用小孩子直白的话语来叙述。
但韩未显然理解错了他的意思,以为他是在自责,“始皇帝和先帝定下的制度,自然都是对的,只是邵景天邵将军管理失当,使得手下不服从管教。这样的士兵,理应受到军法处置。”
“不是不是,”廖若急忙否认,他想问的不是这个,“不是邵将军的错。”
话一开口,好像又有点不对。
他只是想排除治军这方面的问题,好让韩未专注回答他制度方面究竟有哪些弊端,并没有想为邵懿成开脱。但现在一说出来,似乎就变成了他在替邵懿成说话。
*
“虽然臣知道陛下与邵将军感情笃深,”韩未没能回答他最想知道的,却是叹了口气,“但朝廷诸臣都是国家之栋梁,陛下应该一视同仁,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分。”
“此次邵将军犯错,理应受罚。而那些犯上作乱的士兵,也应该严惩。陛下不必自责,更不必为他们开解。”
韩未当然地以为小皇帝是在帮着邵懿成说话,于是纠正他,外加教育他。
“不是不是……”廖若只能连连否认。邵懿成在此次事件中除了在大理寺的监牢中呆了两天,好吃好喝伺候着之外,根本没有任何损失,他才不是想帮着他说话呢。
“朕对邵将军,对韩先生,都是一样的。”试图消除韩未心里的芥蒂,廖若急忙解释道。
韩未听到这话之后,低着的头突然抬起,看着他,眼里因为透着喜色而目光灼灼,“陛下真是这么想的么?”
这句话一说出口,便意味着小皇帝承认了他与邵景天是同等地位,这可是件大事。
*
虽然韩未是权倾朝野的副宰相,博学多才,能言善辩,相貌在普通人中也称得上是好看的,但站在邵懿成的旁边还是显得黯淡无光。
更准确地说,不只是韩未,任何人在邵旁边都是容易变得暗淡的,因为邵懿成实在是太耀眼了。
相貌英俊,身材魁梧,气质挺拔,只是站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也有全城的女儿趋之若鹜。加之显赫的背景以及大权在握,真可谓年少轻狂,一骑绝尘。
相比之下,韩未便平凡了许多。他出生于商贾之家,虽然殷足富裕,足以支持他读书考学,但在官场之上却无半点助益。
他能爬到今日的位置,完全是仰仗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外加察言观色的本事,和先帝和太后的赏识。
但即使到了万人之上的这个位置,也没有人会把他和邵懿成相提并论。
因为邵懿成是世家,年少成名,又是皇室血统,而他,终究只是个外人罢了。
现在小皇帝亲口说了他和邵景天是一样的,这便是对他的肯定了。他既是欣喜,也是感激的。
但作为一个现代人的廖若,并没有察觉到血统和亲疏远近对于一个人的升迁的重要性,也不是特意想一碗水端平,而只是把那句话当成敷衍搪塞韩未的一句安慰,说出来了之后便不再想了。
“陛下,”韩未突然跪地,弄得小皇帝一头雾水,“臣会永远效忠于您,听命于您,也请您对臣能有更多的信任。”
这句话仿佛是在表明某种决心似的。廖若点了点头,不明白韩未的内心受到了什么触动,只期待他快点给自己讲解税收制度的弊端。
*
在这个插叙之后,廖若又委婉地问了几次,终于能让韩未给他讲解税收制度的弊端了。
“此项税法的弊端有二,一是易造成百姓流失土地,无法征税。”仿佛是受到了方才被肯定了的鼓舞,韩未说起税法的弊端更直接也更大胆了些。
“二是会造成地方势力的崛起,拥有土地的地方财主和官员可以发展自己的力量,造成皇权的分散。”
廖若摇了摇头,想让韩未讲得详细些,“朕不明白。”
韩未见他不懂,便耐心地解释起来,“虽然口分田能保证耕者有其田,而永业田能保证家家有其产,但实际耕作的时候,却并非是按照每家每户一方田地进行的。”
“地方的财主和官员等有能力的人会夺取农民的土地,从而使得他们手中无地,却依然要交足额的税金。而他们自己只用交家中男丁的份额。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也就是说,许多记录不在册的私田的流转,导致土地会在地方富户的手中集中。但税收制度却是按照人头纳税,以至于许多手中实际无地的农民,却承担了繁重的税赋。而那些手中有田的富户,却能免于税收的苛责。
“这是弊端一,而这个弊端一又导致了弊端二。”韩未对现行税收制度颇有看法,并且分析得丝丝入扣。
“弊端一是贫户手里无地,田地被富户征收,由此便导致了地方势力做大做强,”韩未解释道:“他们可以拿不用纳税的钱去招兵买马,独霸一方,由此便导致了弊端二。”
弊端二是地方势力崛起,并且威逼王权统治。廖若的心一沉,如果有这个趋势的话,那么这个王朝,便真是风雨飘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