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江渝 ...
江渝镇的华荫路口,有一片茂盛幽深的竹林。竹林中的竹子皆有碗口般大小,看起来有九丈高。林间只有一条弯弯折折的小道,约有一人宽,从林子外面一眼看不见尽头。这条小道由巴掌大小的方型石砖铺就而成,道的两旁修葺着低矮的石柱形状的路灯。一到夜晚,石灯就会忽闪明灭着昏暗光线,颇有些渗人的感觉。据说这片竹林存活生长了近百余年,比江渝镇的历史还要悠久。
古时候,江渝镇因地处偏僻,地少人稀,所以与外界不甚来往,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镇民的日子也算祥和富裕。也因此能安然免于纷扰,幸避战乱。二战期间有很多民族资本家,为振兴中华而开始办厂,发展民族经济。一些去过城里读书的有志青年回到江渝镇,开始发展自己经济。
江渝镇虽小,但身处蜀地,资源丰富。又有知识分子从国外带来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加上民族资本家提供的资金,再加上江渝镇独特的酿酒技艺,很快,在镇上建起了一个又一个酒厂。也很快,在全国知名,小有名气。这名气有了,自然就有闻名明而来的旅游者,想赚利捞金的投资生产者,挖掘文化发扬国粹的文艺工作者,等等。自此江渝镇不仅经济发达了,交通自然而然也发达了,顺带这旅游业也兴盛起来,文化也变得源远流长了。建国以后革开放,更是发展迅猛。其生产的酒早已飘香万里,四海闻名,远销海外。
江渝镇华阴路口的这片竹林,处于镇上的西南角。别看这竹林没有正式名字,但大有来头。据说这可是是明代某一位宰相被贬黜后所栽种的。当然这只是无考证的故事,终究成不了历史,仅仅只能成为坊间传言。这竹林最独特之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的故事格外丰富。这也是,它临近自然风景区,却又被独立分离在外的一重要因素。这竹林嘛,它虽然历史久,名头大,生的也美,但耐不住它名声不太好。因为自古以来,它都被镇民们亲切的称为“鬼林”。
曾有个赴京赶考的书生,路过这竹林处,不巧生了风寒,错过考期。后书生在此处题了首诗。
渝水江上星似海,
两岸酒酿争相赛 。
年少难免遇波澜,
志存高远云可摘。
鬼林深处生鬼怪,
竹中阁外青山在。
一望故乡故人远
三年过后复还来。
诗中描述的便是这江渝镇。书生志向高远,本打算三年后再考一次。哪知病死于回乡途中。
自江渝镇建镇以来,这竹林就时常出现灵异事件,离奇故事更是比比皆是。自此以后众人再听见“鬼林”都是闻风丧胆,不敢踏进一步的。连镇上的孩子们不听话,大人们就作势吓唬他们,再不听话就把他们丢进“鬼林”,让鬼怪们叼去做小妖怪。
诗中描写的竹中阁,是在清朝时就建成的一幢酒楼。几百年前,有个酒商在离竹林三米开外的平地上,建造了一个二层酒楼,名叫“竹中阁”。这“竹中阁”专门用这竹林里的竹子搭制而成,其中的桌椅摆设,甚至茶具杯皿,都是用这“鬼林”中的竹子制成。而来这“竹中阁”喝酒的人倒不是因为酒好喝,而是专门来这里听说书人讲的鬼故事的。
其实一些年轻的镇民也很苦恼。这苦恼的事情主要有两个。第一个苦恼的事情,是因为这竹子做的楼阁很是麻烦。且不论修补次数,光重建它就来了个五六次。所幸这“竹中阁”生命力如同这竹林一般顽强,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可这说书人却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竹中阁”也就渐渐荒废成了一个摆设。
第二个苦恼的事情,是这一个古色古香的二层小竹楼,再加上这俊雅修长的美竹林。本就是一个淡雅脱俗,修身养性的好去处。这要发展旅游业,哪有不挣钱的道理。可镇上的老人们皆认为此处风水不好,阴森幽僻,鬼气慎重,实在不适宜成为旅游胜地。怕万一在这“鬼林”里出点儿什么事,进而影响了江渝镇的名声。
年轻的镇民们就想不明白了,建国以后,妖兽都不能成精,更别提有什么鬼怪。这改革开放后国家注重经济发展,国民们都一门心思想法设法的发展奔小康。他们认为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人能出什么事儿啊。但老人们的意见又不能不听,年轻的镇民就放弃挖掘这两个地方的商业价值了。毕竟江渝镇的名声更为重要些。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鬼林”生长的愈发茂盛,愈发猖獗。因无人规划管理,面积一年一年的扩大。正好相反的是,“竹中阁”倒变得越来越破旧。因人们渐渐忽视此地,破败的阁楼,早不复往昔的热闹,再也无人问津。它如同一个垂暮的老人,寂寞,孤独的伫立在竹林三米开外,深情的凝望着日益繁荣的江渝镇。
“大柱,咱江渝镇最近来了好多怪人啊。”
“可不呗,先是有个哈儿买了那破竹中阁,现在又来了个方脑壳买下那鬼林。铲子,你说这些土豪大款们是不是有钱没得花。不要给我啊。”大柱边说着土话,边吐了个烟圈。哈儿,方脑壳都是傻子的意思。
大柱,铲子二人都是江渝酒厂的工人。上班时间,他二人偷闲,蹲在在厂工宿舍外墙头,偷摸抽烟。
“大柱,我看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要是没啥奇特的地方,也不会有人买它。你听说没有,那买下鬼林的人,在鬼林里修了个房子。”修房子也就是新造了个房子。
“我去,在这阴森森的鬼林里修房子干哈子。”
“住人呗。我听我对床万建子说他一亲戚就在那做工,花了三四个月,前几天刚修完。挺阔的地方,三层楼呢。就跟个大别墅似的,还专门在林子外面辟了条小道,安了路灯。据说还要在鬼林两侧开出两个车道方便出行。那房子还挂了个牌子,叫什么来着。什么公,什么馆的。对孟公馆,就是孟公馆。名字还真他么奇怪,公馆?那不都是民国时期,军官,财阀阔太太才住的地方吗?这破地方修的房子叫什么公馆。”
名叫铲子的厂工停住不说了。大柱猛吸最后一口烟。随手把烟屁股丢在地上,碾灭。顺带往地上啐了口痰,继而凑在铲子旁边故作神秘的说:“听说里头住了一个女的,每天往那孟公馆里带不同的男人过夜。好像干得什么不正经的生意,我看这买下鬼林的人,肯定不是啥好货色。”
“正常人谁敢往这鬼林里钻,我感觉你说的挺对的,这孟公馆里肯定做啥见不得人的事。要不为啥有钱不去好好的地方买房子。我听镇上人说,光买下竹林就花了三百万。这么多钱,足够在镇上买两三套房子了。”大柱拉着铲子正说到精彩处,工头出现在他二人面前。
“两个瓜娃子,上班时间给我摆龙门阵,不想干了是吧。散了散了。”摆龙门阵是聊天的意思。
铲子和大柱,看到工头自知理亏。二人面面相觑,猴子一般头也不回的蹿回工作的厂区里。
工头穿着灰突突的背心,隐约能判断这背心原始颜色为白色。背心有点汗涔涔的,他是跑回工厂宿舍的。工厂来了新的管事人,他要把他手底下的工人资料上报。其实也不是什么重要的资料,就是工人们的名字和身份证复印件。
来江渝酒厂工作的工人,几乎都是镇上的。当然镇上经济发达后,也引来了各地和周围小村落的人来这做工。本来一些简单手续就可以入厂工作的。但年初的时候江渝酒厂被收购,并入一个名叫上喻的集团公司。上喻集团管理严格,最见不得手下人打马虎眼。所以人事方面要重新登记详细的信息,为厂里每个工作人员办理入职手续。
上喻集团规模庞大,以前主要做食品原材料生产的。前几年突然转了方向,并购酒厂。其实上喻有资金有销路,加上这几年进出口贸易做得尤为出色。可上喻缺少的就是酿酒技术和酒的品牌建构。上喻踏入酒业不过短短五年,急需要名品牌的支撑。酒不像其他行业,酒业靠的就是其酿造技术,实打实的味道是基础。卖得是品味,象征的是地位。其历史文化加成必不可少。江渝酒厂正好具备此条件,其背后悠久的酒文化就是支撑它至今的基础,加上独特的酿酒技术,这些都是上喻急需要的东西。
江渝酒厂虽然成立的早,但因其管理者不善经营。早已空余其表,早不如江渝其他新兴的酒业公司。曾有人花重金买江渝酒厂产酒配方,其管理者死咬不放。说着家族的企业不能毁在自己这一代。江渝酒厂苦苦支持10几年,在面临倒闭的窘迫状况时正逢上喻看中其条件,提出并购。上喻集团提出在不改变江渝酒厂的名号下共同发展。江渝酒厂喜上眉头,加上别无选择,就愉快的一起合作了。
工头匆匆从宿舍拿回名册和复印件,又一路跑到厂长的办公室。他刚到门口,就被眼前的四个黑衣保镖给惊到了。他哪里看过这阵仗,四个保镖穿着统一规格的黑色西装,笔直的分站在门两边。看见他来也没见动一动。让工头最为吃惊的并不是保镖的存在,而是这四个保镖都是女的,而且都是美女!工头呆愣愣的瞅着四个美女保镖,都忘记自己来的目的了。
谢谢你们点进来,爱你们呦~希望大家能喜欢这个故事。我会加油码字,好好更文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江渝
下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