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无好无坏,皆得馈赠 ...

  •   沈从文——温柔的冷峻
      上课的讨论中有个同学说到沈从文和鲁迅的区别,她认为沈从文是认为人性本善的,鲁迅则认为人性本恶。个人觉得这个判断似乎有些武断,然而我也有个同样被深思过的判断,也许也只是武断,但我坚信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来,人性在沈从文的眼中是无所谓善和恶的,他也并没有觉得人性的善和恶有多么重要。看了很多沈从文先生的小说,大概,几乎快要看完他的小说全集了吧,虽然看下来记得的所谓典型情节或者典型形象并不多,但读小说时的感受却是无论如何也忘不掉的。
      还是与一年前重读边城的感受相似,我从他的小说中感受到泛着温润光芒的冷意,我感受到的沈从文先生一面有着普度众生的温柔,一面有着冷眼旁观的冷漠,这令我挺难过的,我觉得他把我的美好的幻想全部打破了,并且我还能清楚地看到他试图营造一个很美好的世界来让我不能感受到那些不美好,讲真,意识到这一点的我是真的挺难过的。
      沈从文的每一个故事都特别有温情,也特别能让人沉静,他写每一个人都用一种看似随意的笔调,风格非常明显,看长河的时候我一反常态地认认真真看了题记,发现文章开始竟然有了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描述,带着某些批判,如果不是熟悉的文风,我甚至要觉得这不是沈从文的文章了。
      沈从文看透了这个世界的许多东西,他知道丑恶有多丑恶,也知道黑暗有多黑暗,可他和鲁迅却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这个世界,鲁迅是这样的:这世界特别丑恶,特别值得诟病,你看不到是吧,看不到我来帮你看到,你必须醒悟这个世界有多丑恶,你不知道我就展示给你看,越鲜血淋漓越好,这样你才可以摆脱愚昧。而沈从文是这样的:我看了太多这个世界的好的不好的东西,它们给我带来了很多痛苦,但我不想把这痛苦展示来给人看,我希望糊涂的继续糊涂,聪明的继续聪明,人人皆各得其所,不需无谓的彻悟,人人都应该按着自己本来的轨迹生存下去,所以我给你展示一个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有着些许悲伤,有许多的温情和美好,至于这背后的东西,懂得人自然会懂。
      以前鲁迅精读的老师说鲁迅对自己非常残忍,他不仅揭了民族的时代的伤疤,也在揭着自己的伤疤,并且时不时地重新揭开,我也深以为然。后来看多了沈从文的作品却觉得,沈从文对自己的残忍丝毫不亚于鲁迅,他将伤害藏在心底深处,表面却风平浪静,实则那块烧红的铁块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手,人们只看到了他好看的手,却没看到他手中烧红的铁块。想起来张兆和整理完他的遗稿之后却说自己好似一辈子都没有理解过自己的丈夫。
      正因为那块无法舍弃的痛苦,沈从文的每一篇文章之下都有着不可理解的也难以感受的隐痛,他有着世人难解的心事,不欲说与人知道。还记得在他的后半生的传里有一件小事,大意是他以前提携了一个中央美院的后辈,给他了许多方便,后来沈从文先生晚年生活凄凉,有事去找这个后辈,此时这个后辈已经成了博物馆的大人物,沈从文先生好心指出他的一幅画作中有不符史实之处,结果这后辈却毫不客气地与他呛声并且拒不改正。沈从文当时被气住了,不多久却平和如无事,这事情里面自然有一个历尽大半生的沧桑之后的独属于老人的平和,但我们也由此可看出沈从文一贯的处事态度,(我知道,但我就是不说,你打我呀!这世界里多是些无谓生活着的人,我看到了,我也想这样,可是好难,我看到了一些东西,我便再难继续和你们一样地活着了,但我还是可以假装这样活着的)但生活里的蛛丝马迹,小说里的蛛丝马迹还是透露了一些东西。沈从文对这世界抱以最温柔也最冷峻的态度,他生活着,有血有肉,他同时也未必生活着。
      我们的生活就像上帝笔下的小说,我们各得其所,我们“正常”地活着。
      至今,从文先生给我的最大的启发便是,好好地生活吧,无论好事或者坏事,皆是命运给我们的馈赠,值得我们一生珍重。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