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自由(老哈) ...
-
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说过一句话: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翻译成中文,叫做:不自由,毋宁死!不光他,国内国外,有过不计其数的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的人们。有的,是有信仰和追求的,有的,为自由奋斗了一生,到底也没能明白自由是什么。
我就是个普通人,泰姐也是!所以,这种高大上的自由,望尘莫及。没有任何开玩笑的意思,我很尊重这些人,景仰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佩服他们的坚持,但也很清楚的知道,我和他们是有极大差距的。
在我的字典里,自由是不可能不加前提或者后缀的,如果不加,那就是无组织、无纪律,那就是耍无赖!所以自由,就是在你现有的文化、知识、能力结构基础上,在你现有的道德、品位、素质标准下,想干什么,就可以去干什么,想不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但你要为你且能为你的一切行为负责。
说得有点高大上哈,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哈今天想喝星巴克就喝星巴克,想喝costa就喝costa,完了外带一杯太平洋;和泰姐回单位的路上,看见漂亮衣服试试合身就买下;想健身减肥就遛遛,累了不想走就打个车;双休日去个图书馆、下个馆子爬个山,不想去就在家窝着,熏个精油放个蓝调,实在没意思就训个娃,热热闹闹鬼哭狼嚎,完后继续母慈子孝;休假带孩子泡大海、玩酒店,再不济就找个深山老林住几天,美其名曰体验生活,等到眼睛快冒绿光了就适时出来补充食粮……
综上所述,其实就两点,身心自由、财务自由!然后就带着你的手机、钥匙、证件闯荡天下去吧!俗吧,没办法,我就是俗人,我和泰姐聊的也都是俗事。
身心自由,对于我这个年纪,基本要做到全自由是不大可能的了,上有老下有小,即便是我财务完全自由到无与伦比,似乎也没有办法。退一步,能有时间自由即是不可求的大自在了。所以,也就追求个财务自由。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财务自由的,同样的,对于我,可能是年纪和经历的影响,依旧有不同的想法。财务自由不以金钱的多少为标准,但又和金钱密不可分。首先,要有一些存款,以备不时之需;其次,就是你挣钱的速度能不能赶得上你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换句话说,你能不能为自己买单,这很重要。当然,我不认为撒欢式的扫货,把不需要的东西买回家是财务自由,那是奢侈浪费。
今日此篇,只谈女人,只谈我这个年纪的女人。女人能财务自由的,只有两种,一种是别人挣钱养活自己,一种是自己挣钱养活自己。
前者的代表人群,便是一群独特的全职太太、全职妈妈。说是全职,其实就是没职,家中的标准配备就是一位能挣钱、不小气的丈夫。她们衣着光鲜、妆容精致地出现在众人面前,神态、语气、表情、动作无一不体现着现有生活的美好。人生若都能这样,有钱、有闲、有爱、健康、美丽、高雅,夫复何求???
而我却固执地将全职太太、妈妈们分为上中下三等。你说我嫉妒也好、眼红也好,在我现有的理解能力基础上我都不会改变。羡慕吗?当然!不用上班,不用担心五斗米,每天睡到自然醒,为什么不羡慕,但仅仅是羡慕,仅此而已,我并不想太拥有。我有些害怕或者说舍不得为了获得这些而不得不放弃的其他美好,当然,你也可以说我无此好命。
又跑题了,继续说三等太太们。
精研一项自己的爱好、特长,并小有成就的为上品。这些太太们说是全职,实则内心是存有梦想和目标的,日日练笔积攒的画可以开一个小型的画展,文字可以出一本书。画中有天地,书中有人生。她们有追求但不强求,稳稳地打造、完善、精致一个岁月美人。
有计划地消磨时间,快乐自己的为中品。她们也许没有太大的理想,不过却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很好,早上要美容,中午要煲汤,下午要喝茶,晚上去健身,无一丝空闲,生活以个人为中心,圆满美好。
无所事事,终日抱怨的只能归到下品了。每日蓬头垢面,闲得发慌,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做尽了所有的家事依旧得不到所有人的理解,老天待自己不公,社会待自己不公,家人待自己不公,窦娥在世都比不上她。
我宁可花自己挣来的五块钱买个可爱多,也不要虔诚感恩地谨小慎微地品尝着几千块几万块的大餐。这和清高不清高没有任何的关系,这和我的处世为人原则有关,我也接受友人、亲人的馈赠,但即便是最最亲密的人,我们之间也是平等的,是互相关照、爱护、互相给予和索取的。投桃报李,桃和李虽有差别,更不用去一比高下,心意是一样的即可。但任何一种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都会让我浑身不自在,让我如履针毡,我无法预计这透支的一笔什么时候来跟我收账。这可能也是我的毛病,但死不悔改,没办法。
有人说,一个人不敢接受别人的赠予是因为自己自卑,我不认为这话全对,但有一定道理。你若没有底气,你怎敢享受别人的底气。反正对于我来说,若我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只能依附于人,不管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的背必是弯的。
再说后者,说得好听一些,叫职业女性,说得朴实一点,你们各自称呼。我和泰姐于某日午后曾经很认真地讨论过如果某一天我俩时来运转,可以放弃工作选择全职这个问题。造完两大杯拿铁,我俩得出一个结论。给自己放个假歇个十天半个月的差不多就是极限,再歇下去,疯的可能是我们。生来就是个劳碌命,就别羡慕嫉妒恨。
但职业是什么?为什么每一个人似乎对自己的职业都不满意?大学刚毕业那个时候,我的梦想就是我的职业和我的爱好能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后来发现,那就是个梦想,说得糙一点,就是,白日做梦!也许有人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但是我不行,我只能做梦!
所以说,职业就是自己把它骂得一无是处、狗血淋头却依旧不可以抛弃不可以放弃的东西。我想,大部分没有辞职的女性都是这么想的。
某个晚上,我儿子跟我对话,如下:(M是儿子,H是我)
M:妈妈,我特别不喜欢上学,每天都是上课、学习、写作业,每天都累死了。
H: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我觉得你这么想挺正常的,你要现在就开始疯狂学习,我才担心。
M:可是我感觉不到一点点快乐,我一点都不幸福。
H:做你不喜欢做的事情,当然不会幸福。但是,你放假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M:当然开心、幸福了!不用上学,还可以玩!
H:那你放暑假放寒假的时候过周末有没有特别开心幸福的感觉?
M:那倒没有。(此时,娃若有所思,快来为我这个伟大的妈妈点赞!)
H:要你现在理解学习给你带来的好处有点困难,但它有个最大的好处,它让你有个盼头,每一个假期,每一个懒觉,每一场电影,都会让你觉得无比幸福。
所以,我儿子现在仍然每天极其不情愿地去上学,但心里热切盼望着假期的到来。
我今天没有跑题,我说这件事是有意义的。职业对于我来说,也是这样的,不光是我赖以生存的根本,是我挺直腰背生活的底气,它也让我有盼头,多一天假期,多一个懒觉,完成一个报告,都会让我满足,哪怕是一种如释重负,也是一种放松。
我有个朋友,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小巧精致,漂亮利落,在最美的年纪做了最美的全职太太。当时觉得好处是,有时间照顾老公、照顾孩子、照顾家、照顾老人,反正有人疼爱,反正有人挣钱,不缺她这一份。某次中午把我拉出来,坐在最嘈杂的咖啡馆嚎啕大哭,我仔细看她,头发乱糟糟的,没有化妆,大衣里面衬了一件家居服,脚上套着一双极其舒适但极其不搭的运动鞋。痛快哭完后她告诉我,生活并没有亏待她,还如她刚刚做全职太太那个时候那样,什么都没有改变,改变是她。她每天半夜就睡不着了,爬起来喝茶,睁眼到天亮。白天顶着两个黑眼圈,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完全没有生活的激情,在完全安静的空间完全静不下心来看任何一本书,没心情去看父母,没心思和孩子辅导功课,没心思做饭,没有人说话甚至每天故意去菜市场和小贩讨价还价。我建议她去网上试试看应聘,几日后,她打电话告诉我,她想去的人家都不要她,要她的她都看不上。后来,我听说,她去上了插画课,考了咖啡师,养了一条狗,请了健身教练锻炼身体,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但依旧失眠、焦虑、无所适从。
也许是个例,但是她的确存在。她算财务自由吗?
说到底,用更俗气的话来解释我理解的财务自由,就是吃自己的,喝自己的,花自己的,造自己的,没有别期待,获得要回报,再亲密的人,成为他的伴,别成为他的债。当你能解决我说的这些,应该就算财务自由了。
也许我依旧不知道自由是什么,但我现在喝着咖啡,翘着二郎腿坐在靠窗的写字台前,字码得不好,但还算顺畅,阳光温暖,龟盒里的“可乐”和“饼干”在晒台上晒背,娃趴在地上撅着屁股拼乐高,中午想吃的东西已经拿出来解冻,水果洗好了放在漏篮里沥水,晚上打算喝红薯粥。
但我觉得自由,我感到自由。有这样的自由,我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