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育人(泰姐) ...
-
最近有两个消息让我这个70后着实惊着了。第一个,北京市XX著名小学的一名家长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很扎眼,“要对校园霸凌说NO”,说孩子受到同学侮辱性欺负对待,反映到学校,结果得到却是学校的推诿、搪塞甚至对家长的怒骂。“一文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一浪高过一浪的评论层出不穷。我是在看到朋友圈转发的一篇评论才关注这个事情的,文中说学校,你作为随随便便10万起步的学区房就这个水平?说孩子,你说是不是仗着你爸富二代、官二代?然后,进一步深挖根源---教育体制,说“充满精神雾霾的中国教育让学生学有所失、学有所害,学有所败,”最后给出了一个无奈的建议--如果可能,移民吧。作为旁观者,我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据说目前事情出现了反转,学校、家长、孩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是谁在说谎?谁又在背后推波助澜?谁又从中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个话题之所以吵得如此群情激愤,是因为它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愤懑和仇恨,都说教育公平,凭啥你这的学区房那么贵?不就是因为教育资源优秀?凭啥我的孩子进不去?
第二个,裸贷。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词大约是几个月前,一脸懵,裸贷是不是不用交利息的贷款?问过度娘才知道,当时的第一反应就像小岳岳的经典表情---我的天哪!还有这样的事情存在?而且是自愿的?前段时间,据说网上流传出10G“裸贷”照片和视频资料,涉及161位女性,年龄大约是在17岁到23岁之间。原谅我的思想陈旧,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有的东西我始终是无法接受,比如裸照问题。依稀记得不知道啥时候,看过一些报道、故事啥的,说的是年轻小姑娘,不谙世事,被不良分子利用,拍下裸照,以此要挟,然后就被迫干啥干啥……当时那个愤恨是无以言表的,恨不得自己如江湖侠士一般,携利剑对那些人除之而后快。而如今,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却是自愿拍下照片,为了一些不知道到底是值得还是不值得的东西,比如,奢侈品,比如男朋友的礼物,我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家庭?社会?自身?应该说都有责任吧。
回到这次的题目“育人”,似乎一提起“育人”,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学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所有学校的准则和目标,正是因为这个准则和目标,所以很多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她)就是你的责任。在一些家长的眼里,学校就是机器猫,啥都应该能解决。
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找学校,你们是咋管学生的?孩子在学校欺负别人了,也找学校,我们孩子在家可乖了,为啥到学校就会欺负人,肯定是你学校没教育好,孩子在学校被老师训斥了,继续找学校,你们凭啥骂孩子啊?我真心觉得,学校着实不易,对工作,要迎接数不清的检查、考核,对家长,要随时笑脸相迎,对孩子,要有百般耐心,万一稍稍有体罚的嫌疑,就会被一堆有心或者无心的人士利用,甚至进一步发酵,以至于再引起一轮关于孩子是否减负、教育是否公平、收费是否合理的大讨论,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越滚越重,最后狠狠的砸出去,砸出一个不敢想象的结果,或许有人就会从中遭殃,而事情最开始的那个小引子,已经早就被淹没,甚至刻意被漠视。
当然,我承认的确有的学校的某些做法不值得苟同,但是至少我认为学校作为一个孩子们学习教育的地方,帮助孩子学好知识是它的首要责任,责无旁贷,而对孩子的教育虽然也是学校的职责,但是这份职责不应该由学校一力承当,“育人”这份重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先说家庭。在婚姻家庭领域,有一个专有名词“原生家庭”。什么是原生家庭?就是我们从小长到大的那个家,那个有爹有娘甚至还有兄弟姐妹的家。我们很多人的身上都会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我们身上的一些习惯都留着我们的父母教育和某些习惯的印记,有的甚至于一辈子都不会变。先给大家讲个笑话,一个女孩结婚了,有一天她在厨房做饭,煎鱼的时候,把鱼头和鱼尾都给切掉扔了,他的丈夫很纳闷,就问他的妻子说,为什么你煎鱼还要把头和尾给切了呢?妻子听了一愣,显然没有想到他的丈夫这样问她,还有就是她这才意识到她是这样做的。她就跟丈夫说,我不知道,我妈妈就是这样做的,我问问我妈妈吧。然后她回娘家,见到她妈妈就问:妈妈为什么你煎鱼的时候喜欢把头和尾给切了呢?她妈妈听了反应跟她一样,也是很迷茫,就说:我看你姥姥这样做的。然后她妈妈就去找她的姥姥,结果姥姥就说了:我们那个时候,煎鱼的锅很小阿,放不进去整条鱼,所以就需要把头跟尾切掉,才可以放进去...你看,现在的锅都那么大了,其实不需要切就可以整条放进去..但是因着家庭的影响,你会无形中被驱使而照做,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原因你也会做得一模一样,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力。
同样的,如今身为父母的我们也一样,你孩子的身上的很多特质或者习惯就是你的习惯和特质在他(她)身上的折射。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就决定他们是瓜还是豆的未来。家庭教育要教育什么?长久以来,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没有标准、没有检测,自然也是没有捷径。但是因为这份独一无二,所以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凡事多为别人想想,有的人就要求孩子不能吃一点点亏,有的家长教育女孩子要坚强自立,有的家长就说,女孩子还是娇弱一点惹人疼。时间是最好的检测师,不同的教育效果在后来的日子里一点点显现,有的从中受益,有的跌了跟头。打个比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孩子的某些作为侧目而视,大多数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家长是咋教育的啊?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回头看着自己,作为一个母亲,也常常会问自己,作为孩子最好的老师,你能给予孩子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我所教育她、给予她的,其实是我的人生感悟和处事态度,我认为好的,我让她分享借鉴,我认为不好的,我让她躲避远离。说到底,对她的教育其实更像是在分享自己的成长。对她,我不回避我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沮丧与绝望,我告诉她,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每个困境的背后,努力坚持,就会看到生命赐予你的意外惊喜。其实,这也是自己给自己打气和鼓励。
现在的孩子,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不知道从何时起,你发现他(她)看你的眼神里已经不是小时候那种仰慕崇拜的星星眼,而是多了几分怀疑,甚至于不屑。其实,我们应该感谢孩子,孩子给了我们更多问题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更多让自己成长的机会,他(她)让我们明白,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我心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孩子懂的,我懂;孩子不懂的,我也懂。要达到这个目标,是一个漫长辛苦探索修炼的过程,但是我知道,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我很幸甚,这一生上天赐予我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
再说一说社会。社会教育是个大课题,不是一言两语就可以掰扯清楚,但是作为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被社会这个大课堂教育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从这个大课堂教学到了善良,有人学到了正义,也有人学到了贪婪,甚至有人学会了罪恶,这没有办法,这个大课堂,真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别是处在现在这个信息变化层出不穷的时代,要真正能扛得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伪鸡汤、甚至毒鸡汤的轰炸,还真是不易。什么“享乐才是王道”、“长得好看就是正义”、“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很舒服”,而你的朋友圈似乎也有很多类似的文章,题目一篇比一篇劲爆,内容一篇比一篇有点击量,似乎形成了一个怪圈,越有争议人气越旺,越偏激越有人传播,实话说,看到这些文章,心里很害怕,这些东西,绝大部分是与人类社会的流传下来的伦理观念、道德文明相背而驰,我不知道这些东西会在未来的日子对我们的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或者伤害,不敢想象。《易经》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古人说“文以载道”,如果“文”变成了载满垃圾、甚至有毒的“道”,长此以往,道德、正义何以为继?原谅我的杞人忧天。
扯远了,“育人 ”是个大话题。回归到我自己,我时刻告诉自己,同时也告诉孩子,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奋斗;但世界也是险恶的,需得我们护好自身。要相信人心的善良,也要提防魔鬼的诱惑,无论何时,不要恣意妄为,不要妄图不劳而获,无论何地,都要快乐幸福。你若安好,我便幸福。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心里话,也是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