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2、第九十七章 谢子明入城问佛事,鸠摩罗闻道动汉思(5) ...

  •   书接上回,鸠摩罗什和谢瑍你来我往,虽然都面色从容,甚至越来越平静,最后谢瑍面带笑容,缓缓道来。
      “居士……”鸠摩罗什突然觉得自己无话可说。
      “大师或言,□□只是皮囊,舍却皮囊才得自由得超脱。”谢瑍道:“可是黎民百姓也好,王公贵族也罢,没有了这身皮囊,就是死了。或者佛家称之为圆寂、灭度、寂灭,涅槃等等,其实就是死了。死了,就什么也做不了了。所以世间有言‘人死如灯灭’。”
      “居士,人之生死,必有因果,岂可因此而疑佛法?”鸠摩罗什道。
      “大师,某非疑佛法。”谢瑍道:“信仰什么,那是一个人的自由。但是有一点我想大师已经深有体会,那就是你要广传佛法,得不到国家的认可和世人的信奉,一定不会广大的;另外,你要传播佛法,你得让人们从信奉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无论这种好处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是虚拟的,还是现实的,总归要有。否则空谈佛法无边,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一场空也,即使有三世之轮回也难挡今世之贪欲也。”
      “居士果然睿智,由此尚可言万法皆空。”鸠摩罗什道。
      “大师自然明白某所言空,非佛言之空也。”谢瑍道:“既言人之生死,必有因果,那么就算他今生遭罪惨死乃是受前世业报,子明请大师赐教,今世已报,如何轮回?轮回之后,来世还报否?”
      “欲成佛果,岂是易修。轮回十世百世也是有的。”鸠摩罗什道:“此生未报完,下世再续报。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大师还是未曾赐教子明,轮回的主体是什么。”谢瑍道:“佛法云人乃五蕴(五阴)和合而生,并无主宰,亦无灵魂,那么人死了就归于寂灭,这就是所谓万法皆空或称灭度或曰涅槃,那是什么去轮回的?如果没有东西去轮回,那轮回何在?”
      “居士好辩才。”鸠摩罗什从谢瑍淡淡的言语中,不但听出了谢瑍对佛教理论的不满,也看出了谢瑍并无加害之意。谢瑍确实是在对佛法提出了疑问。鸠摩罗什作为一代大师,自然明白,佛法既然是佛祖为人之时创造的,那就必然有人提出问题,要不然他也就没用了。“轮回自是有主体。五阴有生灭,五阴遮住涅槃轮回之本体,这个本体无思无虑,寂静光明。常乐我净,真我所在!凡夫轮回业报,因果通三世也因此也。”
      “大师之意,乃是五阴之后还有一个代表真我的轮回本体?”谢瑍道:“那这个本体是什么?为什么子明未见说也未见此本体?大师倒不如说是阿赖耶识岂不方便?说到因果业报,子明也有相问。就算是有轮回,轮回之后的新个体失去全部记忆,完全换了一个人,将业报受给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人,这样轮回有意义吗?何况按照轮回之理,这世上众生应该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那么这些最初的众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不知多少年月过去了,这些众生也不知轮回了不知多少次,到底有多少修成佛陀了?为什么人间无法看到佛的存在?他们的极乐世界在哪儿?大师学佛修佛讲法,可佛对长老须菩提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等等,即不可说。既然佛自己都道不可说,起心动念,开口即错。那世代之人,讲的是何经,传的是何法呢?”
      “居士以所闻经典,有此见解,不入我佛,实乃憾事。”鸠摩罗什道。“若不起言说,则不能为他说一切法离言法性,他亦不闻,若无有闻,却不能知此一切法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知诸法离言法性,是故于此离言自性,而起言说。简单说来,佛曰不可说,非是不说,那是指你修持未到,说了你也不明白,和不说是一样的。”
      “大师此言差矣,如你讲经,讲过了未必人人都懂了,肯定有人会不懂。但那是他自己的问题,也许他需要讲几次才明白呢?怎么能说会是一样呢?”谢瑍道:“佛曰:万事皆空,一切虚妄,非子明所认同。而《出家功德经》佛所谓度一人出家,胜起宝塔至于梵天,让人贪功德而度人,善有所图、是贪念而非真善,更遑论《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之言‘能书写此咒安于宅中,其家即得大富贵饶财常富,奴婢宝货受用无尽。若人闻此法宝藏经,不能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不为他人广说利益,如此人辈当获大罪,如犯四重五逆等罪无有异也,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常当远离’了,这还是佛经吗?子明所见者乃赤裸裸的诱惑及恐吓也;‘下品下生者,五逆十恶愚人,临命终时,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可见就算犯了杀死父母等五逆重罪,只要诚心念佛、念咒、念经、供养僧尼、修造佛寺或出家学佛,皆可赦免罪业,且言将所得布施佛寺,赃物就称作净财,施主可得极大的福报,如此一来,佛岂非反倒包庇罪犯、贪官?而所谓谤佛恶报之言,比比皆是,佛仁慈而欲普度众生,怎会因为众生说错话而降下恶报呢?那他就不是佛了。大师传经法之心本无错,错在经法之本身唯心唯虚,唯我独尊,谁也说不得也。”
      “阿弥陀佛,居士对佛经心存嗔念,即不明佛之深意,亦不可得解脱也。”鸠摩罗什道:“佛常云,一切不受,心得解脱,得泥洹。岂是虚言譬之若不生不灭。若生灭可取著者,则是分别,非为实相。若非实相,不得以不生不灭为虚,生灭为实。但为生死粗观念心厌离故,说言生灭。如人远见青气,近无所睹。如是一切贤圣,皆应一道无有异耶而大小之称,根有利钝,观有深浅,悟有难易,始终为异,非实有别。如人食面,精粗著品,而实不异。”
      谢瑍对于此等理论,自是听起来费劲,但还是明白大体意思。佛经对于此类的辩论纯粹是唯心而论,与之以此论,必无结果或是佛总是有理的。
      “大师既然以例而言,如人食面,精粗著品,而实不异。”谢瑍道:“那是否佛看众生,无论人或草木或鱼虫鸟兽或好人坏人,‘精粗著品,而实不异’呢?如是,为何又有轮回之不同?如否,何言众生之平等?”
      “什告居士,佛言众生平等,乃众生之佛性。”鸠摩罗什道:“如心有善念,按佛的教导修持,则众生皆可成佛。”
      “大师可记得方才子明已然问过,众生不知凡几,亦不知轮回几千百世,然成佛者几何?”谢瑍道:“世人不曾见得佛身,或言佛身实相非众生所能见,然佛之应身法身报身又于何处见得?而佛以众生皆苦,乃普而度之。按佛所言,一切皆为虚幻;既一切皆为虚幻,苦乐为虚幻,度和不度亦为虚幻。则苦即乐?度亦不度?既如此何必修何必度?故子明以为,无论儒道法墨,亦无论大小乘法,能救民于水火,安邦于乱世,使天下太平,百姓康乐,方为正道正法。除此外,余以为尽玄言空谈不足论也。”
      “阿弥陀佛!”鸠摩罗什双手合十高诵佛号。
      鸠摩罗什佛法精湛,但对于佛法中的自相矛盾之处,也难应对。况且此时的鸠摩罗什,因为谢瑍的缘故,提前得以从吕氏手中得救,他的译经工作还没开始,而且他的中文也远没有十几年后那么精纯。
      “什大师,窃以为信仰应当自由,修道修佛或修别的什么应由个人喜好自定,全凭个人。”谢瑍道:“四处传教,招揽信众,虽不免有强人之嫌,但既欲广传弘扬,则所传必当无漏。如方才某家所问,纵大师不答子明所问,也自心明无法明对。如此不能自圆其说,怎能传教他人?如此谬种流传,岂不贻害众生。那不但不能普度众生,反倒是害了天下之人。愚以为佛既慈悲为怀,那此绝非佛之本意。”
      “居士所言,如洪钟大吕,令罗什豁然。”鸠摩罗什双手合十道:“贫僧谢过居士。”
      “大师不必客气。”谢瑍也抱拳道:“我东方素有经文传承,最早的《连山》经,是两千多年前的夏朝传承下来的,是我华夏之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伏羲所著。后来又有一千八百年前商朝传承下来的《归藏》经,是我华夏人文初祖黄帝所留,算起来都有快三千年了。黄帝所传《黄帝内经》更是惠及天下。商朝的甲骨文献,就是我朝中的博士鸿儒也难得有人通解。还有《周易》,出自周朝初年(相传是周文王姬昌被囚羑里七年所著,似不确。现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周易》(64卦及卦爻辞)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辞为周公所作)。此三经乃我华夏众经之祖。而大师所传佛经,至今不过数百载。大约相当于我华夏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华夏诸子百家兴盛之时。此中优劣高低,不言而喻。”
      【未完待续】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82章 第九十七章 谢子明入城问佛事,鸠摩罗闻道动汉思(5)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