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1 ...

  •   1004年宋辽澶州激战后签订“澶渊之盟”,盟约规定宋辽互称兄弟,世代友好,互不侵犯;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历史上普遍把“澶渊之盟”看作一个极其屈辱的条约,弊大于利。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宋真宗御驾亲征士气大振,却在有望击溃辽军之际作出妥协,有辱国威。
      2,岁币并非一次性赔款,更加重了人民负担。
      3,重新界定国界,实际上将燕云十六州这一历任宋帝誓死捍卫的土地彻底划出境外,自此辽侵北宋再无任何屏障。
      澶渊之盟为北宋此后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调,对后世的消极影响不言而喻。直逼南京条约之于清政府,此后连西夏这样的小国也敢同中原叫板。
      然而澶渊之盟的意义却不仅于此,上述许多弊端仔细看来并不成立。像把盟约看作是胜利在望之际的妥协只是基于一次战役,况且打得过并不一定守得住。北宋实则已不具备继续“斗争”的条件,追溯中国历史,西胜东衰,北强南弱是发展之大势,面对萧太后亲征,二十万辽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直逼卞京的形势,澶渊之盟非但不用北宋割让寸土,反而许诺归还辽人已占城池,无论如何对当时的北宋都是有利的。
      更何况宋澶渊之战虽胜在一时,但无险可守,辽人去而复返朝发夕至边患不断。北宋政府不能收付燕云失地,就无法根本上解决被动局面。这是若能利用盟约带来的百年和平暂时妥协,休养生息,以求慢图燕云十六州,扭转局势未尝不可。然而不在和平中崛起就在和平中灭亡,宋廷选择了灭亡,这不是盟约的错,只能感叹宋廷的昏庸,错失良机;感叹辽面对糖衣炮弹不被迷惑的冷静。
      再观外部形势,北宋还将面对一个强敌——西夏。1004年正是西夏开国君主元昊生年,待其掌握大权后便揭开了西夏强盛的序幕,那是一片血腥与杀戮。西汉百年才将匈奴铁骑赶出中原,若辽宋激战让西夏独自坐大,无论最后是谁战胜谁,赢家都只能是西夏。
      至于一年十万的岁币,对于北宋这个经济大国而言本就不算什么负担,平摊到百姓头上也就是四文左右(约合人民币4毛)相当于一个烧饼的价钱。北宋子民每年少吃一个烧饼,天下就太平了,再者宋辽互市后,光盟约中提到的榷场贸易,利润就有百万之巨,是每年赔款的三倍还多。在战场上技不如人的宋人,在对辽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不仅将年岁币挣了回来,还恨赚了辽人一把!幸福生活给了百姓而丢面子的烦恼踢给皇帝,这甚至可以看作是真宗为天下太平做出的一次“牺牲”。
      即使盟约带来的耻辱永远也无法抹掉,但在满朝文武都劝宋真宗迁都避战的情况下,盟约的屈辱同迁都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此后宋辽交好一百二十年之久,边境生产得到发展,北宋经济至繁荣顶峰,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入辽国,此中利弊,一眼可明。
      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大批少数民族人民进入中原,民族融合步伐加快。
      澶渊之盟的诞生未尝不是宋真宗贪生怕死的结果,可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是无奈之举也是最好的选择。一方是御驾亲临,一方是太后亲征,都绝无战败的余地。萧太后无非也是为相对平庸的子孙讨一张护身符,对大辽的子民图一个交待;而对于北宋,面子和里子相比还是吃饭最大。如此,澶渊之盟的诞生又是必然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