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番外篇03 ...
-
(番外篇03——关于1862年乘千岁丸随幕府特遣使团赴沪访清的高杉晋作大人及其所撰《游清五录》中记载的相关史实资料)
写在之前:
这个东西跟银魂什么的真的没有关系,只是某奈我爱屋及乌查找整理并作出相关感想的一些资料。
一、高杉晋作其人
1、高杉晋作(1839-1867),初名和介,又名春风,字畅夫,通称晋作,号东行,1839年9月(天保十年八月)出生于长门国阿武郡荻城菊屋横丁。父亲高杉春树(又名小忠太)是禄米200石的中层武士,世代臣属长州藩主毛利氏。
2、高杉晋作为人孤傲狂放,对出使中国的幕船“千岁丸”颇持异议,“听闻高桥为安藤阁老党羽,俗不可耐,从其所命名之船号可知其为人低俗”,对同为幕府赴沪使团的诸幕吏有着很低的评价,“多为高桥党羽,皆俗物”、“……同寮士皆谈论城内之是非,予别有志,则私叹笑焉”。
在《高杉晋作の29年》一书,披露藏于东行庵的高杉晋作的《上海笔谈录》手稿,内有高杉与一中国士人间的笔语问答:
“(笔谈)(中国士人:)君处是琉球抑是日本?
(高杉:)日本人,非琉球人也。
(中国士人:)兄一向是何业?
(高杉:)弟是一个书生,好读书,漫游天下,访奇人伟士,要去胸间尘埃。同行人,俗物多,更无雅逸之风,弟甚穷焉。
(中国士人:)如此说来,兄倒尔是吾辈中人。……”
(某奈乱入:从这番笔语可知高杉对日本同行者庸俗不堪的不满,表述了自己高远的志向。)
3、再来看一下他与中国士人陈汝钦的笔谈,“(笔谈)弟姓源,名春风,通称高杉晋作,读书好武,常钦慕贵邦奇士王守仁之为人,一个书生而已矣。”陈对此的评价为“(笔谈)妙极”。可知高杉其人汉学功底之深厚。
(某奈乱入:这里特需说明,但凡笔谈皆为高杉亲笔书于纸张,遣词用句更无删改,所引文字皆出自其原文,即虽言语不通但汉字可相互明了,高杉确是以汉文与中国士人交谈——高杉大人您太强悍了!汉文水平令人钦佩啊!)
4、那么具体来看一下高杉的汉文功底。
临敌练磨文与武,他年应有建功勋。孤生千里归乡后,每遇患难又思君。——《留别陈汝钦》
梦迷指月山头月,人在东洋万里船。地中千里万泉下,不识孔翁奈何情。蛮樯林立穿云处,独扶宝刀对日明。……。(某奈乱入:注意第一句,关于山头月,是化裁自王守仁的《敝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很有哲学意义吧,可是这还是王先生七岁时随便乱写的东西OTZ诸君望尘莫及了吧?)
5、除汉文学外,高杉其他方面的知识同样很惊人。他在千岁丸航行过程中以详细的表格形式记载了该船的航行时间、里数、船向、风向、风力,并标明推测的经纬度和实测的经纬度,显示了颇为专业化的天文、地理及航海知识。
二、高杉的军事潜能
1、首先是对实战的迫切观望。
高杉乘千岁丸到达清朝上海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这位大人在《上海淹留日录》里写道:“五月七日,拂晓。小铳声轰于陆上,皆云,是长毛贼与□□人作战的声音,予即认为,‘此言如果可信,看实战便可得知,暗自喜悦。’”、“或云,是当长发贼袭□□之炮声,予乃以为,此言信,则予亦可得观实战,心私喜焉。”、“五月十日,晴。……黄昏和兰人来告曰,长发贼到上海三里外之地,明朝必可听炮声,官人闻之大警,予却喜焉。”
(某奈乱入:看出来了吧,这位大人其实骨子里就是很好战的说。)
2、再次是对兵法的了解。
“六月十四日,晓天与中牟田到西门外,观□□人练兵,练兵处乃则防贼阵营,看其兵法,似威南塘兵法而非者,铳队以金鼓为令,为操引操进,其余无变化。铳炮尽中国制,而甚不精巧,兵法与器械皆无西洋。……□□兵未不能及西洋铳队之强坚可知也。”
3、再次是对中国与列强交锋的经验的求知。
“(笔谈)(高杉:)英夷鸦片以来战争之事,书为史册者有否?
(中国士人:)无。阿片通中国,始于乾隆,盛于道光,鸿胪寺黄爵滋奏禁此物,英夷遂滋事,道光二十二年提督陈忠愍公化成死之后,遂解禁。
(高杉:)贵邦近世豪杰甚么人?尝听,林则徐、陈化成颇为英杰,信否?”、“(笔谈)贵邦近世之人,钦慕陈化成、林则徐等致为人者多否?
(中国士人:)二公名望,非特本地钦慕,四夷多想望风采,实为吾朝名臣。
(高杉:)弟亦尝慕其为人。”
4、高杉求索鸦片战争史册,探寻林则徐、陈化成等禁烟、抗击英国侵略的中国民族英雄的事迹,并表露自己对林、陈二位的钦敬。可从高杉一次逛书店看出。
“(笔谈)(中国士人书店店主:)现有《佩文韵府》贰部,请问,要否?
(高杉:)《佩文韵府》等与我无要,有陈忠愍公、林文忠公两名将之著书,则我虽千金要求之矣。
……
(高杉:)西门外所在军兵其数若干?
(中国士人阮松:)其人湖南北江西安徽皖南北等处兵数,现到陆路万余人,水路兵五千余人,马队兵约计千余匹。
(高杉:)军兵所操练,我以为多系威将军兵法,或学西洋之铳炮阵法者有否?
(中国士人阮松:)阁下多知兵法……”
(某奈乱入:所谓威将军,就是指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可见这位将军对日本人的影响之深。)
三、高杉的政治眼光
1、对于日本人的评论。
“四月念八日,好晴。船中诸子云,今午后必可解缆,而终日匆匆,不发船。嗟日本人因循苟且,乏果断,是所以招外国人之侮,可叹可愧。”
2、对于中国人的评论。
“□□人尽为外国人之便役,英法之人步行街市,清人皆避旁让道。是上海之地虽属□□,谓英佛属地,又可也。”
3、对中国落后的程朱理学的批判。
“(笔谈)(高杉:)请问,宋朱文公所说格物穷理,与西洋人之所说穷者异否?
(中国士人温忠彦:)朱文公之格物穷理,即圣人之齐家修身,推进一层,不外乎诚之一字,贵乎实践,不取钩深。至西人所讲,虽本乎理茅,近于术数,未免尚隔一层尘埃。此论虽僻,鄙见如此,请教。
(高杉:)为义为利天地隔绝,不待言论而明,然治天下齐一家,内自诚心诚意功夫,外以至航海炮术器械等,尽不言穷其至理,则不能治天下也,不能齐一家也。不能穷航海炮树之等之理,则所以诚心诚意功夫不至也。故以所为利之器械为义是用,乃取舍折中之道也。不然则口虽唱圣人之言,身已为夷狄之所奴仆矣。
(中国士人陈汝钦:)语事多识,佩。
(中国士人温忠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之本源,浅而约之,则诚正,推而致之则治平,道贯古今,理周中外,至航海炮术等事不过格物之一端,圣人治天下以仁,不得以用兵,戢暴,正所以全仁了。然否?”
(某奈乱入:中国士人一味地背诵教条,论证朱熹的格物穷理之学将圣人的齐家修身推进一层,万分精湛,洋学则仅是术数之学,不可相提并论。而高杉则明确指出,拘守于朱子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他认为研习航海炮术,以应对新形势,方是当今急务,忽视这些,则“修齐治平”全为空论。他所说“口虽唱圣人之言,身已为夷狄之所奴仆”,实际上是对清朝现状的描摹,也是对幕末日本的警告。)
4、对于洋教传播的认识。
“综西人教师之施教于外邦,必携医师,有士民病且穷者,乃(治)其病使入此教,是教师致教于外邦之数也。我邦之士君子不可不有预防也。”
“夫夷狄夺人之国则先取其心。或以厚利啖之,或以妖教蛊之,黎民听信,一举灭其国,易如摧枯。”
高杉对洋教经医药等福利事业赢得民众的现象十分警惕,认为日本要格外提防。
5、对清政府的外交态度的看法。
“(笔谈)(高杉:)贵邦与俄罗斯和亲最好,近世之事情如何?
(中国士人书店店主:)俄罗斯国,在鄙国通商,感我朝厚恩,所以助兵助饷之举,和亲之说,想是齐东野人语耳。
(高杉:)口唱圣贤之语,身为夷狄之所役,齐东野人。真齐东野人耶,呜呼浮文空诗何足当,目无一丁字兵卒,可叹可忧。”
(某奈乱入:高杉从中俄关系,观察到俄国以友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中国人却还自我陶醉,认为俄国是“感我朝厚恩”,实在是愚昧不堪。
《孟子•万章上》载,孟子答弟子齐国咸丘蒙问上古故事时说:“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后世因喻道听途说、荒诞无稽之语为“齐东野语”。)
6、对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状的理解。
“(笔谈)(高杉:)贵邦尧舜以来堂堂正气之国,而至近世,区区西洋夷蛮夷之所猖獗则何乎?
(中国士人顾麟:)从是国运陵替,晋之五胡,唐之回纥,宋之辽金夏,千古同慨。
(高杉:)国运陵替,君臣之不得其道故也。君臣得其道,何有国运陵替。贵邦清近世之衰微,自为灾而已矣,岂谓之天命乎?
(中国士人顾麟:)甚是甚是。”
(某奈乱入:高杉认为,清朝衰微,被西洋人欺压,不应归之天命,其肇端是“君臣之不得其道”,即政府腐败无能,这显然比顾麟“国运陵替”、“千古同慨”之类空洞感叹要切实、真切得多。)
四、高杉的文学修养
1、先前已经提到,这位大人的汉文学功底不是一般的强悍,从他与清朝士人的笔谈可以看出,这位大人的遣词用句那绝对是一等一的强。
2、在绘画方面,高杉也具有颇为内行的眼光。
“(笔谈)(高杉:)壁上所画之梅树,颇觉妙笔,虽在五方杂处之地,朝暮对此画梅树,神殆如泛静山幽谷之中……”
3、与中国士人义气相投,互赠诗墨。
(某奈乱入:高杉晋作的《游清五录——外情探索录卷之贰》的笔谈部分大部分都记载了这方面的事情,书画交友以及采买文房用品和索求书籍,这里就不敲出来了。)
五、上海停留时期的生活
这一部分其实没什么好写的,高杉以御小人目付犬塚荣三郎的从臣身份登上千岁丸,之后的日子一部分是作为幕府官员来往于府衙领馆之间探寻内政,另一部分是作为日本书生与中国士人诗词往来。
其实某奈我想写的是这位大人毫不在意大大咧咧就写进书里的某些东西。
“(笔谈)(高杉:)书画俱请,吾友喜饮酒,春册可有?……可有春册?五角可以,只要半元。……”
大囧~~~~~公开地要□□宫图啊OTZ~~~~~大概是因为日本自平安时代以来妓业发达,士人拥妓习以为常,所以高杉这种很自然的态度虽然某奈我读起来都有些赧然但是还是能够理解的。
所以最后的最后,还是以高杉大人那首著名的都都逸来结尾吧,说起来这首好像就是写的一个妓女挽留恩客的心情的说——“高杉率扈从、携艺妓、张羽伞,悠然醉步于马关街头,俊美的脸上满是轻佻放荡的张狂”的描述看来还是很贴近史实的嘛。
三千(さんぜん)世界(せけい)の鴉(からす)を殺(ころ)し、主(ぬし)と朝寝(あさね) がしてみた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