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野草之希望》 ...


  •   于无所希望中得到希望。
      这是我最爱的一种论调,这种表述方式,透露出一种截然相反却又暗合的色彩,极端、矛盾,是光与暗、生与死、白与黑、希望与绝望、爱与恨、强烈与平和——
      是极限的转化。
      对我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特质。

      读鲁迅已晚,似乎又不太晚。
      读论语亦然。
      谨以此致以我强烈偏见下的狭隘认知,望一日走出这般绝望。

      虽然在早在小学便已接触鲁迅先生的文字,然而在教材课本中必背诵的“鲁迅周树人思想家革命家”,以及课文后附加那段可恶的“阅读全文并背诵”,天知道我不选文科也是害怕背书。虽然有所接触,也是有段距离吧?
      这样说来,与感情类似的,似乎与情缘最早的接触也有类似的感觉。类似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样不恰当的比喻,总归是不愿接近。
      真正自发阅读的是高中时分读的《中国小说史略》。那是一本严谨的文言文式学术著作,文字在严谨之外也颇有生趣,讲述的内容是课本之外的广阔多彩,我囫囵着读完意犹未尽,大约是开始领略到我确实认知有限,并且对古代小说产生极大兴趣。当然这兴趣至今搁置很久了,也实在令人惭愧。
      直到后来读《狂人日记》骇然,读《故事新编》啧啧称奇,待到后续读到标题似乎是《鲁迅的伟大与平和》的传记,又还有那般言辞真切的《纪念刘和珍君》,统统使我感受到鲁迅先生该是一个多么的鲜活的人啊!而我此前的误解又有多么严重呢?
      再到大学时读《准风月谈》,约是初次读鲁迅的杂文一项。此书取名意为“不谈时事谈谈风月”,也是无奈之词,但其中言论都是为时事而发。
      对于我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家伙,用我最能接受的媒介——文学,传递几十年前的信息。鲁迅先生披上各种笔名与意见不同者辩论,关怀着世上不公的事,关怀着弱势的人群,他用最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令人感受到最纯粹的人文关怀。
      记得鲁迅曾经说过,不愿意青年读者读他的书,希望自己的文字过时。然而,对于我这种茫然不知所向之人,这般无所脊梁、无所信仰的愚民,遇到鲁迅,感受到他文字里所传达的力量,却不免感叹一句:幸而我们中国有鲁迅啊!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此前接触的文学世界,是绝大部分属于浪漫主义流派的——或庄子的逍遥游,或李白的诗,或屈原的离骚,又或者被誉为成人童话的武侠,又或日本物哀文学,总归是带着远离生活、远离现实的浪漫主义色彩——
      我是那么一个面不改色地说出“惟愿长睡不复醒”,“羽化而登仙”,“餐风饮露,不食五谷”的人。
      我是那么一个缺乏现实感的人。
      而在鲁迅的文字里,我强烈地感受到现实、真实、生活的气息。
      那不是别人所感受到的“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气息,那是我悬浮在空中似乎要寻仙远去,瞥见世间的一抹红尘——
      我所接触到强烈的现实感。
      因为文学之为文学,本身的表述方式在我看来已经是理所当然是拥有与生活不同的特质。我见不到仙,而在想象中得到。如:“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我无法与月并肩,而在诗词中追寻。如:“欲上青天揽明月。”
      虽然知道这是想象,但在我的精神世界中,我认为它对我来说是真实,这是我一厢情愿的沉浸式阅读,这也是一厢情愿地将文学化为一种避难所——因为无法改变现实,进而不想接触现实,于是逃避现实。
      然而鲁迅的文学给我呈现出的是,与论语接近的甚至更深层次的——入骨的讽刺与赤裸裸的真实。
      他让我看到文学的另一面。
      至此《文心雕龙》里的话有了印证:“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文,是与天地宇宙并生的事物,是反映着客观现实世界的载体,而不单单是仅由狭隘的想象、懦弱的逃避组建而成的舒适区。而可以是与生融合在一起——它与天地并生。它有着深刻入骨的世态描绘,有不断前行的勇气,有看透绝望的希望。绝不是狭隘地指向“郁郁不得志的中国文人”,更不绝对地指向“自杀的黄昏”。
      于《希望》而言,鲁迅看透这一切沉重的现实,于是不再失望,他他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作为一个战士继续往前走,不计结果。
      即使前方是黑暗,那依然是盛满光明的黑暗。
      这也正恰和《论语》那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罢?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