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末代王后 ...
-
韩子安这话说得诚恳,就差直言告诉卫秋娘他不需要女人的助力来成事,如果他真的糟糕到要靠妻族扶持,也不是求不到,夏国洛氏光嫁得好的女儿就有六七个,随便求哪个表妹都是一样的。
双手一合,卫秋娘做了这辈子最大的一次博弈。筹码是她自己,而自己后半生的尊荣或者幸福,都将与眼前的韩子安息息相关了。
其实韩子安生得幼稚,看上去就稚气未脱的感觉,婚期定下来这半年,他也很少来看她。
彰显存在感的方式大约就只有一担又一担抬进栖霞宫的礼物。
卫秋娘习惯了他的存在,倒也不怎么在意,就是对待一张复一张来道贺的虚情假意的面孔,着实烦人得紧。
清锦到菁国,是为高嫁,韩子安的母妃还是菁国正四妃之一,位高权重,婚后必然赐下菁国贵女给她脸色看。这些人以道贺为名,内里存的不过是过二三年再看好戏的心。
她也知道韩子安是没多爱她的,觉得她有趣,新鲜,饱受后宫磋磨却还能保持自己的鲜活——这样的女人,韩子安从没有见过。
其实没有天生是这样的人,卫秋娘上辈子也是接受了很多培养,做了无数道场景处理题才有宫斗八级的证书。她资质还不错,却也知道对于那些资质不够的人,做先生的是怎么指导的。
——不要动心,冷眼旁观就可以。
韩子安送礼只送她与她弟妹的份,却不管同住一宫的另两位王女——好在她可以借查看礼物的名义重新分过,只是不免又花时间。她的喜好他也从未打听,一脸他送的礼物她都还喜欢的理所当然模样。传闻菁国大公子好色,大概见了什么比她好看的美人,就把她丢到脑后了。
这种漫不经心的模样,可不就是没把她当一回事么。至于为什么要娶她,大概是菁国局势太复杂了,与其笼络大臣,不如装个孝子,更能得青眼。
韩子安对菁国的大位必然有所图谋,但是他想保持着父慈子孝的状态,不敢太快暴露自己的野心,这点上他和洛德妃有共识。可以不看身份娶一个样貌合心意的,又不会在府里对自己有什么掣肘,韩子安这手算盘打得极好。
而那位与韩子安素来不睦的皇弟,四公子韩子朝,大约会为了彰显与兄长的不同,娶一位菁国的高门贵女。娶高门贵女自然也有好处,可是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岳丈给制衡了,要是再一个不小心,将来就养成了外戚。洛德妃那是洛家宗族太大,并不团结,亦远在夏国,洛德妃自己也是颇有主张;若是菁国的高门,那可就说不准了。
卫秋娘的心里从容笃定,棋局快要布好了,只等到了菁国再行修补。其实她心里很清楚韩子安不会是什么好君主的,他野心满满,理想却超出实际太多。可是她仍然愿意帮助他。
谁知道呢?可能是喜欢他吧,也可能是报答他带她出清锦的恩情。
再或者,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尊荣。
诚然这并没有什么可想的,帮自己的夫君,理所应当,何况也不会亏了她去。
她想要做到的事情,必然全力以赴。
婚期前的一段时间她就来边境备嫁了,她当然不可能从清锦的都城出嫁,又不是嫡出的王女,中宫也不准备给她体面。她一开始还怨恨过,不过后来发现不从都城出嫁,反而保全了几分颜面。
谁又能料到清锦连都城都归了扆国。
到了钦天监算好的吉日,一大早她着了清锦绣娘做的霞帔,一片明艳的红,头上斜插了红珊瑚的簪子,雕成大朵艳丽的牡丹。她登上送嫁的马车,带着嫁妆消失在原野上。她坐得很是端庄,没有掀起帘子看窗外的景,亦未曾回头看来时的路。
于她而言,那里已经没什么值得她留恋的东西了。为了安抚菁国,她的弟弟被抱去中宫那里抚养,中宫只要不蠢,必然会好好供着,最好把他教得和自己离心;妹妹莲娘则随嫁来菁国,届时是配给菁国臣子,还是韩子安要收为己用,那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这一年她十七岁,莲娘也堪堪十二岁。
踏上菁国的土地,她对清锦的过往便再不提及。
“你看你我,就只是筹码而已,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不要再被别人主宰了。”她对身边随嫁的妹妹说道。
还没进入菁国的宫城,她就听说了清锦沦陷的消息。扆国帝姬沈墨薇兵发清锦,降则不杀。依卫秋娘对清锦那帮大臣的了解,能求和,他们必然不会战。
国将不国。
她闭了闭眼,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可是又怎么冷静。仿佛是为了刺激她,第二个消息接踵而至,洛德妃赐了两个侧妃给韩子安,另赐通房丫鬟四名,舞姬十名,皆会在大婚前进府。
是怕她缺了敬茶的人手?卫秋娘恨恨地咬着牙,就算对这门婚事不满,那也是他们自己挑的,现在来挑她的毛病,又是何苦。
只是这小国的公主,和亡国的公主,又是天差地别了;她只有更努力,才能保住自己的宠爱,进而保住地位。
她应该庆幸的事情无非是韩子安按着婚约会迎她过门,否则人在菁国的地界上,真做些什么毁了她名节也好,按下婚书不承认也罢,她那没用的娘家都不会再帮她半分了。
入宫,行礼,拜天地,一切还算顺利,洛德妃没有出声刁难,坐在主位的是皇后姜氏,倒是赞了她一句仪容有度。韩子安没有开府,第二日是早早起来,在宫里受了一堆莺莺燕燕的礼,又去德妃处请安,由德妃带去太后宫中向太后皇后敬茶,而后皇后派来的心腹嬷嬷将宫殿里的事情交割给她身边宫女和韩子安的奶嬷嬷,柳环抬成了大姑姑,另要安排莲娘的住处,一天忙下来,都已经近黄昏。
韩子安新婚,菁国皇帝放了他几天休沐,他便在自己宫里胡天胡地乱来,卫秋娘不是很想应付他,但是又不得不应付,这才新婚,若是收不拢夫君的心,日后有得她受。
她明白,住在建毓宫的日子还有很长,可是她一点都不想这么过。
同年她为他写了一封奏折,以同盟名义索要原本属于夏国控制的高城。
同年她向他献计,主战东虞,方案几经修改,成功占领上党。
卫秋娘很聪明地没有把目光局限于后宅,也从不与侧妃和姬妾争风吃醋,该办的事情就挪给侧妃们办,要掐也是侧妃和姬妾们掐,她可能会挑个头,却忙得连看热闹的心都没有。后宅的事情只要做到大面上公平就好,她私下也从来不对韩子安抱怨什么。反是韩子安一月有十天都歇在她屋里,侧妃们手段不如她,自然不敢与她争锋。建毓宫私下争风吃醋是整个后宫最厉害的地方,但是面上却风平浪静,完全不似其他几位公子的宫殿,正妃与侧室斗,与姬妾斗,斗得不亦乐乎,公子们在外还落得个治家不严的名声。
对,虽然管着后宅的是正室不错,可若是闹得太过,传到了外面,那损得就是男人的颜面了。
韩子安大为感动,上表为她请赏了好几次,就是洛德妃对她的态度也罕见的有了软化。
一年的时间,陛下属意大公子为太子的消息已传遍朝野上下。
纵然他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样知恩图报,一连纳了好些姬妾进门,包括京城都城郑中有名的舞女陈姬。
卫秋娘其实没有那么在意这件事,她如今忙着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有了权力才有本钱说话。
毕竟即使她还没被正式封赏,诸皇子妃中也没有谁敢拿清锦如今成了扆国一个封地的事情来嘲讽她了。
韩子安是大公子,占了一个长字,却不是中宫的儿子。中宫自己没有儿子,因此诸皇子都想把玉牒改到中宫名下。皇后姜语娴与德妃关系并不好,在卫秋娘看来,龃龉特别多,没有哪个皇后喜欢觊觎自己位置的妃子,因而最早诸公子在帝后面前争宠的时候,朝中大臣看好韩子安的着实为数不多。
卫秋娘是女流之辈,自然没办法在朝堂上与士大夫们争论个高低,可是后宫有后宫的权术,再说了,她也不想让洛德妃得意太久。
卫秋娘依旧是有办法的。
在宫里真正想立足,说到底还是要找一个稳妥的靠山。她母家指望不上,洛德妃更是利用完人就丢的性子,她便也只能投靠皇后或是太后了。可无论王后还是太后都是地位十分稳固的,她们没必要寻找同盟,更别说得她们青眼了。
卫秋娘抓住的第一个机会,来自于宣城公主韩子颖,她与莲娘年龄相若,却十分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