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邻座的旅客 ...

  •   那是一趟回家的火车。
      我刚刚结束了一趟出差的行程,觉得身心俱疲,准备在乘车期间听听音乐,闭目养神,释放一下几天来的工作压力。
      邻座旅客的座位还空着。
      我把“邻座的旅客”归为一类特殊的人群。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因此,常常听身边的朋友说起一些搭车的故事。
      “今天在动车上遇见一位帅哥,就坐在我旁边”
      “上次我回来,座位周围是一大家子人,说是家里的老母亲得了老年痴呆”
      “今天在火车上结交了一位新朋友,她邀我去云南旅游呢”
      更有甚者,
      “我们就是在火车上认识的,现在已经交往了大半年了,简直是一见钟情”
      坦白说,虽然我不喜欢和只有一面之缘的人谈天说地,也从来没有在乘车途中有过什么可以充当谈资的故事,但是对于“邻座的旅客”,还是有着一丝期待。这个等待的过程,就像是上学的时候,班主任对大家说:“这学期咱班的英语老师换了,让我们欢迎新老师!” 于是大家纷纷伸长脖子,谁都想第一个看见新来的老师是男是女,是胖是瘦。如若走进来的是一位年轻的老师,长相俊秀,亲切和蔼,大家定会打起十二分精神鼓掌欢迎,并且决心从今天起一定好好学习英语,当然,至少新老师来的前面几天我们确实努力学习。反之,要是迎着同学们的期待走进教室的是一位“老古董”,大家则会礼貌性地鼓掌欢迎,然后低头做起自己的事情。
      在我居住的小城市,往来间极少遇见令我眼前一亮的人物,所以我虽对还没到来的邻座的旅客有些期待,但期望值并不高。遇见过许多一同搭车的同龄人,但是鲜少能聊到一块儿;遇见过许多大叔大婶,要么就是大叔侃侃而谈时事政治,要么是大婶全程操心着柴米油盐;也有一些衣着亮丽光鲜的俊男靓女,从坐到座位上的时候开始,鼻子就冲着天花板,脸上俨然写着“生人勿近”;有趣的是还有个别搭讪的“大老板”,硬是要给我科普他在全中国的生意,但我低头一看,他的鞋子上满是泥土,戴着金戒指的手指间是常年吸烟的蜡黄色污垢,心里早已默认他俗气的暴发户形象实在是令人敬而远之。
      今天八成也不会有什么意外。于是我戴上耳塞,开始听音乐。就在我听到 “从前的少年,啊漫天的回响,放眼看,岁月轻狂” 的时候,邻座的旅客把他的行李放在了行李架上,并且对我说:“小姑娘,麻烦让一下”。我抬头,看见一位大叔,身材笔挺,长相端正,估摸着五十出头的样子,穿着较为正式的衬衫、西裤和皮鞋,令我想起了一个词——“西装革履”。我老爹今年已经六十岁了,热爱运动,总喜欢穿着运动套装,他的同龄人也都以舒适为前提选择着装,像这位大叔一样穿着正式的,很少见到。我习惯性地低头看了一眼邻座大叔的皮鞋,显然是擦拭过的,心里想着“这大叔还挺讲究”。和衣着干净整洁的人坐在一起,无论男女老少,我心里都还是比较舒坦的。但这并没有勾起我想要和他交谈的欲望,想起上个月听说在外省读研的同学被诱拐到郊外抛尸,肾脏被挖除贩卖,我现在还心有余悸,独自出门在外,我时刻告诫自己 “无论对方是谁,小心为上”。我闭目养神,继续听歌。
      半小时后,我的手机没电了,只好摘下耳机,不时看看窗外的风景。大叔见我不再听歌,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我说话,先是说了高铁开通后人们出行方便了云云,又问了我是否还在念书之类的,我看这大叔谈吐间颇有见地,态度亲切,并没有倚老卖老之姿,自己也略感旅途乏闷,便跟他攀谈起来。
      大叔说他正要去谈一个工程项目,又跟我介绍了一些工作相关的事宜。我说我已经工作了,职业是大学英语老师。他的反应和许多人一样:“中国现在还在推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这是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仅停留在提倡的层面上。”说完还叹了口气。显然,很多人都这样认为,也许大叔也已经做好准备将会从我这里听到附和和赞同,否则,在我说出我的观点之后,他的反应不会如此意外。
      我说,是,中国教育的大环境确实还是应试教育为主,但是这并不代表等级考试不好。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一味地推行所谓的素质教育非但不能进步,还会陷入盲从的误区。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那是因为他们所认为的“素质教育”责任全在学校、老师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上,他们没有想过,“素质教育”是从小就要给孩子营造自由的成长和学习环境,可是家长们给了孩子们素质教育的家庭环境了吗?当孩子拿着考砸的成绩单回家,有几位家长能不气恼,不羡慕隔壁孩子家的好成绩,并且能笑着对孩子说:“没关系,尽力就好”?单是这一点思想意识的落后,都证明了我们世代沿袭的应试制度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难道废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就是一种进步吗,就是向“素质教育”靠近了一步吗?我们这一代人(80后,90后)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和升学考试,对我们来说,考试是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人才选拔,如若没有了这项机制,我们拿什么衡量“素质”?到时候不就会出现更多的腐败现象了吗
      我一口气说完,并且做好了辩论的准备。按照往常的谈话经验,在我说出这番言论后,对方大多不会与我苟同,并且还会更加激烈地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有时候还会顺便批判一下作为英语教师的我——“学习先进文化却墨守成规,竟然说应试教育好?!”如果实在争执不下,我便不再多言,且由着对方固执己见去。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不会再浪费自己的时间。
      沉默。
      邻座的大叔似乎思考了一下,终于开口道:“没想到你年纪轻轻,思想倒是挺独立的,逻辑缜密。不像是90后。我一直以为90后骄纵,独立性差,今天跟你谈话后,我认为我应该改变对90后的看法。”
      这回轮到我语塞了。
      没想到这位大叔不仅见识广博,还如此乐于接受不同的观点,并且愿意以此改变自己的某些固有思维。我原本如斗鸡一般的“战斗”心态忽然间烟消云散,反而有些暗自敬佩他。
      要知道,在求职的一年多以来,我经历了多次大型面试或选拔,遇到了许多和我一样的职场新人,也见到了不少业内所谓的“专家、学者”。我们这些“菜鸟”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对专家们的仰慕之情前去,却常常被那些所谓的专家劈头盖脸地指责、批判,完全忽视面试者的基本情况,提出的问题与面试内容相去甚远,也不在面试者被告知的准备范围之内,心理素质较弱的面试者被连连逼问,答不上来,甚至当场痛哭流涕,专家们看着面试者们的挫败之态终于心满意足,仿佛在对我们说:“要是连你们都难不住,我们还算是专家吗?”每当遇到这样的半吊子专家,我心里都愤愤不平,连对人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竟也自称“专家”?难道这些两鬓斑白的专家年轻时就已经学富五车,所向披靡?难道他们不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的位子?何苦为难年轻时的自己!为何不能给新人一些包容和尊重,摒弃心里的等级观念?所以我已经习惯了这些年长的“专家”用“远见卓识”来批评新人,这位大叔看上去也很有资历,于是我做好了下一轮反驳的准备。
      然而现在这意料之外、突如其来的谦虚和尊重,让我有些不适应——这才是有涵养的年长者!
      大叔还说他的女儿也是90后,不仅留学归来,还就职于省会的某某机构。我听罢更是有些窘态,虽说自诩是合格且开明的大学英语教师,但从未出过国门,说着英文却不曾到过英语国家。暗嘲自己两声,心里倒是轻松了起来,我们渐渐相谈甚欢。
      我越发觉得这位萍水相逢的大叔比我想象中的更有内涵。原来他早前参过军,退役后在单位朝九晚五,闲暇时还常常执笔写作。
      他对我说:“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很不错,有写作的潜力,如果你什么时候想写东西了,我愿意给你修改修改,说不定还能发表呢。但是,写作的目的绝不是发表,也不是成为作家,而是忠于本心,有感而发。”
      醍醐灌顶!
      我想起了自己坐在电脑前为填写一份申报书绞尽脑汁的样子,为了翻译一份文稿殚精竭力的样子,不知什么时候起,拼凑这些材料上的文字让我苦不堪言。听了他的一席话,我忽然领悟到,这绝不是写作!写作应当像一场快乐的体育运动,不是以胜出为目的,而仅仅需要尽情释放自己的思绪。回想起来,小学那个每天写日记的我很明白“写作的感觉”,可是长大后,在繁忙的学业和事业中,我竟不知自己何时开始淡忘了这样的初衷。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我想,前世的这五百次回眸倒是很有价值。
      我和邻座的大叔的谈话才刚刚热络起来,动车已即将到达终点站。匆忙间我主动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想要拜读他的一些作品。下车后,我们握手告别,像是相熟的朋友。
      人生的际遇很是奇妙,我感叹着知音难觅,不想他就是我邻座的旅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