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三、春秋小霸(一):先祖基业 ...


  •   浓缩就是精华,虽说是潘长江半认真的自我解嘲,不经意间却也揭示了一个事实的存在:小未必就是弱。拿春秋时代来说,揭开争霸大幕的居然是当时的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郑国。尤其是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被认为是春秋初年的枭雄,为诸侯之冠,人称“春秋小霸”。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郑庄公能称霸一时,必须感谢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祖父郑桓公,另一个是他的父亲郑武公。
      郑桓公名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庶弟。周宣王即位22年,将他封在郑。他在郑33年间,深受民众爱戴。周幽王即位后,任命他担任司徒。不过一年的时间,他又得到了西周及河、洛一带民众的拥护。在这一年时间里,周王室的种种内忧外患让他觉得:为了避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必须要有一个长远打算。因此,他和太史伯——一个名为“伯”的史官——有了一番精彩的对答,堪称春秋版的“隆中对”。
      郑桓公先开门见山问太史伯:“周王室多灾多难,恐怕会连累我。作为司徒,尽忠王室是我的本分,但我的妻子儿女和财物该迁移到什么地方才能避免无妄之灾呢?”
      太史伯的回答简直就是指点江山:周王室虽然可能衰落,但按王室现处的位置看,东、南、西、北四面不是皇亲贵戚的封地,就是异族外邦的领地,没有地方可以发展;南方的长江流域呢,楚国正在兴起;谢国的西面呢,百姓贪婪成性,都不适宜居住;对司徒你来说,洛水东面及黄河、济水南面的区域最适宜居住和发展。为什么呢?因为啊,在这块土地上都是些小诸侯国,国君的爵位不过是子、男。两个稍大的诸侯国虢、郐呢,君主自恃地势险要,为人行事又骄恣贪婪,百姓都不拥戴他们。你现在是司徒,如果以周王室将有难为借口将妻子儿女和财物寄放在他们那里,他们不会不同意。一旦周王室真的有难,以这两国国君的贪财好利,一定会想法吞没你寄放的东西。那时,你以周天子的名义,率领王室的士兵,讨伐有罪的国家,又得到当地民众的拥护,那就无往而不利了。只要占领了这两个诸侯国的领地,其他的小诸侯国就会望风而降。到那时,你就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这片土地前有颍水,后有黄河,右为洛河,左为济水,是天然的形胜之地,子孙可以稳保江山。
      从这一番话看,太史伯真不愧“太史”,对于天下情势和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为郑桓公谋划算得上是竭尽忠诚,既考虑到了现在的情势,也考虑到了他子孙后代的利益。难怪郑桓公听了大喜,彻底打消了向南、向西发展的想法,死心塌地按太史伯的建议,将妻子儿女和财物都寄放在了洛水东面及黄河、济水南面一带的小诸侯国。只可惜第二年在犬戎攻击的烽火中,郑桓公为护卫周幽王而被杀。这一着“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中的“取之”,是他的儿子郑武公完成的。
      郑武公名掘突,在得知父亲死讯后领兵勤王复仇。这一番兴兵,他是名利双收。周平王继位为天子后,不仅让他袭了父亲的爵位,赏赐千顷良田,还任命他担任卿士,和太宰—也就是宰相一起辅政。而周幽王废后申后的父亲申侯为了拉拢他,还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是后来郑庄公的母亲武姜。
      郑武公是个进取的君主,乘着西周末年的一番动乱,他按照太史伯为自己父亲做的规划占领了虢、郐之地,迁都于郐,更名为新郑。又以荥阳为京城,在制——就是后来三国时代“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设置了一个大邑。从此,郑国果然如太史伯所预言的渐渐强大起来。到平王十三年,由于同为卿士的卫武公去世,东周王室的大权落在郑武公一人手中,郑国越发的显赫了。然而,盛世之下却有隐忧,这隐忧来自武姜。郑武公当年抱得美人归,做梦也想不到这美人若干年后会成为一个心腹之患。而祸患的起源却很滑稽:武姜做了母亲后,非常的偏心眼。
      母亲的偏心眼怎么会引发灾祸?请看下回《都是偏心眼惹的祸》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