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楔子 ...
-
康宁元年的盛暑似乎特别漫长,一直到重阳佳节过去空气中依然还是燥烘烘的热浪,不到日头西沉一丝凉风也无,往年的这时早已天气转凉,建康城内无数高门子弟趁着秋高气爽,都会驱车出城,登高望远,登台作赋,一片风流传千古。而今年,这份曾被士族高门们共享的风流荣耀,似乎都一股脑地涌进乌衣谢府。
唐人有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魏晋时两个显赫的家族,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虽然都是史书上首屈一指的豪门大族,但是两个家族却并不能同一而论。
琅琊王氏先祖甚至可以追溯至秦朝,及至汉朝已有子弟官至大司空,到了晋元帝衣冠南渡建都建康,琅琊王氏的掌门人王导,更是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权臣,“王与马,公天下”一时甚嚣尘上。
同在乌衣巷的陈郡谢家,相比而言就显得门第寒酸了许多,不仅晋初时门第不显,到了成、康二帝年间,也声名有限。好在这一境况在孝宗时期得到了改善,谢家的第一个好儿郎谢尚,通音律,善歌舞,工书法,清谈玄儒,风流俊逸,智勇超群,官至豫州刺史,进号镇西将军,在北伐中还为皇室巡回传国玉玺,建立了不朽功业。
谢尚以五十韶龄卒于官,谢家的传奇便由谢氏的另一位子弟来延续,便是谢尚的族弟谢安。其实民间早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的议论,然一直到堂兄谢尚去世、弟弟谢万兵败、谢家到了紧急关头,谢安才从东山而出,以宰相之才与权臣桓温周旋。去年,司马昱驾崩,皇室飘零前途茫茫,天下俯仰于大司马桓温,谢安斡旋于建康高门,扶持幼帝司马曜登基,终于扶晋之将倾,也将谢氏一门的荣耀推至新的高度。
康宁元年,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份,无论对江左风流第一人的谢安及其羽翼下的陈郡谢氏,还是对把持朝政近二十年的大司马、录尚书事桓温及其谯国桓氏,亦或是一直与高门豪族利益相裹挟的司马皇室来说,都是惊心动魄、精彩纷呈的不平凡之年,而这一年的传奇由桓温之死拉开序幕。
桓温长据荆扬二州,行废立之事,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此刻一朝西去,对桓氏无疑是雷霆一击。虽然桓冲、桓豁等子弟反应迅速,接掌桓温留下的各州府军事,但桓氏一族再无桓温一样的不世能臣,无法全盘掌控桓氏,群龙无首势力分化,实非家族之幸。
反观陈郡谢氏,谢安利用桓温临终前求加九锡之事,巧妙处置从容应对,使个人和家族之望又上层楼。五月,孝武帝司马曜升任谢安为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与尚书令王彪之共掌朝政,眼看着谢家将要迎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嗅到朝野之风的高门显贵,现无不以陈郡谢氏马首是瞻,自五月端阳谢安领任之后,一直到这九九重阳,谢家门楣竟是日日宾客盈门门庭若市,而风流宰相谢安既担了“风流”之名,自然不好将这良辰美景空负,不是自家府邸管弦不绝,便是相携同僚赴秦淮河宴饮,宴必歌舞助兴,饮必名伎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