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新人生,新环境 ...
-
上班第一天的清晨,我隆重的喝了一碗白粥,轻装上路,待走出房门,发现那些小公司和工作室,也是照常开业,楼里整个热闹起来,我和这里的喧嚣诀别,准备参与到别人的狂欢之中。
从家到地铁站步行15分,地铁到目的站大概10分钟,然后步行10分钟就是公司,路上花去的时间,是我可以接受的,当然地铁的拥挤度却是我不能接受的。
地铁虽挤,还是挤不过上班高峰的电梯。
除了以前实习的时候,我再没体验这种拥挤的忙碌感,那时候期待尽早加入到这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摆脱周围那说不明白的人事机构的绑定。
实习期间虽然快乐,却总有来自学校的人事牵制,让人十分不爽。
现在我的感觉就和最初实习一样,兴奋,期待,充满幻想,不同的却是又多了一种归属感与自由,因为从今天开始,我也是彻底的上班族了。
来到公司,看了各种白衬衫,闻了各种味道的香水,人事区哥已经在14层门口等我,接着他很和善的带我进了14层里面的办公室。
因为空调的关系,这里的气温适宜,空气也比外面好很多,过分安静的走廊上时不时传来手指在桌子上敲打的声音(注1),这种声音动感有序,亲切万分,我嘴角在此刻也不自觉翘了,手指也忍不住活动起来。
等我进了尽头的大门,我却懵了,那绝对是与走廊不一样的世界。
地板呢?为什么我看见的地板是空的?
主机呢?为什么这么少?
灯光呢?为什么这么暗?
那几个古老的拼接屏在最后是什么意思?怎么还有一个类似医疗设备的东西?
人呢?我怎么看不到人呢?
我开始摸不着北,晕眩起来。
“你找谁啊?”
突然一个人声将我唤醒,我终于注意到了坐在门左边的位置上有一个个子很小的男生,看起来很有礼貌,年纪应该和我一样大,甚至是比我更小,正是因为他看起来太小,加上灯光太暗,所以才被我忽略了。
这样的“小孩子”,居然就是我同事啊!
我忐忑地说我是新来的,来找郑工,他立马明白过来,指着左边那扇内门告诉我,郑工就在里面。
郑工就是我面试时候看到的光头,全名郑诗泉,区哥说就是他录取我的,在沟通薪酬后他答应付我每月1.5狗的工资(注2),因此我对他是100万个感激。
“注意你脚下啊。”
那个小孩子男指了指我脚下的空地板,我道谢后便小心翼翼地走进里面那间办公室。
“哟!你来啦?”
郑工带着安全帽,脸上还有一些脏脏的灰尘,满头大汗地看了看表,满意的说:“很准时嘛,不错!赵天然,叫乌丽尤娜通知大家开会。”
大家?这里还有大家么?人呢?
我再仔细一看,这个没有装修好的地方,居然是一个小型的会议室,中间那个会议主机看起来相当高级,大概可以勉强坐下十来人的样子。
郑工让我先坐下来,安抚我说来到这里,就是兄弟了,这个团队人很少,只有一个女孩子,她除了负责事务性的工作,也参与产品研发以及工程实施。
我想着刚才被唤作乌丽尤娜的应该就是郑工口中说的那个女孩吧,名字有点奇怪,说不定是个外国人。
忐忑中人们陆续进入会议室,我看了看,除了那个小个子,大概有8个陌生人进来了,那个女孩我原以为会是一个外国人的样子,没想到居然完完全全是一张亚洲人的脸!
不过也有可能是华裔。
我心想。
大家在桌子前围成一个圈,然后那个老鹰鼻子和郑工坐在主席位上一左一右,开启了桌子上的会议全息投影(注3)。
郑工说这个会议主要是让大家认识的,因为部门刚从13楼搬上来,很多东西没弄好,刚才大家都下楼收拾东西了。
原来如此。
老鹰鼻子还是一脸严肃,扶了扶眼镜说:
“抓紧时间,开始吧。”
这里顺带一提:老鹰鼻子姓吴,全名叫吴白龙,是我们部门的一把手,通称吴部长。
然后在会议投影的个人简历显示环节,所有人对号入座,先是小个子赵天然的简历,这个小个子是首都理工毕业的,南方人,物理学专业,虽然学校比较厉害,但是这个专业却让我觉得与他现有的职业牛头不对马嘴。
但是跨专业的IT精英大有人在,比如说我爸,他大学就是学金融的,说不定这个小个子也是个厉害的人物。
赵天然看起来是个天然呆,他在毕业前就在这里实习,还没毕业就与公司签订用工合同了,算是我的小小前辈吧。
接着是何择泽,他是西南工业大学毕业的,计算机专业,他留着一个很时髦夸张的发型,乍一看很像30年前的摇滚青年,身上装饰也不少,不过看起来比较和善,没有其他摇滚青年那种难以接触的特质,在爱好一栏他也毫不掩饰的写上了‘音乐’一词,说话的样子很是文艺大方,就五官而言,应该算得上能讨女孩子欢心的那类。
邵庄重毕业于南方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专攻算法,他的简历用词最少,和他的外形一样简单:寸头,白衬衫,五官属于清淡的那类,整张脸活像历史教科书上印刷的名人脸。对于他自己的介绍,也是几句简单的话就过去了。
我觉得他应该是个古板踏实的人。
艾嘉奕毕业于南都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与其他三人不同的是,他并非是在南方长大的,而是毕业后留在了这里,简历显示他的自动化设计获了不少奖,声音说话特别高亢嘹亮,语气也十分高傲,带有一口流利的东北腔。
然后是我,陆骁南,与所有新人一样,2014年生,南方理工毕业,计算机专业,一个还算过得去、规规矩矩的毕业生。
之后简历没有了,却是前辈们提前录制好的欢迎词,和公司介绍的历史,然后轮到所有前辈们草草的介绍,这些介绍大多轻描淡写,毕竟,来到此地,就和以前的过往说再见了,而我们对于学校的优越感,在今天以后,也就结束了,往后的日子,将尽是英雄莫问出处。
总之,除了吴部长,郑工,乌丽尤娜,王路洋,马骏,还有两个年纪较大的工程师外,其余的全是新人。
我的座位被安排在赵天然的左边,我们中间是过道。
郑工将一台看似精美的桌子推在我面前,固定桌角,说这就是我的主机了(注4),我摸了摸那主机,外表真实精细,然后按了桌子上的开机键,显示开启,我翻弄着这台机型的配置,无论是常用处理器还是极限处理器(注5),感觉都比我家强太多,也比之前实习的地方强太多了。
安装完所需要的软体和相关部件后,我看着进进出出的前辈们,热心的上去要求给做帮手,而前辈们则是委婉的回绝了。
老实说我不喜欢这样的结果,我坐立不安的看着周围,新人们都在主机前认真地看着什么,好像就我很闲一样,而赵天然更是目不转睛的盯着显示区域,只看见他的显示区域出现了很多代码段,而他口中正细细念着什么,他主机周围的语音频闭是开启的(注6),可以确定他是在编程或者调试程序。
突然间我意识到自己速度慢了,不管是找到工作还是参加工作,这都不是好兆头,看见郑工走进来,我立刻迎上去,要求郑工对现在的业务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
郑工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一样,在会议室拿着一张纸,仔细的告诉我他们的业务。
正如当初在公式网站上看到的一样,这个公司确实是有做可视化工作的,但是并不是纯技术,更多是工程。
比如说当用户需要在楼宇或者室内装上可视化系统,他们就会列出一系列方案,让用户选择可行的那一种,他们来完成工程的实施,实施过程中就包括:选材,选定播放机型(注7),机型系统设置,系统网络设置,铺地或者挂墙等。
最后就是维护。
而养活这家公司的,基本就是那些维护费。
不久以后,这里负责的领导也认识到公司发展的局限性,于是开设了产品部,就是我们这个部门。
那我们部门究竟做什么呢?
“主要是做医疗系统可视化,与我们合作的客户大多是医院。”
医疗系统可视化,在我映像中就是将一些专业得不能再专业的图像,通过可视化技术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些技术涉及从最初的LED工业屏到现在鼓吹的全息影像显示技术。
但是就显示而言,做得还相当不彻底,因为这些图像对于普通人复杂难懂,各种数据曲线数量繁多,难以辨认,虽然医院方面会根据这些参考值给出病人愿意看到的图表,但是谁也不敢保证经过转译后的结果是否无错。
对于一些成熟的医疗设备,比如说老式CT,基本就是以实际图像为基础,里面的图像算法也都趋近于成熟,之后的彩图更是写实,结果基本让人无异议。
郑工说如果所有的医疗设备都能给出准确直观的模拟图像,而不是单纯的那些数据及指标,那么我们也就没事做了,更何况现在的人,除了愿意在吃喝玩上花钱,就是在健康上下血本了。
我觉得很有道理,不停地点点头,在这个时代,对于可视化而言,娱乐的东西确实已经满足大众,但是如果是在医疗或者其他科研方面,它的作用远远还不够成熟。
“你试想一下,当医生给你检查心脏,比起你光溜溜的站在这里不知所措,一个实时绘制的立体全息影像如果能在你面前呈现,告诉你的心脏状态是这样或者是那样,有几个心室,它的跳动是多少……甚至你还能够移动它,仔细看里面的构造,再如果你先天不足,以前做过心脏类的手术,这样的全息影像还能让你亲自观察术后的状态,你可以随时看到哪些不对劲,及时向医生询问,是不是比起那些二维图像显示的结果更精准,更能让你放心?”
我又点点头,虽然郑工的设想如此好,但是我还是觉得太虚了,我说即使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那些医疗设备提供可用的硬件支持,他们的驱动程序也需要提供一定的API才行,尽管我知道的医疗设备不多,但是我相信这样医疗设备全世界也没有多少。
郑工轻松地笑笑,说天朝好在是大国,然后带我走到那台奇怪仪器的前,那是一个带着很多线的环状物,顶部有跟多的细丝线,环部大多是一些芯片集,或者传感器,直观上觉得是一个头套。
“这个是Gablish大学研发的最新的脑波仪,我们有代理权,并且也得到了改造该设备的授权,可以在这个上面进行我们自己的自主研发。”
我平时对医疗设备并不感兴趣,脑波对我来是,就是平时大家都熟知的4种波:α、β、θ、δ,然而这些波起着什么作用,我是完全不知道的。
那郑工手里的脑波仪有什么特别的呢?
“这个脑波仪,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精密的脑波仪,他能识别的可不仅那四种波段,制造它的团队给它加上了‘智库’系统,那有一种人工智能,让他去模拟人的思维,从而得到更精确的医用数据。”
郑工严肃的将那个环状物递给我,我小心拿在手里,仔细端详,发现这东西乍一看没什么,但是拿到手上后,无论外形,做工,还是手感,都特别精致。
上面的材料看起来像金属,但是在我手上,却感觉如同人类的皮肤,而且重量特别轻,轻得就像只有几张纸。
郑工让我戴到头上体验一下,我觉得我头会比较大,带上去不太合适,郑工说没关系,这个大小是自适应的,谁戴上都一样,而且不会有明显感觉。
当带上去的时候,我发现大小合适,头上真的一点感觉都没有,不仅如此,整个头部就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的按摩一样,特别舒服。
郑工说那上面的传感装置集,属于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并且没有之一。
我有点怀疑这个仪器会不会伤害大脑,郑工说完全不会,这个东西的原理,是完全模仿脑部电流的律动,与大脑活动想适应,完全不会制造多余的场。
关于这个原理,我也不是很懂,只能粗糙的解释为:电流是电荷的运动,然后产生电场,脑部的运动会产生微弱的电流,意识是由于脑部活动产生的,也就产生了意识场,这种脑波仪将考虑了大脑运动的诸多因素,是个完全能解读大脑活动的工具。
郑工将脑波仪周围的连线通过我从来没见过的转接头接到后面那个旧得不能再旧的2*3拼接屏上,立刻出现了几条不同的波形。
“这是描述大脑运动最基础的4种波,然后我们来看下其他的波。”
郑工在我头上的脑波仪上触摸,不知道按了哪里,屏幕上立刻又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图形和文字。
“你看你刚才有点害怕,却又忍不住好奇,这个波形启其实就说明了你的不安,虽然这个仅仅是波形图和一些数字,但是这却是约定于协议好的描述意识的语言。”
郑工指着上面的显示的内容说。
居然能显示这么多数据和指标,而且传感也这么灵敏!我惊呼,那不就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产品了么?这样的东西完全可以投入使用了,为什么还要我们来锦上添花呢?
“这还不够完美……”
对于我的这个疑问,郑工解释说这个脑波仪可以做得更彻底,除了这些基本的图形和指标,人脑中构建的场景都应该可以完美的呈现出来。
他的意思是:括梦中的场景,通过这个仪器,都能完美的绘制出来,如此那些医生或者心理学家都能拿到自己想要的数据,那些脑部患有疾病的,也能通过这些图像数据与正常人的图像数据进行对比,然后得出疾病征兆。
这听起来是个很有诱惑性的项目,对于我现在的工作,郑工劝我不要浮躁,与这个驱动打交道的主要是使用Togo语言,统称叫‘传感数据解析程序块’,另外就是脑波仪用来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行研发。
目前负责程序块研发的是赵天然,郑工觉得赵天然虽然聪明,但是编程经验较少,很难上手,他希望我能静下心花个两周时间好好看看Togo,然后参与到赵天然的工作中去。
听到郑工的话,我信心百倍,目标也明确了,郑工希望我能独当一面,于是在郑工激励后我准备好好的去学习Togo。
而赵天然做的工作,在我仔细的观察下,不过是在删除原来程序上的注释,毕竟注释里面信息过多,尤其是版权信息,要完美的完成一次山寨活动,这些信息需要屏蔽掉,尽量告诉世人,我们才是这脑波仪的最初研发者。
由于部门人少,工作太多,领导时常暗示我们要全体加班,当然暗示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加班费就不要多想了,于是等到下班时间,大家都乖乖的坐在自己的桌子上,这之中不乏有带有意见的同事。
因为在下班时间我总会听见从后面和隔壁办公室传来的叹息声。
晚上大家在茶水间一起吃快餐,大家会说一些有的没的,安静一天的大家在这个时候都打开了话匣子,尤其是艾嘉奕,说话的时候最是神采飞扬,大家都看得出来,他与老鹰鼻子很是谈得来,赵天然悄悄告诉我,他和邵庄重是老鹰鼻子招来的,而我和他还有何择泽是郑工招的,老鹰鼻子喜欢名校毕业,且踏实肯干的人,我问郑工喜欢招哪种类型的人,赵天然则是摇摇头不知道。
吃完饭后,大家又连续工作两小时,等我回到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
“生活中总有你不愿意看到的新事物,这个时候,你只要想想雕牌牙膏就好了。”
——It's me《坦然面对那些你不喜欢的人》
我洗了澡,很困,但是还想看那本《深入浅出学Togo》,然理智告诉我,热情是需要存储的,我与Togo还是来日方长吧。
标注1:未来计算机的键盘输入系统,当然也有语音识别,科班出生的程序员还是喜欢用手。
标注2:出自程序员的一个笑话:“月薪2万不如狗”,所以1狗=2WRMB。
标注3:未来会议系统的标配,会议桌全息投影,属于一个特制机型,主要存储会议记录,并且也会自动记录和录制会议内容。
标注4:办公台与主机相结合,显示为全息立体影像,并通过人体动作捕捉识别人类的一切行为。
标注5:由于系统复杂,需要的处理器很多,一般性能好的机型是双处理器,一个基本,一个作为提高性能的极限处理器,不是越多处理器的机型越好,会有一定的耦合,那时最好的机型就是这种。会在故事下文继续提及。
标注6:在使用语音输入的时候,可以开启屏蔽装置,如此语音只有自己和计算机终端听见,别人听不见,保留隐私,也不影响别人。
标注7:一种未来的计算机集群,比如图像显示地板,往往一个微型计算机搭载几块地板,微型计算机与微型计算机需要将绘制的图像进行同步显示,通常情况下,地板块输越多,则同步越难,调试也越困难,价格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