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9、无题(过渡章节) ...
-
梅贺长和白展一起来找董耀芳去训练大营。白展是来送行的,他虽然和两人从小交好,一起长大的,可他家是商户,他脑子好使,可这是要上战场的事情,他也有妻儿老小,这样危险的事情家里没有人会同意他去的,而且白展这人从小就是有担当有头脑的事情,现在他更是把声音做的有声有色的,他也知道他擅长什么,即使再重视兄弟情义也知道怎么才是正确的选择,要是他跟着他们去,到时候他帮不上什么忙,反而成为了董耀芳和梅贺长的负累。
三个人也没有学那文人什么折柳相送啥的,就是在董家一起吃了顿践行酒,喝了个昏天暗地,一起追忆了过往三人共同经历的事情。可这喝的是多,三个人却没有醉的,就连看起来最弱不禁风的白展也是没有喝醉。
其实文宣不知道的是,三个人都是那种千杯不醉的,白展经商,长期和人谈生意,这酒桌上推杯换盏的事情他长做,长此以往就锻炼出了这千杯不醉的本事了,而董耀芳和梅贺长这两人交往的也都是一些愿意喝酒的糙汉子们,因此三人都是千杯不醉的主。
现在再加上三个人这心里都揣着事,这越喝反而越清醒,大约五更天的时候,董耀芳回房了,坐在床边看了文宣一会,俯下身轻轻地在她额头上印下一个清浅的吻,之后转身离开了。他没有看到文宣在他转身后落下的泪水,他随着梅贺长一起离开了,带走了董家人的担心与思念。
董耀芳走后的半个月文宣做什么事情都感觉心不在焉的,很是担心他,这一担心,这就愿意胡思乱想,想她看小说的时候,看到过相似的情节,女主给男主做衣服,能减少伤害,可能像现代防弹衣的功能,可具体是怎么样的,她完全记不住了,现在她多想自己会做□□之类的兵器,可她对这些就是一窍不通的。
最后文宣想到了一个她能做到的东西了,就是做食物,像是压缩饼干之类的,这样的东西在行军的时候就很方便,还不愿意坏掉。
虽然文宣听董耀芳说过这契丹和大雍朝打仗基本上都是在开春,和入冬的时候,可她也听董耀芳说了这在北方挨着大雍朝的是两个国家,一个是契丹,另一个是东枝国,这个东枝国是一个相对大雍和契丹都小的国家,可这要是两个国家联合起来的话,这对于大雍朝也是不小的难关,这契丹将士骁勇善战,而这东枝国一向卑鄙狡诈,这总是出一些阴损的招数,手段凶残,令人发指。而且这东枝国就像一个墙头草一样,摇摆在大雍朝和契丹之间,谁对他更有利可图他就会和哪个国家成为同盟国,他处在的地理位置,这一时半会的两个国家都拿他没办法。因此,这东枝国一时半会的才会生存下来。
董耀芳和文宣闲谈的时候告诉过她,他们不光要注意契丹,更要注意这东枝国,这闹不好两国就会联手了。这一切就要看看契丹会不会像往常一样在入冬或者开春的时候发动战争了。
文宣想着如果真如董耀芳所分析的那样,那他们什么时候都有可能发生战争,她这做一些类似压缩饼干的东西,这能保存很长的时间,这样行军的时候就很方便了。这东西要多,还要便宜才好,这样所有的士兵都能吃到。像文宣做的油茶面,这东西保存时间是长,在战场时,干吃都行,可这东西是面粉做的,这就精贵起来了,现代这个时代,这产量这么低,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的面粉。这做少量点给将军级的人吃才行。
这想来想去还是粉条携带方便,而且放几年也不会坏掉的,找个锅子一煮就好了。只有单独行动侦查的士兵,就只有带干粮或者稍微贵点的油茶了。
她这打算好后,知道这想要粉条也得等到种植出马铃薯才好办,现在都是白想这些事情。她拖王莽像段大人打听这种植的事情,听说段大人已经向一个京里的大官报告了这事情,那个大官就是工部侍郎,按理说这样的大人物段大人是搭不上线的,不知道他是怎么搭上的,可能和科考的时候有关系,现在都尊称人为老师。
这工部侍郎范大人,得了这么个立功的好事,上朝的时候就禀告了皇上,还拿了文宣做的粉条,皇上龙颜大悦,这里谁都不是笨人,当然能想到这粉条的用处,这之前也有人知道这马铃薯,甚至皇上都吃过,可他虽然吃过,可也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圣人,哪知道这东西产量这么高啊,而其他的官员有见过这东西的,有吃过的,之所以都没想到这东西的产量上,是因为没人了解这东西,这卖土豆的也不是洋人亲自卖的,都是这大雍朝的商人从洋人手中购入的,每次带回来挺多,可这一分就没有了。
而洋人都想着把技术攥在手里,哪肯轻易的就告诉这大雍的人,这教会了师傅不是饿死了徒弟吗?可偏偏文宣家出了个黛丝,这才能让马铃薯从大雍的土地里种植了出了。
之后皇帝就让内阁拟旨,交给地方布政使司去监督执行此时,而工部侍郎也监督参与到这事情里,找这种植出这东西的人家,让他们为国家效力,等这东西能种植的时候,就进行种植。之后第二年李家人和黛丝他们家突然来了大官让他们参与这种植的事情,并把新阳县作为试验田进行种植这马铃薯,这让李家人和黛丝都诚惶诚恐,之后两家人用心种植,果然第二年取得了大丰收,皇帝颁布指令全国开始种植这马铃薯,这是后话了。
文宣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就不再关注这事情了,她想着她不能在这样下去了,准备给自己找点事情做的时候她家来了新成员,正是吴氏和三个孩子。
这自从董耀祖被送回老家入土为安后,这族里的人都知道董耀芳还是管着这大哥一家的事的,这也没人敢在上门想着在吴氏那占便宜了,反而是吴氏的大嫂还是每天都来,主要目的就是劝着吴氏回去嫁给那老鳏夫,她这银子都收了,这可舍不得还给人家,就只好想着办法让小姑嫁过去了。
可谁能想到她那个闷葫芦性子的小姑子任她怎么说都不同意,没办法她只好来硬的,带着那人就来领人了,这可吓坏了一家的妇孺了,还是彩凤机灵,见事不好趁着这几人撕扯的时候跑出门把左右邻里都给叫了过来,这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邻居都很给力,这人家刚刚失去丈夫,这做嫂子的就带着个男人上门了,这都是啥事啊,可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亲戚,这欺负孤儿寡母的,这还能饶了他们,也不管是谁了,这邻居都拿去扫帚啥的东西将人赶走了。吴氏谢过了众人,回头只知道哭,还是一个和她交好的嫂子为她出主意:
“婉娘,这以后你想没想过怎么办,看这样这人一时半会的不会来了,可我看你那大嫂也不是个会放弃的,这说不得哪天又来了,这我们邻里帮一次两次的也就算了,这时间长了,这也就帮不上了,俗话说的好,这清官难断家务事呢,这邻里也不能每回都参与你家的事不是!要我说你不如带着孩子去找他们那个继奶奶去,上次她来的时候我看出来了她是个心善的,而且你那个妯娌和小姑我看也都是个品行不错的人,带你肯定错不了。说句实话,我自己也是个继室,这和前面留下的孩子还真不好相处的,我自己没那坏心,对孩子也好,我看你那婆婆也是和我一个性子的人。
我嫁到这来的时候,你婆婆都离开京城了,我听我婆婆说了你婆婆那人真的没话说,她离开这这么多年了,这邻里说起她都是直竖大拇指的。
虽说她家还有你小叔子在,可我之前和你那妯娌唠过几句,说是在衙门里当差,这时不常的不在家,你领着孩子好好的过你的日子,平时少和他接触就完了,总比你这成天被狼惦记的强,你说是不是!
还有一个办法要不你把这房子卖了,得了银子在那地方租个房子,时不时的去走动走动,这也就是个照应,你照样过你的日子。这也不花她家的钱财,你看咋样?“这嫂子一向和吴氏好,她还是个热心肠,什么都不顾及,就是一心的为那和她好的人打算,这点吴氏一直都知道的,也不会怀疑她这话有什么问题。
仔细想了想她说的话,回头和自己的女儿商量,今天女儿的机灵表现让她知道了不能再拿女儿当小孩子了,她长大了,这以后什么事情也都能和她商量着办了。
这娘俩商量好后都觉得那嫂子的方法很好,这就托人变卖房子,还有一些摆设,这摆设都没什么好的东西了,都被董耀祖给败光了,只有这么个房子,她们着急出手,这房子的价钱就要的不是那么高,这很容易就卖出去了。
房子卖出去当天她就收拾了包袱,和邻里告辞,坐上了租来得马车带着孩子来投奔方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