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悲与凉——《十八春》 ...
-
还小的时候,喜欢偷偷看妈妈的书,此时,便认识了爱玲。从《童言无忌》到《私语》,《天才梦》到《华丽缘》,懵懂的文字,复杂的情愫,让我不解。不知不觉中,我喜爱上了她的文字,像上瘾了似啃噬,尽管我依然不解。再大些,我慢慢接触到了她的小说,才明白,有时悲凉也是种温暖……
在爱玲的作品中之中,我尤爱她的长篇小说,而比起《怨女》与《倾城之恋》,我更偏爱《十八春》,她虽没有《怨女》中的悲戚,也无《倾城之恋》中的“调情”,但她悲凉之后的温暖着实让我心灵震撼。
起初读她时,心里有些埋怨爱玲,甚是痛恨她的结局,曼贞与世均,如此相爱的二人,为何经历了世事沧桑,受尽了岁月的煎熬,最后仍不能走到一起?往昔的至言竟成了:“执子之手,不为偕老。”人生颠覆,实在荒谬。便把此书埋没起来,不再看她。
如今再翻来看看,似乎别有韵味,就像爱玲的其他小说一样,其中的爱情并非琼瑶那样的惊天地泣鬼神,但在平平凡凡的爱恋中渗透着爱的深意,生活的残酷,人生的无奈。她的文字并不是犹如大风大浪那般地腾空而降,而是像小溪那样渊源流淌,让人渐渐地感到那淡淡的细长的悲凉。“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没错,残缺也是一种美,这似乎就是真意。
那一度让我恨透了的结局此时竟让我有一丝的欣赏,曼贞与世均最后的错过,似乎成了故事的又一高潮 ,在故事结束之前,谁也不知道结果,虽然二人仍彼此相爱,但多年岁月的创伤已使他们不再是当时的彼此了,曼贞放不下儿子,而世均也丢不下陪伴自己多年的翠芝,最后的一句“我只要你幸福”含着深深的爱意,道出了二人无尽的遗憾与不舍,把二人再次推向永远的分离……
仔细想想,故事不该如此又应如何呢?让世均抛弃家庭?还是曼贞抛弃儿子?这样的结局,哪个不是更大的悲剧呢?是啊!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没有激火,没有硝烟,安静得来就让她安静得去吧,把一丝悲凉带走,留下满满的暖意……
不知何时再读,又将有何种深意,但爱玲的书,是永远也回味不尽的,只有用心灵去赏读,才能从他那独有的悲凉中得到珍贵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