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这是一篇有些年头的文章了,可是它却是我如今才看到的文章,所以对于其他读者来说也许已经过时,可是与我而言确是一种新鲜的体验。
第一次的书评交给老水的文章,甘之如饴。
首先,提到《着魔》就不得不提看这篇文章的理由,我这个人并非是篇文章就拿起来读,之前读过的文章都是经人推荐再推荐,精彩的情节,优美的文笔,还有种种吸引人的设定,而我作为读者,口味也十分挑剔,但凡稍有不如意便会弃文,但是对于老水的文章,我却不会放弃,因为,我尊重每一个认真对待文字的作者,而吴沉水,如她所说,既然开始一篇文章便会认真的写下去,同样也不会匆忙的结尾,这样踏实认真的作者,值得我用心去体会她的文章魅力。
接触她的文章,这篇并非第一篇,《公子晋阳》应该是我接触她的第一篇文章,后来读到《重生之扫墓》便彻底爱上了作者,喜爱她的文笔,喜欢她对待文章那种异常认真严谨的态度,更喜欢她通过文章所表达的观念,所以《扫墓》成为了我最喜欢的耽美文,而老水则成了我敬重的作家。
既然是《着魔》的书评,那么我就言归正传,我这人向来有什么说什么,对待文章不可能全部褒扬,所有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如果言语之间冒犯了作者或者某位,只能前行道歉。不过我的评价也请大家尊重,因为我所有的言语都是在尊重作者尊重文章的前提下,如有冒犯请大家谅解。
首先还是用几句话简略概括一下故事,其实文章讲述就是一件连环凶杀案,一个警官在执法过程中对一个闭塞男孩一见钟情的故事,这里警官是一个有着自己价值观的公正善良的男人,男孩则是木讷寡言甚至有些呆傻的少年,男人对少年隐忍而无法出口的爱,因为少年单纯美好而显得自己龌龊的痛苦纠结,以及男人终于得到少年回应心中巨大的幸福,种种场景,到最后真相大白的极端痛苦以及后来二人结合的故事。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关于二人的设定我其实并不感冒,整个文章一千一百多页(我的手机显示的),我看到九百页的时候,都是在非常平静的心态中看文的,这种状态只能说明一点,不能足够引起我看文的兴趣,或者换句话来说,我不喜欢男孩过于柔弱可欺,警察过于公正,或者更深一步讲,从一开始男人对男孩一见钟情爱到无可自拔的情节的时候,我是真的理解无能,也许我相信爱情确实可以如此让人失去理智,但是如果在没有情节下就让我带入到这种情感中,我无法体会。这和《扫墓》不同,《扫墓》一开始情感就起伏跌宕,情节就深深吸引我,一篇第三人称的文章其实按理来说比第一人称的要容易一些,可是老水真的适合第一人称,特别强烈的代入感,但是到了《着魔》,一开始理解无能我没进去,后来随着人一个个死,警察渐渐走进男孩心中,我还是没进去,原谅我实在不喜欢老水笔下的这个男孩,我没找到萌点所以看到警察关心小孩的情节,也没觉着如何,所以,最后造成的后果是,到了文章还有将近十分之一就要完结的时候,我依旧没读进去,整篇文章不知道亮点在哪里,后来我踏进了最后的十分之一,然后,我懂了。
你听说过反转吗?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以前看过的反转剧,不得不说,最后这十分之一比之前面的十分之九精彩的提升了太多档次,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没有前面描写男孩木讷单纯善良,没有描写警察公平正直对爱痴迷成狂,就没有后来的一切谜底解开时,男孩的冷静聪明天才的不似凡人,还有警察为了男孩而最终选择背叛自己的职业道德,瞒下了男孩所做的一切的那种痛苦。
我猜测老水就是为了这最后的十分之一,花费了无数笔墨去描写前面的覆盖的假象,其实这本来确实应该如此,可是我总觉着有点稍微的瑕疵,主次有些倒置,也许这和老水所要表达的观点有关系,可是就我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从文章结构和情节的角度出发,这样写确实有些问题。
首先,一篇文章是应该有噱头的,或者说萌点和吸人眼球的地方的。这篇文章我认为最大的噱头就是,看似柔弱可欺的少年实际上是一切案情的执行者,大概很有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冷静的谋划一切,然后实施,却把自己包装成为木讷呆傻的少年,冷冷的旁观着罪人的垂死挣扎,这个点非常有写头,但是关键在作者怎么想,我不是老水,我没有老水那么深刻的思想内涵,我只知道,如果我要是想表达这个反差萌,绝对不会在十分之九的地方才明确点明,其实这么说有些冤枉老水,因为她从一开始就从描写少年眼神动作暗示少年的与众不同,可是我作为读者,感觉不够,不够突出少年的‘冷’,这可能就是我对于这个角色的解读不同,如同作者说的,少年有自己的规则,自成世界,认为其他人都是愚蠢丑恶的罪人,所以我认为少年的目光应该是‘冷寂’的,如同无机制的金属散发的光泽,不具有暖色的属性,老水则是用‘哀伤’‘悲悯’去诠释,可能是考虑到少年对于上帝忠诚的信仰,所以想到了牧师身上的一些特质吧,可是就我从少年的经历出发,站在少年的角度,我认为他是不具备所谓的上帝的信仰的,他自己就是执行者,而他天生就缺乏某种人类的感情,所以他会木讷,同时也是客观的,他思考问题的角度理性而直接,没有人情世故,同时他也是高傲的,这并非指的看不起别人,而是他就从来没有将自己和其他人摆在一条水平线上,或者说,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人’这种生物,而是将自己排除在这种生物外围,冷眼旁观他们的各种丑态贪婪等等,而他最终成为信徒,并非是虔诚的上帝的追随者,而是将自己定位在脱离众生的角度,看到上帝定的原罪,有种深切的认同感,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信徒,这是我对这个少年的解读,所以我总觉着我看不进去是有原因的。
比如,少年对于男人是如何敞开心扉的,作者的解释是,少年是孤寂的,没有一个人的理解没有人的陪伴,让少年从恐惧变为沉寂,内心渴望被人关怀,然后男人来了,用自己的爱打开了男孩的心扉,然后男孩接受男人的亲吻抚摸,亲近让他接纳了男人。
额,不知道其他读者是怎么看待这个过程的,我之前在贴吧里逛的时候看到有人这样说,他认为一个自闭的少年在男人的爱护中渐渐敞开心扉然后逐渐活波的情节非常温馨有爱,这似乎是大多看文的亲的统一观点,可是就我而言,我并没有感觉有什么萌点,可能是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男孩就是隐藏在暗处的伪装者,所以看到男孩与男人互动,不是温馨,而是恐怖,咳咳,实在是我看文有一个毛病,那就是看之前必看剧透,因为总是怕被坑,所以这次看来剧透的我一直在用一种怀疑一切的态度看待男孩,于是悲剧发生了,应该温馨的情节让我看的疑窦丛生,也许你会骂我一句活该,可是我有必要为自己洗白一下,剧透只是几句话,它并不能影响我看文的质量,就好像,我已经知道了少年不简单,但是我在读的时候依旧跟着作者走,绝对不会怀疑,有的只是将自己带入到角色之中,所以,对于我读不进去情节,非常值得深究。
我喜欢老水的文笔,这是毋庸置疑的,《扫墓》作为我最喜欢的耽美,在我心中无法超越,所以我相信老水的文笔绝对没话说,而对于《着魔》这篇文章,我读不下去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首先,人设有点问题,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或者这是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身为一个人物身上必须有些突出的特质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赞同才能让读者深以为意的读下去,就木讷少年的表象看,没有自保能力,也没有如何上进的特质,这样的角色定位在弱受应该恰如其分,我并不是不喜欢这样的角色,《扫墓》里的简逸,同样也是外表柔弱,可是他是善良有原则的,对待他人报以认真尊重的态度,即使回报的是背叛,这样的角色很容易写的苏,让人厌恶,但是老水却将一个真正的温润谦恭的大家公子形象展示出来,他并不是不恨并不是圣母,只是他不与人计较,他知道即使复仇最终的意义不过如此,这个角色让我赞同让我敬佩引起了我的共鸣,所以我带入了,我读进去了。再来看林翊这个少年,他木讷单纯偶尔天然呆,这样的少年很容易让人放下心里戒备,不过我觉着如果为了掩盖少年的天才特质而这样写其实有点过于藏拙了,吊着读者胃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主角表现出一些奇特的地方,比如其中一段
黎承睿看着少年,呆滞的目光带着特有的傻气,但是单纯清澈,竟然有了一种洞悉一切的感觉。
原文我不太记得,大体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要是写就不是从这个角度去写,而是重点描述反差。
黎承睿看着少年,呆呆傻傻的样子木讷可爱,单纯清澈的目光带着少年的青涩,黎承睿着迷的看着他,可就在他要渐渐深陷其中的时候,这样单纯清澈的目光忽然猛地让他心慌,没有缘由的惊惧,那双澄澈的眸平静无波,仿佛看透一切的超然,却又洞悉一切的通透,这种认知让本来沉迷的黎承睿猛地惊醒,可当他在去看向少年时,那双眼却依旧单纯美好,黎承睿心里苦笑,终究是自己的龌龊心思,要不得。
我没有文笔没有逻辑更没有卖弄的意思,我只说想表达一个观点,就是要把少年独特的地方扩大化,拥有天才特质的少年即使想要伪装却也不屑伪装,在他的计划里,确实想要一个警察来执行计划,可是无论他如何伪装,他的与众不同还是无法掩盖,那就是他的‘出尘’,超脱众人的一种特质,老水将他定义为‘哀伤’‘悲悯’,而我却觉着应该定位在‘冷寂’‘古井无波’这种状态,根本的冲突在于,我想突出少年的一点,狠绝。
虽然最后十分之一老水描写的非常精彩,可是前面的十分之九绝不是仅仅给最后之分之一做铺垫,它应该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作用,反差!这个特点非常重要,而我认为,老水在把握反差的力度上还是太小了,这就是第二个我认为的不足,简言之,情节。
对于这个,我从来不怀疑老水的能力,可是前面描写的时候,人一个接着一个死亡,我没有感到恐惧,我认为应该写的更加残暴一点,渲染一种恐怖的氛围,同时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应该让林翊看到一次案发现场或者案发现场的图片时,他的表现,我知道老水有写林翊反应,害怕浑身颤抖,可是这只是其一,同时应该加注一种特殊,比如
黎承睿紧紧抱住他,抱住属于自己的少年,他的身体在颤抖,脸色苍白的吓人,阿敏知道这种场景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冲击是多么大,她毕竟是一个女孩,心思也毕竟细腻,至少比黎承睿这样的爷们细心,她本想安抚少年,于是走上前,不经意瞥见了男孩的眼睛,本来开启的脚步下一秒忽然顿住,就连安抚的手也莫得停在半空中,直到品叔的声音传来,她才猛地回过神,心里一紧,迅速看向男孩,可是只余下柔软的发旋,哪里还有刚才冰冷的目光,果然自己应该多多休息,阿敏心里松了口气,那哪里是孩子该有的感觉。
少年的表现可以欺骗众人,但是应该留下一丝痕迹,体现一种特有的东西,比如说,冰冷,比如说对人的厌恶,也就是说,在他表现出的暖色调里,应该不可避免的射出冷色调,这样的林翊才是天才少年。我觉着老水之所以没有这么明显的描写是怕点的太明白后面解密的时候就不能给人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可是,之前这样模棱两可的描写不是也可以吊足读者胃口吗?我没有老水的文笔,所以我相信老水若是加进去这样的描写,一个看似木讷的少年一开始是对于黎承睿的接近不解的,眼神是怀疑的,后来看到黎承睿的表现是不理解的,眼神是冰冷的,然后看到黎承睿对自己的付出是惊讶的,眼神是波动的,这样,在黎承睿的角度里,是温馨的场景,在林翊的角度里,是情动的场景,也就是说前面明线是黎承睿爱抚自闭少年,暗线是少年奇特的目光,以及在黎承睿看不到的地方少年的若有所思的描写,这些描写都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关于如何吊足读者胃口这件事,老水肯定经验丰富,绝对不是我一个无名小辈能够评论的,所以我的一点观点希望老水一笑了之,不要介怀。
最后是文章的结构,我感觉这篇文章主次问题,最后十分之一出才诠释出一个狠绝的天才少年,有点晚,要是在文章百分之七十这样揭示出来岂不是更好,我没有觉着少年有什么不对,他有自己的观念,他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我说过我会带入情节,诸如三观什么的,我会尽量在理解的基础上为我看的文的主角着想,有人说此文三观不正,我不这样认为,林翊的感情我喜欢,对于这种偏执少年来说,黎承睿喜欢上他,是少年的幸运,而少年喜欢上黎承睿也同样是黎承睿的幸运,因为如果林翊不喜欢黎承睿,那么黎承睿的下场就会非常惨,那么这文章就会悲剧,这种想法虽然有问题,但是我是按照林翊角度去想这个问题,所以黎承睿是幸运的,也幸亏他不知道林翊所做的一切,这种爱,有些病态,有些扭曲,但是不得不承认,我非常喜欢这种黑化的感情,如果老水的三观能够倾斜一点,文章在百分之五十的时候就能揭露少年本质,那么我想接下来就是少年如何圈禁黎承睿的故事,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呢!
好了,从这样的角度看,我的三观绝对要比老水歪很多,但是一个原则,喜欢就去争取,不伤害无辜的人,这样追求的手段哪怕激烈点,我都会喜闻乐见。
既然是一篇断案文,不免我会与同类型的比较,但是正如老水之前提到的,每个人写书都有自己的侧重点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尊重老水,不会去吐槽案件写的不真实啊什么的,相反,我很喜欢老水一边写案件一边写感情,因为案件也是两人感情的纪实,如果单纯的去写案件调查,就我个人而言,逻辑推理能力和大量的资料必不可少,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些震动人心的东西,比如人的感情,老水最擅长的就是感情描写,尤其是心理活动,揣测人心把握的非常到位,这在《扫墓》里充分的展示出来,我之所以将《扫墓》作为我最喜欢的耽美,最重要的原因是,里面的人物是活的,就好像我就是简逸,那么我经历了这些事情,我该怎么想又会如何做,主角的想法做法就如同我的想法做法,换言之,他的做法和想法都深得我心,得到我强烈的共鸣,深刻的赞同,然后就是被作者牵引着走进文里,经历着主角的故事,就仿佛一次穿越之旅,我便是主角,主角便是我,然后感情的起伏,人生的成败,再度回首韶华的沧桑,一切的一切,达到了灵魂的共鸣,这是唯一一篇让我能有如此感觉的文章,所以我相信老水的文字功底,所以我带着强烈的感情去读《着魔》,然后,我发现,有些失望。
也许是我这人偏爱感情起伏特别大的文章,所以读到《着魔》的时候竟然感觉有些寡淡,本来被人称赞的温馨情节,我却体会不太出来,许是我心太浮躁,不能平静的去感受人物的悲喜,但是有一点我还是可以看出的,就是老水选择的情节并非我想的那样,如果说我心浮躁不能读平淡文章,那么诸如《BOSS请不要狂躁》这样的文我是怎么体会出两人的温馨?如果说是怀疑我不喜设定,那么有一篇兄弟文,一个哥哥照顾自闭症的弟弟一起生活的文,两人都是普通人,无权无势的小人物,但是却让我倍感温馨,这些足以说明我并非不能理解温馨,只是老水没有戳中我的萌点。老水的温馨设定,诸如喂饭,诸如上下学接送,这些确实很温馨,可是我总觉着写的不太到位,比如黎承睿来接林翊回家的片段,黎承睿看着林翊从校门口走出来这一段,因为不同时期黎承睿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就拿一开始两人还没捅破,黎承睿还处在偷窥阶段的那一段作为一个例子。
黎承睿看着不远处的校门口,正是下课的时候,学生仔三五成群的哄闹着跑出来,笑声打闹声带着青涩年纪特有的稚嫩,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因为无畏所以放肆,这是一个可以放开嬉笑的年龄,特别的让人宽容的年岁,淘气却活泼,黎承睿竟然有些羡慕这些恣意的少年,然后在他嘴角不经意间翘起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身影。
那是一个瘦瘦小小的少年,一个人慢慢的行走,周围的喧闹明明包围着他,可是他仿佛生来就与那些无关,一个人背着硕大的书包,沿着墙边低头前行,他走的很慢,但却极度的认真,仿佛走路对他来说就如同执行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不允许有丝毫的大意,就如同他身上的衣服,他的书包,不允许出现一丝褶皱的严谨认真。
少年就这样走着,精致美丽的外形下却笼罩着一层无形的薄雾,肆意活泼将他隔绝在外,他除了认真,什么都做不了。
少年明明距离黎承睿很远,可是黎承睿就是能感受到少年的孤独,明明应该肆意的年纪却沉默寡言,黎承睿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手猛地揪起,尖锐的突如其来的疼痛从心的部位迅速蔓延全身,一只无形的网将他牢牢束缚,并嘲笑他,你看,那就是你深爱的少年,他时时刻刻都在孤独中踽踽独行,惧怕着周围的一切,你除了看着什么都做不了,多么好笑!
这一段我只是想说,对比,我知道老水想要表达少年的弱小,可是直接描写肯定不如对比来的强烈,我的对比也非常烂,但是有一点错不了,这个少年与周围的学生格格不入,用周围的学生来反衬少年的孤独和独特是再好不过,还有,我记得有一段是黎承睿看不到林翊出来于是到学校找他的场景,这段是个转折点,老水自然非常用心的去写,只是我总觉着少了一些揪人心的东西,比如说,少年的固执和故作坚强。
少年确实想要黎承睿加入计划,但是他开始并不知道黎承睿对他的心思,所以当他被同学欺负的时候,他的表现如果多一些,倒在地上却坚持站起来,被同学打却不哭不闹甚至连看都不看人一眼而是去拿远处带着杂乱鞋印的书包,在比如加入狗血元素,诸如同学恐吓你爬到这里我就会给你书包,然后少年呆了半晌果然爬着去拿自己的书包,这样让人心里难受的描写,一个弱小却有自己坚持的少年形象,这样是不是更能打动黎承睿的心,换句话说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当黎承睿对林翊心存爱护疼爱的时候,读者若能和黎承睿一般同样对林翊心存爱护,那就是成功,我感觉老水肯定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吧,我没看出来林翊到底哪里吸引我,我只看到林翊被同学打还没表现出什么,黎承睿就冲过去了,实在不够狗血啊!
所以通篇,黎承睿都在爱护林翊,都在描写他爱林翊那么莫名其妙无可自拔,然后导致的后果就是,作为读者的我也是跟着莫名其妙的感觉你怎么就这么爱林翊呢,我怎么就没理解呢,这样的感受,于是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只知道黎承睿特别爱林翊但是这个认知是作者给我的,并不是我读进去感受到的,这个本质的区别造成的后果是,最后看到林翊是在欺骗黎承睿的时候,我也没多么的悲伤,然后最最后林翊再度设计让黎承睿再度爱上自己的时候,我只感觉,额,你小心让黎承睿知道后休了你,两人这样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迟早是会分的,这样的莫名的感觉。
我就全文来说,这篇文其实能达到的高度是,林翊让读者心疼,然后他做什么都是为了回报别人对他的付出,包括后来对黎承睿的爱,他是真爱上,而且黎承睿知道后看到林翊如此(指的是最后十分之一的地方,原文里黎承睿并不知道林翊还是在骗他),粉碎了自己的正直三观,为了阻止爱人祸害他人,也为了更好的爱林翊,将他紧紧的绑在自己的身边,这样读者心疼的林翊有了好结果,两人也能HE,何乐不为?
既然本文三观都如此不正了那就应该彻底歪了才对,就如同我看过的映日孤烟的《桃花》那般,非常正直的沈浪为了看住非常邪恶的王怜花,于是夫夫携手退隐江湖那般,特别带感啊有木有,不过我相信水大的三观非常正直,能写出《着魔》已经非常不容易,要是能如我这般三观歪成了这幅德行恐怕要被人骂死的。
好了,总之这个文章我拖出来写书评,一则是为了表达我对老水的文章的一些见解,二来记录一下我看文的一些观点,书评批评的东西远比称赞的多,这是我的风格,没办法,越喜欢越欺负,希望老水和喜爱老水的亲们能够谅解,同时我这人脸皮极厚,还特别爱班门弄斧不懂装懂,里面的描写粗俗浮夸,远不及老水万一,大家看过之后一笑了即可,勿要较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