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5、和平使命 ...

  •   【晨光微熹,维和营地便开始热闹起来。

      胡护士长远远瞧见李简明又背着摄影设备,脚步匆匆地朝着难民营方向走去,忍不住打趣道:“小李又去学校啊?”

      这段时间,李简明仿佛着了魔,一头扎进难民营学校的拍摄工作里。

      每次回来,她都兴奋地和胡护士长分享学校的点滴,回来又滔滔不绝的和胡护士长说起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从教室的修缮成果,到难民营招生的喜人进展,事无巨细。

      即便胡护士长从未踏入那所学校,可对学校的变化,她早已通过李简明的讲述了如指掌。

      “看来你是找到答案了?”

      胡护士长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轻轻点了点头,她的年纪,足以做李简明的母亲。能被选派到这新基地,除了护理专业技能出类拔萃,还得益于她的另一重身份——心理咨询师。

      王连长正是看中了她这一点,希望让她来关怀这些远离家乡、投身维和事业的年轻战士们。

      “诶?”

      李简明满是诧异,不禁轻呼一声,眼神中写满了迷茫,有些不知所措地望向胡护士长。紧接着,她像是被什么惊到了一般,爆发出一声惊人的尖叫。

      “你们这些年轻人,来自五湖四海,大老远跑到这里。我们做长辈的,怎么也得关心关心吧。”胡护士长神色淡定,丝毫没有揭开李简明心事的激动,她沉稳的说道:“老钱走的时候,特意嘱咐我多留意你,说你刚来就碰上武装冲突,怕你心里留下阴影。”

      胡护士长云淡风轻道爆料道:“你们每个人的谈心淡话,组织都会讨论解决方案,你这个问题都不算严重的。”

      “是我心态好。”李简明一边竭力想要挽回些面子,嘴巴还在逞强,一边却又忍不住小声抱怨起来,“总感觉自己像被人一眼看透了似的。”

      不过,她心里也暗自庆幸,还好自己及时调整过来了,不然被组织“请家长”、遣送回家,那可就太丢人现眼了。

      “你晚点走。”胡护士长眼疾手快,招呼住正打算脚底抹油溜走的李简明,继续说道:“学校这周不上课,医疗组跟校长约好了,今天去给孩子们接种疫苗。”

      “啊?”李简明听到这话,一个急刹车,双手紧紧拽着背包带,满脸不解地问道:“学校就一百来号人吧?”

      “李小同志,你这思想可有点滑坡了。”胡护士长和李简明并肩往外走,语重心长地说道:“伍号难民营开放收容,当然是整个难民营里的孩子都要接种疫苗。”

      “嘶,好幸苦啊。”

      李简明倒吸一口凉气。这几天,她观察过,伍号难民营一期设计收容一万五千人。按照马赫迪当地的年龄分层估算,这一万五千人里,起码有三成是十四岁以下的儿童。

      往多了算,少说也有千八百个孩子需要接种,可再看看这边的医疗组,满打满算也就三十人,实际分配来接种任务的人肯定不超过一只手数,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不辛苦,为人民服务。”】

      烈日炙烤着龟裂的土地,拖着板车劳作的老农,看到这一幕,眼中满是感动与羡慕。

      “好一个为人民服务,”他念叨着,泪水不禁落下,他浑浊的眼睛骤然瞪大——医护人员在教室里,握着孩子们黑乎乎的小手注射疫苗,“老天爷啊,让我的娃娃,也生在这人人能吃上饭的盛世吧!”

      老农与扑通跪倒,颤抖着摸向怀中的破布包举向天空,身边,无数的流民与百姓也纷纷下跪祈求。

      他们一生都在为温饱挣扎,战乱时更是朝不保夕,若是自己的时代也有这样的救助,孩子们就不用早早夭折,家人也能平安团聚。

      骑马而过的安禄山望着祈求的百姓,不屑的呵斥道:“荒谬!”

      “大帅何出此言?”史思明笑呵呵的说道,“长安尚且如此,范阳自然……”

      安禄山一愣,诡异的笑了,“或许可以借他们的法子,给将士用用?”

      长安城中,文人墨客则聚在酒肆。

      李白举杯感慨道:“此乃盛世之象,虽非吾大唐之地,然维和人员心怀苍生,为人民服务,恰似吾辈追求之大同。”

      今日是践行宴,不仅是李白即将离开长安,同样告老返乡的还有贺知章,他捋着银须打趣,酒杯里却是清茶:“太白莫不是又要题诗墙上?”

      “非也,吾是敬佩。昔日玄奘法师历经十七载求得真经,今有维和医者跨越流沙万里,以针药为经、以仁心为纬,这难道不是当代《大云经》?”

      贺知章捋着银须大笑,转头看向胡护士长为哭泣孩童拭泪的画面,不由敛容正色,想起李隆基,却是满脸悲伤。

      他强打起精神与李白说道:“这等行径,真似当年张骞凿空西域时,持节不失的风骨。”

      “前辈谬赞。”邻座一书生放下手中的酒杯,爽快附和道,“张骞通西域是为大汉开疆拓土,这些医者却在异国他乡救死扶伤,此等境界更胜一筹。”

      “你是?”贺知章迟疑道,朝中的年轻人一波又一波,他记不太清人了。

      “在下杜甫,一介书生罢了。”书生只是拱手一拜,谦逊说道。

      李白闻言大笑,将自己的酒杯推到杜甫面前,邀请道:“杜子美?我早闻你'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且饮一杯!”

      这方气氛融洽,然而内阁之中,紫袍的官员们为镜中之事争论不休。

      李隆基斜靠在龙椅上,凝视着悬浮在空中的昆仑镜,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御案上的玉玺。

      李林甫颔首,沉声道:“天下归一,需恩威并施,然在异国他乡,这般兴师动众地为孩子治病,若将这精力用于本国百姓,岂不更好?””

      “这些人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实则在宣扬犯上作乱的歪理”杨国忠忙不迭附和,肥硕的身躯在朝服里挤成肉球:“正是!臣查阅典籍,自古皆有云'民弱国强',哪有纵容此等'服务'之说?”

      高力士低眉顺眼的观色,小心翼翼插话:“老奴倒觉得,这'为人民服务',倒与太宗皇帝'水能载舟'的训诫不谋而合……”

      “住口!”李林甫猛然转身呵斥高力士道放肆,眼中寒芒毕露,语气陡然凌然,“陛下试想,若百姓皆以为'服务'是天经地义,谁还会敬畏皇权?谁还会安分守己?”

      李隆基不语。

      恰在此时,殿外突然传来骚动,安禄山不顾通报,踉跄着闯入内阁,神色慌张的惊呼道:“陛下!市坊的百姓、百姓们对着后人行叩拜大礼!”

      李隆基猛地起身,冕旒晃动间,镜中胡护士长的身影与武帝诡异地重叠。

      【“这次准备给儿童接种的是脊髓灰质炎疫苗。”

      两人边走边聊,胡护士长开始介绍今天的任务。

      运送的车辆在学校的不远处,等李简明走近一看,校门口已经拉起了非常有祖国识别性的红色“Vaccination Room”(疫苗接种室)标识,看得让李简明有点审美抠脚。

      不过效果很好,从对面难民营路口走过来一位当地的妇女,后面还跟着几个孩子,从被抱在兄弟怀里的到已经能跑跑跳跳的。

      胡护士长礼貌的进行了指引,李简明也架起摄像机,好奇地复述了一遍,“预防什么疾病的?”

      “就是小儿麻痹。”胡护士长一听,就知道李简明对援助医疗这块毫无概念。她索性让李简明跟在自己身边,一边分发接种用的耗材,一边耐心解释:“一般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小孩。”

      为了在当地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早在去年春天,马赫迪就在“儿童疫苗实施计划组织”的大力支持以及多国的慷慨捐赠下,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疫苗接种工作。

      而这次的接种安排,正是常态化任务中的重要一环 。

      截止今年七月,马赫迪仅有12.4%的人口完全接种疫苗;而在反对派武装控制的西北部地区,这个数字更是低至5%。

      不过,最近有消息称,北部局势趋于稳定——所谓的稳定,指的是对面没有持续进攻行为。占领军也已经开始在北方开展基础建设工作,疫苗接种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小杨和李简明两个人之前曾蹲在角落,小声地嘀嘀咕咕讨论过。

      虽然这种想法多少有点违背国际法,但他俩心里都一致觉得,与其让当地局势继续混乱下去,还不如让占领军主持政权,毕竟人家是真真切切在干实事。

      在这混乱的阿非利加大陆,你见过士兵持枪不朝天、军装风纪扣系得整整齐齐的部队吗?

      按照阿非利加特殊的匹配机制,这样的部队简直就是能统一大陆的天兵天将啊!

      可惜,这种天兵下凡拯救苍生的美梦,终究只是幻想。

      一睁眼,又是为了生产忙碌而现实的一天。

      在国际社会全力支持的背后,当地百姓依旧在流离失所和经济危机的泥沼中艰难求生,对他们来说,“打疫苗”这样的事,在生存的重压下,只能被当作琐事抛诸脑后。】

      “郎君,且往后厢去,莫要过了病气。”掐着嗓子的小黄门小声提醒道。

      眼前这位身着素净便服之人,正是仁宗皇帝赵祯,前些日子他才经历一场大病,好不容易按《手册》中的药方调养,去了心火有所好转,但此时,小黄门还是不敢有丝毫懈怠。

      赵祯仰头,专心默读着医馆廊下悬挂的竹简,那是张小娘子从后人手中得来的《赤脚医生手册》,记载着一部分“未来”的治疗办法,还有一部分大宋闻所未闻的基本。

      医者仁心,张小娘子手握这“千金方”却广开门路,悬书大堂,只为天下百姓能解疾病之忧愁。

      是故,不仅是求医问药的病人络绎不绝,希望求学的医者也纷至沓来。

      赵祯指着昆仑镜中医护人员给孩子接种疫苗的画面,不解的问道:“这疫苗竟能让人不得此症?

      张小娘子抱着青瓷药罐款步而来,发间金钗正是去年册封杏林县主时的御赐之物,她点头说道:“正是,《千金方》里便有云‘上医医未病之病’,真正高明的医者,是在疾病未发之时便加以防范。这疫苗之法,便与此理相通。”

      “这疫苗接种倒与‘种痘术’异曲同工。”

      “确实如此,”张小娘子推开隔门将赵祯引入厢房,这里大多数是医馆的学徒,正埋头煎煮药方,“去年江浙大疫,臣与太医暑人依据这竹简上的法子煮水防疫,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古今医法虽形式有别,但在疾病防范的道理上,实则殊途同归。”

      说着,她似是想起什么,快步走到一旁的书柜前,从中取出一卷微微泛黄的《肘后备急方》,展卷说道:“葛洪真人曾记载‘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依臣看,与后世所言病症似有几分相似。”

      恰在此时,医馆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慌乱的脚步声。

      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衣衫沾染着郊野泥星的农妇,神色慌张,抱着一个抽搐不止的幼儿,大声呼救:“大夫救命啊!我儿晨起便四肢无力,莫不是冲撞了邪祟?”

      赵祯透过方窗,看到一位头戴方巾的大夫不慌不忙,神色自若地扶起妇人,让她安稳坐下,随后伸出手指,轻轻搭在孩子的腕间,仔细诊脉。

      “脉数而弦,此乃暑湿入络之症,并非邪祟作怪。”年轻的大夫说罢,转头吩咐药童:“取羌活、独活各三钱,加薄荷煎服,只需三两银钱便取方。”

      赵祯望着妇人焦急的模样,想起早夭的皇子们,长叹:“稚子罹病,最揪父母心,这农妇不似富贵之人,阿林,去提她付了药钱。”

      “喏。”小黄门应到。

      却听医馆内传来孩童的笑声,几个药童打扮的孩子正趴在窗台上,其中一个跛足的男孩突然指着昆仑镜惊呼:“那神仙姐姐!她给小弟弟吃糖!”

      赵祯心头一酸,又嘱咐小黄门为孩子们散买些甘果,孩子们听闻,顿时欢呼雀跃,嬉笑着围在小黄门身边,七嘴八舌的说着吉利话。

      唯有那跛足男孩,默默躲在最后。

      “这是何症?” 赵祯皱着眉头。

      “此乃痿证。” 张小娘子垂眸解释道,“《黄帝内经》云‘肺热叶焦,则生痿躄’。这孩子天赋异禀,对医道颇有悟性,臣女便让他在医馆以工代酬,学习医术。”

      赵祯的目光落在医馆门楣的匾额上,那是他亲题的御笔。

      若是能有后世的医术,他的儿郎能否

      凝视片刻,赵祯转过头,一脸郑重地看向张小娘子,说道:“朕命你领太医院编纂《防疫全书》,将古今医家防治疫病之法,详细记载,广为刊布,让天下百姓皆能受益。县主可愿领旨?”

      张小娘子闻言,当即屈膝行礼,坚定地说道:“臣不负陛下重托。”

      【医护人员正忙碌而有序地准备为孩子们接种疫苗,周围聚集着一些带着孩子的家长,他们眼神中满是警惕与抵触。

      “这东西不能打,走,我们回家!”

      一位当地的家长满脸疑惑,用不太流利的通用语向医护人员询问道。听说在读书要打疫苗,她火急火燎的赶来,就是为了阻止。

      “是预防小儿麻痹的,不是毒药!”

      旁边的一名学生抢着用当地语言回答,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显然是之前了解过一些相关知识。

      “小李,小李!”

      这时,老赵在不远处挥着手,扯着嗓子呼喊。大家都知道李简明隔三岔五就往学校跑,对学校里的各种设施,尤其是新配置的教具,用起来比谁都熟练。

      “你来帮我看看,这投影怎么用?”

      “来了、来了!”

      李简明像个被点燃的炮仗,“嗖”地一下就窜了过去,只留下小杨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一群护士中间。

      “把这段视频投影,循环播放。”

      赵哥把U盘递给李简明,指了指一旁的投影仪。

      “这是啥?”李简明好奇地问道。

      “这是这次疫苗的介绍片。

      你也知道,马赫迪当地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疫苗是干什么用的。再加上以前老殖民喜欢搞人体实验,所以当地武装进行搞负面宣传,阻止大家接种疫苗。”

      “所以要宣传好,让大家信服。”

      当地翻译员无奈地叹了口气,接话说道:“咱们这里的人,都是挣一天钱,吃一天饭。要是浪费一两个小时,很可能当天的口粮可就挣不到了。”

      这位翻译员,原本是红洲基地附近镇上一所中学的职工。因为武装冲突,持续数月的交火,把他所在的学校和住宅都炸毁了。

      从那以后,他只能在房子附近种些蔬菜和谷物,然后运到红洲河口去贩卖,勉强维持生计。

      好在他通过了UNP的考试,成为了一名翻译员,这才成了一家人里唯一有正式工作的人。

      “其实,有了之前COVAX的经验,现在愿意接种的人已经多了不少。”翻译员又补充了一句,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这些人真不知珍惜!”

      “是毒是药,何畏一试?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千金方。”

      “我这腿、是,唉……”

      昆仑镜悬于青铜炼丹炉上方,映出医护人员用一次性针管为儿童接种的画面。

      葛洪素袍广袖,手握着竹简,一笔一划记录着镜中看到的流程,随着银针刺入肌肤的动作,他蓦然张大嘴。

      “此乃金液注穴术!昔日张仲景以药汤灌肠,今观此物,竟能将药汁直接注入血脉,当真是'治未病'的极致!"

      鲍姑正俯身专注观察炼丹火候,听到丈夫的惊呼,忙转身望去,见镜中医护人员捏着透明小管,稳稳推注药汁。

      她抬手指向注射器的活塞,边比划边分析,“你瞧这方法,就如同把药物精髓封入针管,再以细针为引,径直注入经络之中。”

      “疫苗、疫苗……妙哉!这疫苗之解,便是在疫病萌发之时,就将其遏制住了。”

      夫妻二人对视一眼,再次看向《手册》抄本,眼中皆有恍然大悟之色,仿佛窥探到了疫病神秘面纱后的一角真相。

      而与此同时,紫禁城内。

      康熙端坐在龙椅之上,他的目光,同样被那高悬于半空的昆仑镜所吸引,镜中维和人员忙碌于疫苗接种宣传的画面,让他陷入了沉思。

      “朕亦是得过疫病。”康熙缓缓开口,带着几分感慨,指尖下意识地轻抚脸颊上那些的麻坑,“太皇太后不惜耗费人力物力,这才保住了朕的性命,可即便如此,朕的元气还是大损。”

      他眯起眼睛,盯着镜中一些家长抵触疫苗接种的画面,泛起一丝冷笑。

      “当年推行种痘,不也有愚民哭闹,唯恐惹怒痘神?”

      “愚民怎知陛下圣恩。”胤礽恭维道。

      康熙颔首,接着问道:“这疫苗与我大清推行的人痘术,究竟有何异同之处呢?”

      太医的注意力却是在那注射器上,似乎有点像太医院藏着的西洋玻璃管,可他不敢说明,之前受传教士们牵连,这些洋物都不再取用。

      听到康熙问话,恍惚半秒,瞥见胤礽不悦的目光,赶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神色紧张的说道:“回陛下,人痘术取天花痘痂为苗,虽可防疫,却有风险,接种者若体质不佳,或是痘痂处理不当,极有可能感染真痘而亡。”

      “那这后世之法?”康熙追问。

      “观其术,似取痘毒之精华为苗,去其害而存其利。”太医小心翼翼地斟酌着措辞,欲言又止道,“只是这中玄机……”

      “无妨,朕得天机,必然能知晓关键,且再看看那‘宣传片’。”

      康熙摆摆手,西洋之物虽然暂封,那也是因为他不辨别利害,待胤禔西洋归来,自然会有分晓。

      他双目灼灼,停留在路过士兵们手中的枪械……

      【教室外,难民营的大人们也在悄悄关注着里面的动静,他们交头接耳,脸上满是疑惑与警惕。

      “这病不能得,但是疫苗,能信吗?不会有啥问题吧?”满脸沧桑的头巾大叔皱着眉头,小声嘀咕着。

      旁边牵着两个娃娃的少女轻轻叹了口气,“咋办,都是这些当兵说的算,不打不给进去。”

      观望的群众你一言我一语,满是无奈。

      年轻的医护人员小刘站在前方,面对围坐成一圈的孩子们,神色中带着几分紧张,却又努力让自己表现得沉稳而专业。

      那些孩子的脸上还带着忐忑不安的神情,他们紧紧依偎在一起,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小刘。

      “同学们,今天叔叔要给你们讲讲一种很重要的疾病,它叫脊髓灰炎。”

      小刘前倾着身子,眼神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扫过,绷着脸严肃说道,试图让自己的话语更具权威性。

      “这种病会导致你们的肌肉变得软弱无力,严重的话,可能连走路、拿东西这些简单的事情都做不了,还会让身体发育受到影响,没办法像其他健康的小朋友一样快乐玩耍、自由奔跑。”

      “好可怕!”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缩着脖子说道,“这样不就跑不掉炮弹袭击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55章 和平使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