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4、古韵与恬静的小村夜色 ...

  •   寒冬,日落,流年,孩童时代小村里长大的总会我经意或无意地习惯性沉醉在夕阳最美的那些时刻。橘红的光荤从天际边至眼前,把一切都染红。夕阳下的游云,游弋到太阳底下,挡住了晒向大地的余辉,于是,霞光从游云边缘幻化成一束束耀眼,明显却是柔和光焰,向人间普照开来,中心的云彩是如此的炽白,霞光是云彩最美丽的衣裳,云彩不断变幻着身姿,此时的云彩,多么幻妙、灵动,幻化了激情将要燃烧起来。天空中灵光多么耀眼,震撼人心,却又抚平内心的躁动,云彩顿然停下来,内心的躁动也随着停了下来,一切回归安宁。波光粼粼的河面,与山的倒影形成极大的反差,山的倒影是黑的,黑暗之处似乎有某种深邃的秘密。周围一切只有风的呼啸声,偶尔有几声大雁叫,叫声却是凄厉。一切都是在你橘黄色彩的渲染下显得烂漫而幽邃。少年懵懂,却格外珍惜这如此迷醉的时刻,匆匆的脚步停住了,让自己披上夕阳赐予那淡淡的薄纱,醉入夕阳的无限美。站在田埂上任沁凉的山风吹拂,直至夕阳的余光洒尽。
      夜幕,则是万物最佳休息与调整的时光。小村的夜色是神奇的、舒心的。把这夜色与宁静、安宁联系起来,一点也不过分。小村的夜色,没有任何工业化和都市化产生的灯光,是纯净的黑,所谓的黑更半夜,说的是原始的黑灯瞎火。小村的夜色,和森林、草原以及海洋的夜色一样,是承接夕阳的时间的接力棒,没有像大都市那样灯火璀璨那样子的不眠之夜。小村的夜色,夜深人静,安宁、安神。除了蟋蟀的叫骂声,偶尔几声狗吠声别无噪声,也就没有催人胡思的杂念。所有的一切的心宁上烦躁都将消融在这安宁的黑色里。置身这样的夜色里,不要害怕,睿智的人不需要害怕,他只会尽情享受这夜里的宁静与幽深,伴随夜色的节奏挥去处于心中的那颗烦躁与不安的心,使自己回归自然界本应的舒宁。我说,小村独特的古韵夜色具有净化烦恼的作用。在电视、网络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晚饭后,地塘中,聚集成群的乡人趁着夜色皎洁悠然拉家常、笑谈人生。
      小时候,居住的小村,即彭屋旧村,其建筑大多是经年久史,大多是平房和土坯房,保留了那种古朴的岭南建筑风格,每一块砖头、石板都有着深深的历史痕迹。以前的小村带有旧时的鬼神传说,尤其小村里的老妇,善于帮遭难的小孩做法事,某个小孩被吓了,就会请来某位资历高深的老妪,为其驱除邪恶。因此,久而久之,无形中受到她们的影响,夜晚某时刻稍微定睛,总会害怕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中突然间会蹿出黑影般的鬼怪来。但是,十几年来,这样的夜色却给了我安神的睡眠,心中几乎没有任何干扰晚上睡觉的杂念。尤其是临到中秋的那段日子,晚上总会约上一群伙伴,串街走巷地游灯笼,夜色不再是黑,在灯笼的微光渲染下朦胧而浪漫,我们都陶醉这样温馨的夜色中,周围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嬉笑声;灯光,温暖我们的心,照亮前面的路,为我们做了一次次的领航,踏着由古代花岗岩、碎石铺成的乡间小道,一种心旷神怡的气息感乘着月色袭来,夹杂着青涩的泥土气息,让夜行的人瞬间忘记暗黑中的恐惧。小村的房子大致坐东朝西并排构成,结构简单,排列整齐,大小不一,小村的百年古屋也是上了规模的,每走上几步,眼前总会意外地出现一两座由古青砖砌成的陌生百年古屋,其屋前有的大门两侧辅以大红石铺砌加上大麻石的门坎,有的保留古老的门框、木门、门楣,或是上两端用红石雕刻着龙、古人、古兽,屋檐下的横木上,错落有致地镌刻着观音等佛像的石像,屋檐外、横梁间,一级级循序渐进的精美雕刻,美轮美奂的古图案雕刻,然而,透过夜色,这些都只是模棱两可,夜色下,模糊的美、模糊的精湛建筑。说是古屋,它们的确老旧沧桑,老旧的让人过目不忘,它们的建筑格局各有不同,然而历史的韵味,总会从中散发出来,踱步而来,总会情不自禁想去触摸,触摸的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建筑,更多的是它们的历史,顿然间就会感叹白驹过隙,时间似乎会从手中如沙漏般漏走,光阴的箭束,也恍如那月色下的庭院穿透了感性的心魂。小村的老巷,纵横交错,密密匝匝,行走在巷的尽头,转角处盎然发现那是另一条巷的开端,月色下,夜阑人静,拐进老巷的深处,在幽幽曲折的胡同里踏上花岗岩石板时,内心才能真正听到历史回荡声。那时,每户人家都有养鸡、猪,因此,小村下,一栏栏整齐的猪栏,构成小村的一个独特风景线,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夜色下,所有的禽畜归于沉睡,开启一个恬静清幽的时光之域。还记得,小时候,月色下,长辈们常对我们说天上月亮铁拐李、嫦娥奔月、牛郎与织女等故事,那时的我们就会对头上熠熠闪光的那一轮明月充满敬畏的情愫。夜色中月色分明,那环形山,被长辈说成是铁拐李拿斧头在砍树的模样,砍了一千年,树还是没有变,当然,这只是长辈口头阐述的一个传说,事实上,月亮的环形山是永恒不变的,每天晚上,只要看到完整的月亮,它都是那个模样:一轮中天皓月,目视下轮廓分明。
      中天皎月,月色朦胧了乡间的夜,月色的影子映在小村夜里的每一个角落,与纯夜色之处轮廓分明。这样的夜色更让我感觉舒服,于是我常常想起李白诗: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乡人常常对月思人、想念乡情,至今还想起,旧村地塘上那些年的晚上,大人们、孩子们茶余饭后谈笑风生、诉说苦情的那些情景,月色洒着大伙的面上,虽然彼此看不清对方的样貌,但是可以任由心灵来描绘,谁谁谁的家出了点意外;谁谁谁的农活遇到问题;谁家的孩子在外读书等等,夜色宁静,唯有乡人的谈笑声,孩子们的追逐声。那一刻是当月畅谈、对月思人与乡情。再是,处于这美妙的夜色,我内心不再有任何喧哗与躁动。我看到的、我感受到的,只是这夜里的安宁与幽美,我愿意沉醉在这样的夜色里,心无杂念,尽情享受这朦胧的月色,让浮躁的内心和急躁的工作状态下回归慢生活。天上的皎月如此明亮,天上一轮满,人间万里明。夜色与月光是最佳搭档,也是最微妙、最迷人的画卷。无论是大人和小孩,还是叫声响亮不断的蟋蟀,都在享受着皎洁下的月色,清新的空气,尽情言谈,尽情嬉闹,农家的夜色活动如此温馨。
      小村,不同情景的夜,给我有不同的感触。下雨天的夜色,床前聆听瓦片雨水滴答声,心神安宁地自然入睡,即使是狂风暴雨,内心也不觉得惶燥。晴天的夜,空灵、幽邃、舒心、纯净,消融人内心的杂念与烦躁,使心灵回归本真。百年古芒果树下的夜色,显得神秘而有神话色彩,旧村的古芒果树,都是生长在鱼塘与鱼塘相连接的土埂之上,祖父的童年、父亲的童年,也包括我们的童年,都在芒果树下这片沃土成长的,一列参天的青绿横贯在两湖的土埂之间,像忠诚的古老卫士,几百年来守卫着故土,其时我村的古芒果已享誉盛名,被外人所称赞,不仅其历史悠久,更在口感独特,已然成为本地特色,是一张可以作为本村对外宣传的活名片。再次,于那个地理优势而言,它们傲天地而立于纵横交错,错落有致的湖与湖之间的土埂之中。完全符合甚至超出了岭南和江南风景审美观。与湖相伴的一大片,远远看去,湖色果风连成一片,平静悠扬、宁静以致远,深邃而不失景美。湖波清澈明亮,土埂上一脉青绿,一年四季如此是也,怎能不使在只身于烦躁的都市人那焦灼的心灵恢复平静,抚平烦乱的思绪。而古芒果树下的夜色,月影摇曳,像极游移着的水中鱼,山风吹拂硕大的古枝叶,沉睡在夜色中的阵列参天古树,投下无数点与片的光影,色如梦似幻,疾速游移,远望会让人分不清鱼在水中游,还是水在流动。天光让漆黑有了空明,月明林下,清爽怡人。小时候,每一次晚上置身于土埂的古芒下,临水漫步,眺眼而望,也会感受到湖泊那边烟波浩渺,一片迷离烟胧,不需要任何外放的音乐,听一曲风吹落叶的沙沙声,就是给心灵最好的听觉洗涤,身心顿然也变得澄明起来。站在埂中那乡土,嗅着青涩的泥土气息,随意侧靠在粗狂而嶙峋的树干上,就着眼前一潭碧水,望着月影游移的婆娑,远处被月色模糊了轮廓的一脉青山,听着眼前最自然动听的风吹枝桠声,蟋蟀鸣叫声,古树夜色之美,美在梦幻迷离。
      那个地方同时也被前辈们赋予了神话色彩,有说天上的仙人下凡,黄昏来到这里的古芒下,被眼前美轮美奂的古芒月色和湖光山水所吸引,于是跳进湖中戏水,惊醒附近的村民,村民醒来一看,也惊吓到戏水的仙人,于是仙人瞬间消失,留下原地还在滚动着的水纹。直到听着此神话故事,孩子们对于晚上的古芒夜色,更多的是多了一层信仰感和惧怕感,每每路过,也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瑟瑟发抖。那夜色,依旧很美。
      夜色,让小村的世界安静下来,小村里人,也随着安睡,只有实在太喜爱这夜的蟋蟀才在此时开起了属于他们的“演唱会”。
      虽然现在习惯了城市里的现代生活,新的生活下摩登的灯火璀璨的夜晚,但是,睡眠时也需要足够黑的环境;虽然现在过惯了新的生活,现代生活下人们忙于打拼,离开小村,进城创业、工作等,难免会工作上的烦恼,睡眠时难免会失眠,此时,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小村里的夜吧,因为那样的夜色,会让此时的你寻找得到、感受得到本来应有的安宁与舒心。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