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度受解惑 ...

  •   “虫落”,秦时,南方有“ 落头民”,其头能飞。其种人部有祭祀,号曰“虫落,”故因取名焉。又称“飞头撩”,也是传说中的“落头民”。
      《百鬼夜行》中也有类似记载,称之为“飞头蛮”。(百鬼夜行中好多妖怪来源于中国传统妖怪)

      相传为出没于南方地区的一种妖,最早出现于秦。据记载描述,虫落氏皆为美人,头于夜间离开身体,以耳为翼,外出觅食,嗜食人。唯一的弱点便是如果在日出之前头无法归于身体,即死。

      最早起源于干宝的《搜神记》,其中提到的「落头氏」就是长颈妖怪。

      三国时,吴国将军朱桓有一个婢女,每天晚上别人睡觉后,她的头就飞走了。从狗洞和天窗中进出,用自己的耳朵当作翅膀。快天亮的时候,她的头再飞回来。身边的人发觉不对,就在夜里点了灯去看那婢女,见她只有身体没有头,勉强有呼吸。

      人们用被子把她的身体盖住。到拂晓时,她的头飞回来了,但因为被子遮住了身体,头就不能安上去,掉到了地上,她的头叹息着十分愁苦,身体的呼吸很急促,好像快死了。于是人们就拿掉被子,那头又飞起来,安到了脖子上,一会儿就平静了下来。

      朱桓以为这婢女是个怪物,吓得不敢再收养她了,就让她走了。日后详细地去了解她的情况,才知道她是落头民。当时南征的大将军得到过很多这种人。又曾经有人趁落头民的头飞走后用铜盘盖住他的脖子,让头接不回去,他们就死了。
      (来自干宝《搜神记》,落头民的其他事迹《拾遗记》《博物志》《酉阳杂俎》也有记载)

      飞头蛮,又叫辘轳首,出自鸟山石燕的《画图百鬼夜行·阳之卷》。,辘轳首也就是传说中的长颈妖怪,最早起源于干宝的《搜神记》。

      飞头蛮也被大致分为两个类型,一是飞头后可以自己控制意念和行为,这类飞头往往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比如杀人或□□血,甚至有时是5到10只群聚集体出动来为害,属于危害性极高的一类,在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便是“若脖子处缠红线的女人,千万不要去接近,更不能娶”,因为其头部和身体经常分离,所以在脖子的分离处缠有一丝红线为记号(也有说法是渗出的丝丝血迹),相信没人愿意结识飞头蛮这样的极凶女妖。

      另一类则是飞头无法控制自己的意识,或者说是完全无意识下的妖怪,可能其本身是人,但因为心中存在某种执念,比如对某男子超执着的爱恋,使得自己都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成为了妖怪飞头蛮,仅仅在自己睡觉的时候才会不由自主地发生飞头,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对于其本身来说,根本不知道夜里发生了什么,也更不知道自己在无形中已经化为了妖怪,这类型的她们不会害人,但倘若她们的这份执爱受到伤害或被破坏,那么潜意识将升华为本身的意念,最终成为怨念占据主导并具有主观意思且能控制行为的飞头蛮,也就是具有攻击行为的前一类型。

      对于飞头蛮来说,在结束夜晚的行动后她们都会在次日早上返回自己的身体,依照颈处的红线作为记号使身首重新结合。除了红线标记外,有的还是一种不大显眼的细缝,甚至是断裂处的一滴血,正是依靠这些记号才能使飞头找到正确的回归处,倘若飞头在天亮前因为意外而回不到原处的话,那么其便会因身首异处而死掉。

      正因为他们这个最大致命要害,所以真要对付飞头蛮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待其飞离开身体后将她们原来的头脚位置调换,或者是在断颈处盖上棉被挡住结合部位,特别是对于先前提到那种在断裂处会有一滴血的类型就更好对付了,直接把这滴记号用的血抹去即可,用以上这些方法,那么飞头便会因找不到原结合处而像游魂野魄一样四处飘荡直至最终气绝而亡。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