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2、第 42 章 ...
-
第二十章:名花终究落谁家
不多一会儿,冯嫽回来了。
公主将右大将军来过的情况告诉了冯嫽。
冯嫽道:“咳,这个莽汉子,就这么中了人家的计,真是的。”
她虽然如此埋怨,但心里还是倾向于这个莽汉子的,所以她说道:“不碍,本姑娘已经了办法了。”
冯嫽的办法是上书乌孙国王。
乌孙国昆莫大鉴:
今闻乌孙国右大将军欲与匈奴国左夫人卫士阐布郎其罗以比武定胜负,以争得本宫侍女冯嫽之婚姻权,这本不合我汉家之习俗,但本宫嫁到乌孙国,只好从权。然则作为一个国家之将才,并非只有个人武功好坏之一技,所以本宫协商,同意冯嫽所提出之三策。一策为马上功夫;二策为计谋能力;三策为兵法运用。三策均由冯嫽出题,凡是能够三局中胜出二局者,可为夫选。
汉朝公主、右夫人刘解忧
冯嫽写好之后,请公主看过,同意之后,盖上公主宝印,直送到了昆莫手中。
昆莫看过。就召来了日逐王、阐布和右大将军呼颜颇,向他们展示了公主的上书。
面对着这样一个提议,日逐王与阐布再也提不出反面意见来了,而乎颜颇也表示同意。
这是因为,公主同意以比武定胜负,在大前提中满足了匈奴人的要求,但是如何比武却改动了。而对于一个国家的人才而言,并非是一项个人武功就代表了的,三策实际上是考验一个将领的全面素质。所以匈奴方人无法反驳。而从右大将军的角度看问题,作为一个指挥官的能力,他肯定要比这个阐布强出许多,因为对于这场比武,有了胜利的信心。
三天之后,那右大将军呼颜颇与匈奴武士阐布郎其罗都出现在比武场上。
在比武场的高台上,坐着乌孙国君、众位大臣、左右夫人,还有因大婚而没有离去的外国使臣,姑墨国的国王和孟十六王妃等等。
这是一个比起两公主婚礼毫不逊色的一次大会,因为这既是西域一带比武定亲特色,又有汉家考察人才的模式,因而许多大臣大使都想来一睹风采。
那冯嫽坐于高台的侧边,她是出题者,但也是两个男人的争夺者,所以在座的各国使节都不妨多看了好几眼。
冯嫽也向整个人群都扫了一下,只见田大人与常惠大人都在场,却唯独常天庆没有来,她不禁暗自叹了一口气。
而这个乌孙国王在这之前也没有认真地看过这个冯嫽,先时因为要面对两个公主大美女,还要应酬婚礼的事宜,只知道公主身边有两个侍女站着而已,而这两个侍女都还过得去,现在一瞧这个冯嫽,果然生得不亚于公主,而且身上还带着一股飒爽之气,十分让人耐看,昆莫暗暗说道:“果然是个不一样的女子,难怪右大将军不肯撒手。”
一切安排就绪,由乌孙国王站起身来宣布比武开始后,冯嫽站起身来说道:“此项比武,共三局定胜负,第一局比谋略,只需回答本姑娘所出的一道题;第二局面,考核运筹帷幄,也只需答一道题;第三局,比武将之马上功夫,需要两个策马交锋,以把对方打下马来为胜。为避免损伤。以专制木刀、木剑代替真的兵器。在座诸位大王与诸位大人听清了没有?”
“我们都听清楚了。”
“开始吧!”
冯嫽入说话时,竟然使用了三国的语言,讲述了三遍,这一点也让在座的人都吃了一惊:“一支守卫在边防上的军队,对面就是敌国,但是这支军队由于欠缺了军饷或有内奸挑动等原因,有少数士兵在个别军官的带领下起事叛乱,还扬言要投奔敌国,你作为一员后方大将,该怎样制止叛乱。”
冯嫽的话一出。在座之人都愣了一下,怎么?这也是比武的内容?但是一想又觉得十分在理,是啊,一个大将军,经常要面对这样的问题,你如果不会解决,就说明你的能力不够。而且,这也让大家都认识到,这的确也是一种能力。
结果,那右大将军与阐布都愣在那里,一时无法回答。
而在高台上的大王官员们也都在想着答案,可是谁也想不出来。
为了让自己未来的夫君得胜,冯嫽事先是向他透露过答案的,不过要他装成冥官苦想的样子,不能一下子答出来。
而这个阐布却的确没有摸到问题的脉胳,他不知道如何回答。但是他不能不答:“在下回答,主将应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带人奔赴前线营地,杀掉叛乱的士兵,或者抓住那个领头军官将他斩杀,俗话说蛇无头而不行。杀了领头军官,叛乱就平定了。”他停顿了一下,觉得还应总结一下,又补充了一句:“我的办法就是快刀斩乱麻。”
他的话一出,有许多人都赞成了他的说法,不仅有人交头接耳,还有他们匈奴一方的人都鼓起掌来。
右大将军到这时站起身来。
他回答道:“军营所以叛乱,不但有前线内部将军处理事情的能力问题,恐怕内奸混在其中也是一个原因,如果本大将军在后方指挥,听到前线来了这样一个急报,本大将只要对报信者说。你回去告诉你们将军,所有叛乱者都不许杀,让他们去投敌就行了。”
冯嫽问道:“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呢?”
右大将军说道:“本将军还没有说完,本将军要来人告诉前线将领,那投敌者中有本将军有意安排的我们的内应,这样,当这些军官与士兵投敌之后,由于敌人疑神疑鬼,又有内奸报信,这些投敌的人不仅得不到重用,说不定还会全部被杀掉。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是今后前线的士兵再也不会投敌了;二是我们刀不血刃,却能制止一场叛乱。”
他这一说,现在场的人都觉得他的办法高明,乌孙国的人也都鼓起掌来。
冯嫽说此说道:“依本姑娘来看,右大将军的办法最为高明,这一局为右大将军胜。在场各位是否还有其他意见?”
“没有了,右大将军胜。”
就连日逐王等人都觉得无法提出意见来。
冯嫽接着提出了第二个考题:“请论兵法中的正奇之道。”
她还将这个题目挂了出来,让大家都看到。
冯嫽道:“两位壮士,限一柱香的功夫,写篇策论,什么叫策论呢?就是写出用兵中有正兵也有奇兵的区别,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各有什么长处、作用。你们在缣帛上作文,那怕一百字二百字均可,把你们心中的意思写出来就是了。”
这可是大大为难这个阐布了,他只是一个跟着国师拔士昆学习武术的弟子,跟本没有领兵打过仗,连汉话都不会讲,自然更没有可能去看汉国的兵书,即使看过,那些兵策战略他也不见得感兴趣。而更为主要的是,那个时候匈奴人的骑兵其实就是“奇兵”,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根本无正兵之谓。但这些都不是理由,为将之道,那能不懂一些兵法理论呢?
这是阐布的短项,却是右大将军的长项。
其实也也不算了是右大将军的长项,他过去也没有听到过“正”、“奇”之说,但是由于天山之战运用的就是“黄帝握奇阵”,其中就有正奇两种布兵,这件事,冯嫽曾同他介绍过,他记住了,就凭这一点,他的回答肯定会比阐布强。
阐布本想提抗议,但没法提,他说要以比武定胜负,人们同意比武了,但是把比武引向了另一个方面,即统帅领兵打仗的方面,离开了他那两人狠斗决胜负的方面,但依然是比武,他又怎么能反对呢?
于是,一柱的功夫,他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最后只得交了白卷。
而右大将军却交出了一张满篇都有字的考卷。
冯嫽拿过来看,心中已很满意,是针对问题而答的好文章。
据传:远古中原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得玄女授兵书一册,黄帝与他的将军风后研究,得十九字: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机。靠此兵法,最终战胜了蚩尤。
排兵布阵,必有正奇之分,正为主力部队,担负正面防攻之职,奇为犄角机动部队,担任侧翼出击任务。还要学会“握奇”,即手中有一支机动兵力,以随时遂行支援各方战场,以补其缺。
懂得了正、奇、握奇之术,战则必胜!
冯嫽看得连连点头,大声叫好,并对在场观看的贵宾人众说道:“由于我的乌孙话说得不好,念来诸位一定听不懂,所以希望大家耐心稍待片刻,由本姑娘抄写出来供大家审阅。
于是冯嫽早已拿出了叫人准备的三幅大白绢布,用毛笔将右大将军的文章抄写在大绢之上,悬挂起来。只见冯嫽书写甚快,不一时便完成了一幅,也只有一柱香的时间,三幅白绢都写上了她的书法。
当这三幅白绢悬挂于背后帐幕上的时候,所有在场的人都被震憾了。原来,冯嫽字体的美观不禁叫人叫绝,而且所写的文字是三种字体,一为汉文,二为匈奴文,三为乌孙文。
各国大臣一边欣赏右大将军之文章,一边欣赏冯嫽之书法,都连声叫好,不知道是称赞她的书法呢?还是称赞右大将军的策论。
接着,冯嫽连讲带比划,把右大将军的策论讲解了一遍。
那阐布说道:“这是冯——有人捣鬼,这一定不是右将军写的。”
冯嫽于是把右大将军的原文传给日逐王与阐布观看,他们一字一字地与冯嫽的抄写对照,竟然没有查出一个错字,这才无话可说。
其实,西域的许多国家的大王与使臣都不知道打仗有正奇之分,因此把这种理论也视作新奇之物,故而冯嫽要讲解之时大家都全神贯注地在倾听,不时还点头赞赏。等冯嫽讲解完成,一齐都鼓起掌来,有的还高声叫好。
冯嫽宣布道:“如若诸位都无疑义,这第二局仍判右大将军呼颜颇为胜。
那阐布不知道是哪里不对了,但是在这时他根本想不出来。
冯嫽继而说道:“现在第三局比试开始,两位将军请去准备。”
到了这个时候,这位阐布的斗志全无,你想一共是三局两胜,现在对方已胜两局,即使第三局由他夺魁,那还有什么意义?
当然,这种排序法也是冯嫽的精心设计,她想的是,如果只比个人的武功,那阐布的胜算起码的六成;如果比马上交手功夫,那么右大将军也有六成胜算,要是在前面按排阐布的两个败局。重挫一下他的信心,再比马上功夫,那右大将军的胜算就有八成了。
可是,正当这时,阐布站起身来,宣布他不比了,就算是呼颜颇胜得了。
因为他说话时带着一股怒气,所以冯嫽又看了看日逐王,问道:“日逐王,你是匈奴方面的最高长官,现在阐布郎其罗说不比了,你看我们是否可以宣布结果了?”
“不行,不能不比。”他走下高台,来到阐布身边,叽哩咕噜说了好些话,由于声音小,台上人都听不见,但那意思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定要比,你已经输了两局,如果第三局放弃,那可就把匈奴人的脸面都丢尽了。
在他的劝说下,阐布收回了刚才的话,同意与右大将军比试马上功夫。
不一会儿,两人结束停当,骑马上场,百米相对。人精神,马抖擞,只不过阐布握着的是木制长矛,右大将军提着的是木制大刀。
一声开始,两人就向中间冲,接着就是刀矛相击,两马盘错,打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