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引子之二——中华名剑之干将莫邪 ...
-
一个决定究竟可以怎样改变一个人,即便是最出色的编剧大师恐怕也难以预料。或生、或死、或中庸、或飞黄腾达、或死无全尸、或平淡无奇。往往不到最后一刻结果揭晓,没有人可以知道。然则,生活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决定构成的,难免会有些决定出错,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诞生出一种情绪,那便是——悔。
世间最为有效的,可能就是“悔”,人之有过,唯有悔,方有悟,唯有悟,方有改,唯有改,方为善。然而,世间最无用的,可能也是“悔”,一利当先,往往生出贪念,贪念在心,往往生出执迷,执迷往复,行过激而不自知。至树敌无数,一人或众人讨伐,此时方悔恨当时所为,赌咒盟誓,悔过自新,为时已晚,终不免身败名裂,乃至于遗祸后世。
楚王的一怒,没有来由。三年乃成,如果是嫌干将莫邪铸剑太缓,何不早些动手?如果是害怕他们筑出其他神兵,何不在看过宝剑之后?无缘无故,毫无缘由,难道仅为个人好恶?便要置一位铸剑大师于死地,想来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不过暂且不管如何,楚王的决定已经做出了。这也就为整个故事埋下了悲剧性的伏笔。
干将将雌雄双剑中的雌剑带到了楚王面前,这也同样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如果下定决心要对抗楚王,则无须交出其中的任意一柄宝剑,反正交出一柄,也无法令楚王息怒,若要抗争,则宝剑是非常有效的武器。如果决定认命,以自己的一条性命换取全家的平安无事,则应该将双剑一同交出,说不定楚王看到宝剑精美,网开一面,即便不放过自己,至少可以保全家人。然而干将也没有如此选择,而是大出人意料之外,自己持一柄宝剑赴死,将另外一柄藏在山上,等着自己的儿子长大了为自己报仇。
更加令人费解的还在后面,干将持剑见楚王,楚王让人相剑,相者说:“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反正我不知道这个相者是不是有特异功能,连剑分雌雄都能知道。反正不管怎样,他陈述了一个事实,楚王也知道了这个事实。接下来出现了更加令人掉下巴的事情,楚王只是杀掉了干将,既不追问另一把宝剑的下落,也不对干将的家人进行监视盘问,完全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可能在他看来,自己是楚王,即便干将那一家子有什么特殊的想法,也不能把自己如何。好吧,就算如此,那么后来,当自己梦到干将之子赤想要找到自己报仇的时候,怎么吓得夜不能寐呢?或许前一刻的自我膨胀仅仅是想当然,而后一刻的汗下如浆才是真正的心虚,实在的紧张吧。让人不由得怀疑楚王是不是因为长期的宫廷生活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做出的决断和选择总是这么矛盾。
无论如何,一个铸剑师的儿子还是无法和一个国君的实力相提并论的,赤躲进了深山,想到身负血海深仇,不由悲从中来。他没有藏剑大师孔周的通透和豁达,自然不能够轻而易举地放下仇恨,“报仇”已经成为了他存在于这个人世上的唯一目标,这个时候,山下母亲的担心,自己死后族人如何已经都不在他的考虑范畴之内,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在高喊“报仇,报仇!”
或许是天可怜见,一个侠士路过,出于侠道热肠,愿意帮助赤报仇。赤看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可以得到延续,而且仇恨的大火也越烧越旺,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人头和宝剑交给了侠士。最终带着无尽的仇恨和无尽的希望,离开人间,和自己的父亲团聚去了。
侠士最终不负所托,楚王终究成了剑下亡魂。其中细节在此不再赘述。所谓“三王墓”,实在是自欺欺人。墓中三个死者,一个是精神分裂,行事昏庸的楚王,一个是满心仇恨,为了报仇丝毫不爱惜自身的莽汉,另一个是有勇有谋,却因为守护世间的所谓侠道,扶弱锄强,而不得不献出生命的侠士。在坟墓的外边,只有一个痛失了丈夫和儿子,孤苦无依不知道如何养老的妇人。非常悲剧的故事,没有胜利者,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干将莫邪,本来可以成为一对传世的名剑,却因为君王的嗜杀,赤子的复仇,侠客的义胆,而不得不沾染上了血污。每一个人似乎都有行为的理由,每个人都没有酿成这个悲剧的动机,然而,悲剧却以这种每个人都没有想到的方式发生了,发生的如此真实,发生的如此理所当然。
然而,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假如给每个人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结果是不是会好一些?楚王不杀干将?任由他为别人乃至敌国打造神兵?干将不去赴死,等着楚王来追杀他全家?莫邪不以实相告,一辈子活在内疚和痛苦之中?赤不去报酬,任由杀父仇人逍遥在世?侠士不伸援手,又有什么面目以侠义自居?似乎每个人都没有别的选择,每个人都在走着这样一条不归路,是不是很讽刺,又是不是很恐怖?
楚王的悔恨,能够改变这个恐怖的结局吗?你说呢?
附:《搜神记》原文——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坠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辨。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