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历史的开始 ...
-
从远古时神木扎根萌芽,已过去了两三千年。世道已不复当时的平静。领主们互相征伐,强国兼并弱国,成了大国。这个时代啊,也的确英雄辈出,热情洋溢。人们在痛苦之中激动起来,工匠们造出了更好的农具、兵器,战士们奋勇杀敌,领主们争相劝农桑、加强武备,祭司们则游走列国试图将世界拉回旧时模样。
又两百年过去,世间只余下三个国家。位于中原大地、神木脚下的宋国,位于东海之滨的墨国,和位于西南海滨和山区的西国。三国之中,宋国最强,土地最广、人口最多、文教最盛,其国人仍一如古时,敬奉高帝为神,笃信宗教,他们忍让、勤劳。墨国多工商,其国人刚毅倔强,难于驱使却也愿保家卫国。西国多矿藏,山区易守难攻,西国人身材瘦小于常人,能灵活地在山间、乃至峭壁上活动,他们热衷自由,不为流俗所缚。此外,还有西北胡人,不成一国,却也是一方势力。
当然,宋国是最像一个国家的,秩序分明,是由之前的一个封国扩张而成,根基深厚,又受神木的庇佑。墨国和西国,则是近两百年的新兴国家,宋一时难以攻克这两个国家,它们却也不会打败宋国。宋国这代国王叫做秦迁,娶了将门之女丁氏。他是心怀天下之君,意图一统。他也礼敬神殿,姿态谦恭,深受天下人爱戴。神木三零一七年春,国丈丁勉将军受命出征西北,志在平胡。平胡则意味着宋国可以得到良马产地,也不需再受胡人威胁,可以放心将兵锋指向墨西两国。
谁料他一时冒进,中了胡人奸计,十余万大军被截断粮道,军心动摇之际被胡人击败,死的死,降的降,散的散了。丁勉与其独子丁河战死。败信至国,上下愤慨,誓要报仇于胡人。其亲信手下严礼收拢两万残兵回到京都,王上没有降罪,而是许其戴罪立功。此时胡人初胜,最易东出劫掠,当务之急乃是守卫边境,使百姓免遭劫难。王上为严礼凑齐了十万军,使其开赴边疆,捍卫中原。严礼心知军心挫败,此时出征,不过勉强为之,却是心存死志,意欲追随丁将军殉国。王上亦知局势艰难,却也苦无良将,只得任其一试。
此时王后丁氏挺身而出,请求领兵。丁氏素来聪慧坚强,少时也有习武,且若以她为主,严礼为辅,定能振奋军心,赢得胜机。王上犹豫几番,不舍几番,终于应允。出征时,他亲送她出城,两人相别依依,最终大军远去,王上忧心回宫。
两月后捷报传来,王师挫胡人兵锋,将刚刚劫掠几县的胡人打得逃回西北化外。王上大喜,下旨令王后回朝,严礼守边稳固局势。谁料半月后传来消息,王后称“胡人新败,有机可乘”,不受王命而深入西北胡境。王上十分忧心,怕她重蹈父兄覆辙,下书斥责,望其迷途知返。王后不从。
王上无奈,只好尽力供给粮草辎重,盼其不败。又派一千侍卫赶赴西境,令他们如若不利务必及时护送王后安全还都。
王后打破旧例,冬日发起攻势,时而蚕食、时而骤攻,也劫掠胡人之牛羊补充军需。至次年夏日,西北基本平定,举国欢欣。此时王上却得侍卫首领赵年庆密报,王后与严礼私通,且欲自立。王上不信。可随后人证物证被送入京城,王上也渐渐不得不信了。
其实,这乃是赵年庆一手炮制,因其以为王后知其冒功之事,只待还都报于王上,好在惩治他的同时维护王上颜面。他买通严礼亲兵,又伪造信物,诬陷二人。王上下令王后严礼速速回京,王后却以西北初定根基未稳为由,声称还不是时候。王上此时几乎笃定了他们确已背叛,却还是最后下书令其返回。王后不得已,让严礼留守,自己还都欲向王上解释。
王见王后归来,疑虑几释,高兴地大宴群臣。谁料席间王后表明意思,认为西北未定,她还是应该回去主持局面,等到胡地真的成为宋地,再庆功不迟。听闻王后欲返回西北,王上复疑,怒火中烧,使人上毒酒赐予王后。王后毫不知情,自然饮下。王上即指责王后拥兵自重,不守妇道。王后震惊,指神木为誓称绝无此事,毒发还未死只是便愤然拔出王上佩剑自刎,血溅殿堂。
丁氏死后,其血化而为河。此河源自宋胡疆界之举山,向西流经胡境,注入西海。后人皆称此乃与宋势不两立之意。
王上不愿认错,复使赵年庆前往西北,赐死严礼,接管西境。严礼身死,赵年庆得志。可赵年庆上位不久,就在巡视时经过丁氏所化河流,落水而死。军队无人主持,谣言渐起。王上担心其自重,只好令其还朝,放弃西境。
因丁氏含恨而亡,其所化之水亦含恨。西境所余胡人饮丁氏所化河流之水,女子会孕育一女婴,且不再能因与男子结合而受孕。因此西境渐渐女人变多而男人变少。为保自己不受宋人攻击,胡人女子也开始加入成军,以维持壮丁数量。
后来,几代人过去,西境渐成女国,为天下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