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夜上天台飞鸟惊 ...

  •   他们把汽车停留在村子中央的空地上,卸下他们的食物和一些生活用品,打成包,背在肩膀上,往村子边的一条小路走去,这条弯弯曲曲的羊肠的小道一直通向镇北台,这条道是他们凭直觉判断出来。村民们没有指给他们通向前方的正确道路,而是告诫他们不要上去,夜晚去镇北台对他们没有好处,他们会打扰神灵,要不然会给大家带来灾祸的。

      没走多久,小路便淹没在草丛中,路道迂回曲折,两边的杂草小树高过腰际,向北延伸到一个高坡,坡地上乱石纵横,还好大家都穿着运动鞋,没有被石头划破双脚。

      走过坡地向下走过一个大水塘,水塘里见不到一点波光,鱼儿也毫无声息,也许是他们的脚步声惊扰了它们。

      越过水塘前面就是一片高大的落叶灌木丛林,这里有政府严格管理的告示,没有人再敢去砍伐,树林已经成为源生态林区,路边时常有刺蔓挡住他们的去路,乱刺勾住他们的衣服,张振华用先前带来的匕首打开一条路,让队员们过去。

      在山中他们凝神啼听,微风吹动着树梢,让树林发出一种沉闷的呜呼声,不知名的鸟儿不时被他们的脚步声惊起,毛骨悚然的尖叫把他们吓得浑身颤抖,四脚蛇爬动的时候会让枯叶产生可怕的沙沙声,就像有许多人在追赶他们,这个地方顿时让人感到非常的邪恶和阴森,一切过后静得就像时间也停止了转动。

      他们将要到达的是榆林镇的镇北台,尽管知道这里晚上很少有人来,但正是他们要去的地方,没有人可以阻挡他们,对眼前的一切无所畏惧,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什么都想尝试一下。

      走出丛林前面就是一片开阔地,一直伸展到长城脚下。

      他们五人之行,坚难地来到长城边上,然后向着一个破损的地方上去,这里离镇北台还有十几米远,看到远处的秦长城象一条受伤的地龙,卧在那里再也爬不起来了,只有那些烽火台还昂首挺立在自己的位置,严阵以待,随时会有狼烟从空中升起。受尽风雨洗礼的长城,他的巨大身躯仍然延伸到大山和沙漠地区,向着空旷的天边游去。

      在镇北台的脚下有一个长城管理处,还有一个停车场,对于一个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建筑遗址来说,与现代事物的搭配显得非常不协调,也破坏了让人联想的空间。只有在远离现代事物的时候才会找到一点回归自然的本色,年轻人有丰富的想像力,想要回到自然就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呼吸与伟大的建筑熔为一体,让长城的灵魂与自己的血肉连在一起,就会让人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

      他们特意避开那些现代物体,绕过几段杂草从生的小路,顺利登上镇北台。此时,天色暗淡,远外的景色已成为影子。村民们的忠告早已忘在脑后,站在镇北台上让他们兴奋不已,巍巍壮观的旧台遗址在他们眼里变得越来越伟大,他的胸怀包容了几百年来的苍桑岁月,仍然向人们展示了他本来面貌。

      城址的墙脚上已布满青苔,通道里面的场地上长出了许多野草,眼前一片荒凉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出现了晚霭,凉风习习,并没有让他们产生什么异样的感觉。

      俗话有“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中有镇北台”、“镇北台连着八达岭”之说。进入镇北台,首先让他们感到镇北台的雄伟和壮观,身在其中仿佛被他们熔化,想像力也开始丰富多彩。
      他们五人来到第一层扑上墙头,尽情观看夜晚的景色,镇北台依山而建,四周景物蒙笼眼底,青砖包砌的墙体摸在手心里格外的亲切,他们注意到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其第一层周围有屋宇环列,乃当年守台将卒营房,至今基座尚存。紧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砖城,名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只是天色将晚,美丽景色在夜晚已变得暗淡无光。大家对今天的活动异常兴奋,情绪激昂,似乎一切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他们把手上的东西放下便四处观望,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角度看远景。晚谒中可以欣赏方圆几十里内的塞外风光,沙漠、戈壁、草滩、黄河以及三北防护林,也可以看到距离它不远的红石峡。

      除了外国同学,他们四个本地人很早之前曾经分别来过一次镇北台,有家人的陪同,匆匆一别就像过眼云烟,没有与长城有血肉相连的感觉,也没有一点怀旧的心情在里面。这次不同了,他们想要在这里过夜,想和长城融合在一起,今晚在这里与校友和同学,可以畅谈自己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理想,心中想要说的话都想说出来,让年轻的心更加放飞,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满理想,年轻真好,让一切都觉得有希望。在这里宿营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听到远古的呼唤。

      在镇北台上看到远处依稀可见的古老长城,自然让他们联想到了远在骊山的秦始皇陵,只要一闭上眼睛,就会联想到秦始皇陵墓和他的地宫,像是埋在他们心里一样清楚。有时他们猜测,那厚厚的封土层,秦始皇躺在地宫里是不是还像活着时一样吗?他的灵魂真的存在吗?

      秦始皇在他们心里永远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他的地宫就是他的帝国,只要站在帝王陵墓,就可以触摸到他,隔着封土和他对话,轻轻摸着陵墓上的树叶,就仿佛与他心灵相通,捧起地上的泥土,就好像自己已经融入战国时代的岁月,让人浮想那过去的时光。他们喜欢古老的长城,更喜欢战国时期这段悠远的历史,每每说起秦朝历史,他们都会滔滔不绝,仿佛古老的文明就在眼前,用手可以触摸,心灵可以感受,身体可以融入。

      它的历史像条河,永远流在每个人的心里;它的岁月像本书,永远也读不完;秦始皇是个谜,让人读不懂也解不开。他们试图想真正了解秦始皇,就希望把自己更深入地投入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探索。

      镇北台建筑呈正方梯形,镇北台全由青砖包砌,它被重新修整过了,显得很新,不见有残破的地方。

      各层亦有雉堞围墙,每层逐渐递缩,它雄伟壮观,登台顶端,榆林千里景物可以一览无遗,尽收眼底。

      站在底层的台基,巨大的围墙是最壮观的,建造周围有屋宇环列,是当时守台将卒的营房,至今地基座位还可确认。

      他们来到第二层,南台墙中开设券洞,还没看几下就踏上直通三层门洞,头顶门额上嵌有一石匾,阴刻横书“向明”二字,为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在北面原有涂宗浚所书“镇北台”石刻早已被毁灭,已不知去向;过了第三层的拱门,直上了顶层。

      拿着东西终于来到最四层,第四层是整个镇北台面积最小的,但也有二百多平方米,四边各进深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这些年轻人走到最顶层的烽火台上,在高处极目远眺,镇北台依山倨险,巍峨挺拔,气势磅礴,长城内外景色截然不同。

      长城以北是万倾沙海,连绵起伏,沙漠无垠,城郭土堆和渐远的烽火台遗址依稀可见,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黄色,就连横卧在沙中那长城的残垣断壁,也呈现着一片萧疏荒凉的景色,榆林地区北靠毛乌素沙地,那里就像中国的第五个大沙漠,非常荒凉,在冬季很少刮风,冬季过后大风一直刮到六月,狂风会把人吹跑,道路也看不见,那种地方荒无人烟,风沙肆虐,万里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漠的南边,沙漠自唐代开始大量积沙,明清已形成茫茫的戈壁大沙漠。

      毛乌素是一个叫做海则滩镇下的一个村的名字,蒙古语中是“不好的水”的意思。在这里有丰富的地下矿藏资源。据说靖边这里的毛乌素被戏称做“中国的科威特”,油气含量丰富非常的丰富,长庆油田就在这里。

      而长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却绿树成林。不由让人联想到当年重兵把持,旌旗猎猎,狼烟四起,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这里他们曾经来过,对四周的环境大致也了解一些,不用细看,也知道自己站的方向对准塞内还是塞外。今晚有所不同,月光也特别明亮,沙漠吹过来的风火辣辣的刮在脸上,让他们觉得这里的气候异常的干燥。他们卸下包裹准备在镇北台上露营。这是他们行动计划的第一部分。

      明天在这里观看的日全食才是他们最重要的,为了这一天他们已经等了许多天了。好多年没来了,想再看看沙漠对长城的侵蚀有多厉害,由于长期以来长城沿线以北的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再加上人为因素的毁损,长城破损现象已非常严重,特别是在甘肃的干旱荒漠区,有的地段早已被沙漠埋于地下,还有的地方不见踪影。经过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战火侵蚀、人为破坏等原因,致使万里长城三分之一被湮灭,城墙处处伤痕累累。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