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顶层设计 ...
-
关于“顶层设计”,它是什么,又该怎么简单理解?
昨天我写的那个东西可能有点晦涩,这个锅我背了,今天就展开说一说。
看昨天的评论区与转发,似乎一些读者被我举的军事方面的例子给限制住了思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这几年出现的“顶层设计”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原先是一个工程学术语,现在则被拿来作为国家战略规划思路的形容词。
其实这个概念虽然是这几年才被提起,但实际上一直在各个大国的战略规划中有着极强的体现。
补充一下,我这里所说的大国,是指在资源与人力等方面具有禀赋,同时又在文化和地缘政治等领域自成体系的国家。因为只有这些国家,才有资格和能力去进行真正意义上,以少则十年、多则百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尺度的国家战略规划。
回到正题,既然我们明确了“顶层设计”的实施主体,也就明确了讨论的方向与具体角度。
“顶层设计”这一统筹学概念的最大特色,就是在于整个计划的设计思路,是从“顶层”出发,围绕“顶层”服务,一切都是为了“顶层”目标的实现。
说白了,这个思路就是优先“从目标出发”,而不是“从现实出发”。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也就明白为什么在笔者看来只有大国有资格谈“顶层设计”。
因为只有这些国家,才有底气去在最宏观的角度忽略当下的阻碍,而不会显得好高骛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拿兔的“两弹一星”工程来说。
当时处于“一穷二白”的情况,但是完成统一的兔在任何时候都是毫无疑问的大国。所以对于兔而言,搞不搞“两弹一星”,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行”的问题。
当然有的人会说,这样的超大工程,也是“勒紧裤腰带”才艰难搞出来的,所以上文这么说会不会显得有点口气太大?
其实口气一点也不大,对于这个世界的大多数国家来说,就算把它们自己勒成“小蛮腰”,也根本弄不出来这些东西。
这就是大国和其他国家的区别,也即有资格谈“顶层设计”的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区别。
在直观理解了“顶层设计”这个概念的终极内涵后,我们来说说这个概念在具体落实到实际操作与具体规划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简单总结一下具体规划的制定步骤,如下:
1.明确目标,即该国有一个什么样的终极目标?
2.搞清楚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先完成什么样的一些小目标?
3.为了完成这些小目标,需要哪些资源和举措?
4.在获得这些资源,和进行这些举措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样的阻碍?
5.如何解决这些阻碍?是选择攻克问题,还是选择绕开问题,亦或者进行问题替代?注意,这些阻碍又会对最终目标的预估完成时间点产生影响,所以“顶层设计”并不意味着不切实际,而是一个计划内各项要素相辅相成的有机体。
6.将实际会面临的阻碍,与第一点的最终目标进行对比,做最终评估与分析,主要的分析顺序是:基于现实条件下该目标的急迫性(刚需或否)、投入产出比、可行性。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可行性是排在最末尾的?
我不做展开解释,用一句伟人的话做回答就足够了。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那么,在明确了“顶层设计”的具体规划步骤后,我们来实际推演一遍。
1.某国在上个世纪刚建立的时候,就目标清晰的要达到世界第一。
2.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某国认为,需要完成的小目标包括:
让它自己能先安身立命的立国之战
能够长期安身立命的战略武器研制
为这个终极目标提供源源不断力量支撑的全产业链与彻底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
国民经济水平与国家总体实力的持续相互匹配
一个围绕该国的地缘缓冲区
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各项社会选拔制度与各类人才培养制度
军事制度与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稳定性与自我更新能力
等等等等……
3.为了完成这个终极目标,该国需要:
足以支持该国国内正常生活与生产的粮食储备、能源储备、技术储备。
进行张弛有度的,以固定时间单位为分割的国民经济计划。
根据实际威胁程度与经济承受能力,进行的扩军或裁军。
根据实际社会阶层变化与人口平均素养,进行的各项社会制度改革。
等等等等……
4.遇到的阻碍方面,该国认为,可能包括:
全民受教育水平低。
全国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
全社会范围的各项制度需要重新建立
在摸索各类制度建立与国家发展中,可能会走的弯路。
国际局势可能的恶化方向与程度。
可预见与不可预见的突发性政治军事与经济威胁等等等等……
5.明确这些阻碍以后,该国会:
根据可能走的弯路会产生的额外“成本”,在未来的周期性一揽子规划中预留缓冲空间(如下调GDP增长目标)和“后手”,同时还会调整预计的终极目标完成时间点。(问题替换)
实行大规模的教育普及与各类人才培养制度与分流制度。(攻克问题)
通过进行一些有限度的战争,预先打消存在的国际环境隐患。(避免问题)
等等等等……
6.在确认为了完成这个终极目标,需要承受超出大部分国家所能忍受的苦难,以及各方面的牺牲以后,该国经过慎重评估,认为即使如此,也得实现!
以上,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战略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