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絮语黄昏--牧笛遥指杏花村 ...


  •   凡是不能说的,应该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
      第一章牧笛遥指杏花村?
      “清明
      作者:杜牧年代: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笛遥指杏花村。
      落魄书生背着背囊低头行走在细雨薄雾之中,颠颠倒倒,不时冲撞着四处奔走回家的行人,念起自己背井离乡无家可归只想寻一个酒馆灌自己几壶浊酒消一消五脏六腑内的万千愁绪,行人匆匆也让人失了问路的兴致,这时雨雾更加大了一些,抬头想看看阴霾的天空,忽见不远处牛背上一个扎着牛角辫儿把玩着着翠绿牧笛的小牧童弯着嘴角歪着头在看着自己,问他一句,小牧童附近哪里有酒家啊,小牧童摇头晃脑,头顶的小辫子也跟着颤来颤去,学着说书人讲的侠客隐士把玩箫笛的样子,在手上稳稳的转了个圈,遥遥指向前方高挂酒旗的人家。。。”
      镜头切换到一个小小的卧室里,本来面积不大的卧室里却摆着一个大大的书架,上面拥挤着摆满了各色各样的书籍,爱书的人看见必定欣喜异常,不爱的人看到必定要头大如斗。
      一张大床几乎占满了卧室的另一半空间,床单印满了各色各样的动漫人物,单个的挑出来画风笔触肯定是无可指摘的,可是毕竟不是出自同一个大师之手,即使排版的人已经费劲心思把他们融合在一起,可是浓浓的违和感还是顺着纤维丝丝缕缕的散发出来,总之,这个床实在是扎眼的很。幸好此时,床上零乱的铺了些书盖了些呲牙咧嘴的小头像,看官们暂时可以缓解一下被刺痛的眼神经。
      披头散发的汪漫正坐在书堆里整理东西,翻看着自己小学时候写的作文。小学语文老师布置作业简直是最容易的事情了,作文题目多年不变,信手拈来。打开当年的作文本,从“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同桌”,“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一直挨着读下去,看当年自己滞涩的文笔,一笔一划又歪歪扭扭,不觉嘴角勾起了笑意。
      一路翻看到“我的小外甥”,右上角一个鲜红的“优++”映入眼帘,愈发勾起人阅读的欲望。作文如上,开头是一首名垂千古的七言律诗,格式并没有按照规范的作文开头,反倒是稳稳当当的占了三大行,老师用红笔重重的标注了出来,潇洒的朱批,“注意写作格式”。然后是一段对诗歌的臆想解读,用词全不像一个小学生作文的样子,是了,当时自己天天读金庸古龙梁羽生来着。标点符号也错的一塌糊涂,老师圈圈点点改的很认真,汪漫突然涌上几分自责,辜负了老师的教导,自己大学都快毕业了竟然还是没改过这个坏毛病。结果看到下面的一句话,顿时什么情绪都没了。下一段段首点题,段首的字方方正正和下面有些凌乱的字一对比愈发的雄赳赳气昂昂,“我从这首诗中摘出我觉得用的最为传神的一个字,为我亲爱的小外甥取了名字,他姓姜,单名一个笛字。”看到这里汪漫简直抑制不住已经笑喷了出来,一直读到后面语文老师的批改,红笔写了洋洋洒洒的一大段,“首先这篇文章写得不错,语言流畅,用词恰当,叙事流利。书写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希望以后写得字都能像文章开头和段落开头那样工整就更好了。从字里行间也能看的出来你对小外甥的爱很真挚,很感人。但是老师最后要指出的是,这首诗中你觉得最传神的那个字并不是来源于杜牧的原句,原句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希望你越来越进步,加油!!!”
      所以等到后来可爱的姜笛同学懂事后问起每个人都问过的问题,“我为什么叫姜笛啊?”虽然得到了一大堆的典故来源,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个美丽的错误。。。
      作文本没有合汪漫就趿拉着拖鞋跑向客厅,“老爸,老妈,姜笛的名字是我取的是吧?你们知道我当时是根据什么起的名字么,原来是来源于我背错了的一首诗,哈哈哈,太搞笑了。”
      坐在摇椅读书的汪母把老花镜往下一拉,语气淡淡的“不是来源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笛遥指杏花村”吗?”
      汪漫得意洋洋的摇一摇手里的作文本,“哎呀,老妈你还是老师呢,那首诗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当时背错了所以这样起的名字。没想到你们竟然用了,等到后来我知道错了都不敢承认,你们竟然都没有发现,还说牧笛的意向好,我后来也就渐渐的忘了。今天看到原来写的作文才知道原来最初的来源是这么回事啊。”
      汪母有些近似翻白眼的神态重新带回老花镜,将眼神重新专注于手上的小说,“恩,你不是把“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直背到初中才改过来的吗。以后对人家小笛好一点,别老让他陪你打游戏,该有个小姨的样子了啊。”
      “知道啦,我很有小姨的样子的,再说了,我挺疼爱小笛的啊。单看名字又看不出来来自哪里,说不定别人以为来自“玉笛谁家听落梅”之类高雅的诗句呢。”摇着手里的作文本,颠颠的顺着香味划了几个不伦不类的太空步,移向小厨房。恰好汪父端着新鲜出炉还热气腾腾的红烧肉要送上饭桌,汪漫拦在门口就着老爸的炒饭勺子吃了一大块肉,“我记得“玉笛谁家听落梅”不是黄蓉用猪耳尖、牛腰肉、兔肉做给洪七公的一道菜吗?我看你还是别胡乱找来源了。你当我们真不知道你要用这个字的来源啊,不过是觉得牧笛遥指杏花村还挺有意境的。”汪父看着女儿大口嚼肉真是一副有福气的样子,不觉也透漏着一脸的宠溺。
      “她除了知道吃,知道睡,还知道什么啊?”汪母放下小说边洗着手边歪着头调侃汪漫。
      汪漫努力咽下嘴里的肉,“嘿嘿,我知道的多了去了,我除了知道吃,我还知道饿,还知道吃饱了不饿,饿了要马上吃!饿死啦,开饭啦,开饭啦!老爸的手艺就是一级棒啊!老爸多吃点,老妈多吃点!”弯着好看的眼睛,笑嘻嘻的为汪父汪母夹菜。
      汪母常常数落汪漫都马上要大四的人了还整天嬉嬉闹闹的没半点淑女的样子,不过心里有时又觉得就这样也很好,每次她回来听着她叽叽喳喳的说话,明明就三个人,愣是能让她热闹的好像一大家子一样。这么可爱的孩子,当年怎么会有人忍心抛弃。每每想到此,对着汪漫又多了几分爱怜,两厢下来,也就使得汪漫随了自己的心意肆意的长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