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母亲的婚礼 ...

  •   在那个年代,人们粗粮能吃饱就不错了,哪里能吃到这么精工细做的白面条。谁不想多吃两口,把自己吃饱。有人为了吃这顿喜宴,提前一顿甚至两顿就不在家里吃了,宁是饿着,这样既能给家里节约粮食,又能饱吃一顿好的!可是接亲的人再想吃,他也不敢在新娘子的家里开吃啊,他怕人说“饿死鬼托生的,没吃过啥!”这在陕西是一句非常有杀伤力的话。但是又不能不吃,他们只能是礼节性的做个样子,不能让人家白忙乎啊,得领情啊!饭盘一上来,招待的人就赶紧给迎亲官们双手递上一碗饭,等人刚尝第一口,他就会问:“味道怎么样啊?缺什么吗?缺啥你说话”做饭的人当然也是“高手”尽心尽力的做好,毕竟那也是崭露头角的舞台啊!做出来的饭肯定也差不到哪儿去,何况她的汤不知道几个人都尝过了,没问题了,才会给出端的。招待的人也就是礼节性的寒暄!不然生人能有多少共同的话题啊?迎亲官们,也不管合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说“好,好,好,好的很!不缺啥”他慢条丝理的吃着,刚要放碗时,招待的人就赶紧递上新的一碗,热情的劝着:“再吃一碗一,再吃一碗!!”生怕人家没吃好!说自己招待不周,给主家留下“怕人吃!”的恶名。第一碗吃完不能说不吃了,这样显得太不给人家面子,让人觉得自己的饭没做好,所以往往是主迎官放下第二碗,唾沫脸就开始放第二次炮了,这叫催轿炮!喜娘拿着下炕钱去找新娘子了,新娘子拿着下炕的钱九角九分钱,(一般是九九不断数字,这个数字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向上涨着),先穿着一双旧鞋出门,(为什么要穿一双旧鞋出门呢?风俗说:出嫁的姑娘不能沾娘家的土,不然会把娘家给沾穷的。所以只先穿旧鞋,出了门再换新鞋。)只要新娘一出房门,副迎官就给主迎官打手势,主迎官立刻下炕,这时招待的人也就不会过分阻拦。新人出了娘家的门,穿上新鞋,不能回头,撒了下炕的钱,随着第三声炮响(这叫上轿炮)就离开了娘家,去了婆家,有了自己的新生活了
      可是母亲的那个年代,不兴坐轿子!他们自己称是新青年,不向社会旧俗学习,新事新办!所以,父亲的迎亲队伍,没有轿子、没有鼓乐、除了那五个必来的人外,还来了一帮年青的同伴们!他们带来了一片掌声。母亲就是这样带着一个小包袱被他们簇拥着离开了养父家,走到了自己的新家。两亲家相距最多三百米远,下一个大坡就是了。
      一路上,围观的不少,个个脸上露出笑容,叽叽喳喳、嘻嘻哈哈,不知道她们都在说些什么!羞涩、紧张、喜乐、惆怅充满着母亲的心头。三百米的距离,这头是告别寄养、单身的出门证,那头揭开新生活的入门证!她脚步稳健、勇敢地向前迈进,她盼望着以后的一路风雨有人同行,自己的生活从此与众不同!
      父亲这里已经是热火朝天了,家里的亲戚、本家、乡党、战友、同学、同事等在家里穿梭不息,哈哈大笑的声音此起彼伏,汤汤面的香味漂出几里,烧水的、做饭的、端盘的、敬客的、主事的、接来送往的、收情的(除本家之外的人给贺礼的在陕西叫情,送礼的人叫情客,有送的当然就有专门管收礼的,这个差使就叫收情的)各执其事。上午那顿炒菜的备料、半成品的、丸子、苏肉、糟肉等馋的孩子们口水直流,他们就围着锅边跑啊、笑啊、打啊、闹啊!时不时引起大人们的斥责。可是这根本就不奏效,孩子们依然是我行我素,最多不过是稍稍收敛一点,一会儿就忘的一干二净了。其实大人们也不是真的要斥责他们的。
      父亲结婚来的人格外的多,不单是因为他在村上有职位。那个年代,吃情的,交上一块、半块的,就可以大吃一顿,甚至于带上一个、两个孩子。妇女、小孩子们吃情的时候,偷白蒸馍加肉,那是大家公开的秘密。这个是婚宴上最实惠、又好拿的东西!她们是相互耻笑着对方偷东西,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又偷偷的,趁人不注意的时候给自己家里拿着!呵呵,像这样的待客,谁家也受不了啊,更别说物资贫乏、资金短缺的过去。正是因为穷,大家平时在家根本吃不上一顿带油水的饭菜,能顿顿吃饱就很不错了,更别说有肉,有白面馒头了。没油水年代,人们个个饭量都很大,还经常觉得饿。有机会能吃顿好的,饭量就更大了。所以那个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嗨!嗨!你知道吗,那某某家结婚都吃拉托了!(吃拉托,意思是说,待客到最后都没东西吃了!)呵呵”谁听到这样话都是会心的一笑。她或者他又会将这句话在合适的时候转述给其它人。这句话是主家非常怕听到的一句话,也是最难为情的事。陕西人好客是好到骨子里的。待客的主家,无论他平时多么的抠门,多么的节俭!但是到了这种“大事”上,谁都愿意给客人吃的好,让客人有一个好的印象!只为了客人能说一句:“某某家客待的不错!”他就会觉得非常自豪!因为那意味着:自己有实力,比别人强!
      “新媳妇到咧!新媳妇到咧!”有人高喊着。
      “新媳妇到咧!赶紧!赶紧!准备放炮!”有人附和着,有人快速的跑到家里拿出了热乎乎的鞭炮和大炮。
      “霹雳啪啦!霹雳啪啦!嗵!嗵!嗵!……”震耳欲聋的炮声清脆、响亮、连续不断。像一首乐耳动听的迎宾曲,表达对新人的热烈欢迎!
      “嗨!你看人贺三娶媳妇,干净利落!这炮放的,那叫一个利索!”
      “赖你没看谁主事呢嘛!”
      “人家早让人把炮放在炕上暖着,就怕关键时候掉链子”
      “谁嘛?天保?”
      “唉(↑)!我是贺家管事的黑包拯!”
      “唉(↓)是我看门娄儿!贺三也是会选人啊!”
      “那当然么!有我主事,贺三不会丢人!谁也包想连吃带拿的!”
      “看门奴(↓)!”
      “看门奴(↓)?是你过事,你也要这样的“看门奴(↓)!”
      炮声中有人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评判着。母亲也在炮声中被专门接待娘家女客的嫂子迎进了新房。母亲遵照娘家人的指化,选定了方位和朝向坐在了炕上。四个女客,二个年青的叫戴花的、二个相对年长一点的叫(  )。她们是专门陪新人,代表新媳妇的父母来看女婿家情况的,回家后需要给女方父母汇报的,处理当天男方家礼数不周地方的,还有就是临走前给自己的女儿交代应该注意的细节、礼数的。这是结婚当天最尊贵客人。她们一上炕是上上下下的打量着父亲准备的新房及新房子里一切!叽叽喳喳、嘻嘻哈哈评论了个没完没了,总之一句话,“好!好!啥都好,张仁厚有本事,丽颖有福气!”
      每顿饭、每道菜的每一盘必须端到贵客桌前——新媳妇的房间里来。其次才是女方的吃筵席的(男宾)。他们统称是娘家人,这是婚礼筵席上的第一拨贵客。无论他们有几桌,每一桌上都有一个男方的看客的人招乎着,不冷场!招乎客人吃好,喝好!等娘家人吃完后,再开第二拔酒席。这一拔,主要亲戚和朋友。他们也会分尊卑,男女的。辈份高的、年龄大、职位高的男人坐上席(席,一桌坐几个是有规定的,不能超员有席就有酒)。女人不能上席面,但也不能不给人家吃饭啊,所以女人和孩子在小低桌上随便找个地,只要桌子容得下,就一块坐下吃,吃饱完事。这就可想而知了,男人吃饭有可能吃饱,女人则不能!
      说男人有可能吃饱,那么也就是也有可能吃不饱了!这你也许就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呵呵,原因嘛,听我细细地给你道来:过事待客,不是能照顾到每一位客人吃饱,而是以安排的菜的数量为限的,最后一道菜叫“蜜饯丸子!”只要是这道菜上来了,大家都会知道菜上全了。人们吃饭的速度,有快有慢。快的人就能多吃两口,慢的人就不同了,只要有人放下筷子,你看吧,就再没两口的吃头了,他们就会一个接一个的放下筷子,等多数人放下筷子的时候,你如果还在吃,别人会笑话你的:“那谁谁,人前吃个人后,人问还没吃够!”也许别人没有说你,但是当事人怕别人说,也就只有饿着肚子随大流放下筷子的份了。因为这也是一句杀伤力极强的话。这是一般正常情况。也有人为不得已放下筷子的时候。如果你和不对眼的人或者爱开玩笑的人在一个酒桌上,他为了整你或者别人,故意快吃,提前放下筷子,这下就完了!看着好吃的饭菜你只能流着口水退席了!陕西人就象只好斗的公鸡,这种事,六七十年代哪家过事也少不了!
      也许你会说,你吃不快,就别放筷子,紧着吃就行啊!呵呵!可是酒桌上的正统文化不是这个,那样别人也会笑话你的:“看那一副馋像,八辈子没吃过啥!”酒桌上讲究吃一口,就放下筷子,稍等片刻再吃第二口,不能撒、不能掉!有人来敬洒,口里还不能有东西,还要时不时和大家有所交流,不能埋头只顾吃。何況,看酒的(其实就是招待大家,搞活酒桌气氛的人,当然要能说会道)不能冷落的在场的哪一位,他要随时随地的找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让大家在愉快的会话中进行宴会。如果你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不是显得你太窝囊、太没有见识了吗?所以说快吃那招对大多数的陕西人来说行不通的。陕西人的面子比什么都重要!怎么能为了“吃”这种小事而丧失尊严呢?
      女人不能吃饱是多数人,原因更简单:每个桌子超员,且孩子们在偷拿,妇女们也在偷!吃不饱就很正常了。你看吧,男人的桌上,有剩酒剩菜!他们是心里流着口水退的席,女人的桌子上,盘光、碟光,她们是报着遗憾退的席。孩子们是带着兴奋、带着窃喜退的席。所有的人都没有吃到自己满意的情况!你问吧:“今儿,谁谁家客待的咋样?” “客待的很好,人菜也做不错,就是没吃饱!”“为啥?”“咱这人就适和吃我搅团、珍珍!偶尔给顿好,还吃不了!”哈哈!没吃饱回家吃去!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9章 母亲的婚礼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