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4、第十四节 ...

  •   这一日古寺曲里沈家家宅门前,自午时后,韩随韩泰便在门前眼巴巴的望向曲口,期待着昨天许诺今日早归的父亲能回来,可一直望到天黑,韩奕的身影都没有出现。

      最后还是沈母看不下去,亲自出来,把两个孩子带了回去,半哄半训的,让失望得已经哭起来的韩随吃了半碗粟饭后去睡觉,至于韩随倒是省心得紧,自从沈蕴离开之后,不过五岁的韩泰懂事得让人心疼,有时候沈母都觉得这孩子还不如像韩随一样哭闹一下才好呢。

      夜幕落下后尚且不见韩奕身影,便韩奕这一夜都不会回来了,为官之人,尤其是在御史台做官的,一夜不回家从来都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沈蕴离京后的几个月里,韩奕是能不在外过夜便坚决不在外过夜,实在赶不回来还要使人回家报信,像这一次半些音讯都没有,却还是第一次,弄得沈母都有些担心。

      但好在第二日韩奕准时归家消解了沈母的忧心,安置完家里几个孩子后,韩奕向沈母解释起了为何头日没有归家。

      “杜中丞有要事急召,事出突然,无法遣人报讯,令大人忧心,奕之过也。”韩奕以手加额,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罢了罢了。”沈母倒是觉得韩奕有些小题大做了,随夫常年宦游的她,对于官员们的日常可是熟悉得紧:“女婿何用如此,公事要紧。”

      “启禀大人。”韩奕迟疑了一阵,咬了咬牙,却还是说了出来:“台中有机密事,杜中丞使奕查办,自今日后,奕归家恐少,随、泰、颐之教养,不能为大人分忧了。”

      “女婿说的甚等话来,你在外为官,家中孩儿教养本是蕴儿之责,只这个没良心的。”沈母说起沈蕴嘴上虽是唠叨个不停,但总是要掉几滴眼泪的,拿帕子擦了擦眼角之后方才继续说道:“蕴儿不在家,教养几个孩子的事情自然便是我来承担,女婿台中事繁,当以公事为要,勿要拘泥小处,孩子们日后前程婚嫁,还在女婿身上呵。”

      彼时出仕为官者,门荫多过科举,沈蕴便是有沈先意仓部郎中的恩荫,才得以是纳课品子,能够参加制科,若是沈先意能够衣紫腰金,她一出仕无须应试便能有八品或者九品的品级了,另则婚嫁亦以门第为重,五姓女便是丑若无盐亦有大批青年才俊求娶,像沈蕴何等才学,嫁与韩奕还常为人议论妻家简薄耽误韩奕前程了。沈母这句孩子们前程婚嫁全在韩奕身上,说的便是这等社会风气,告诉韩奕不必为自己无法教养孩子忧心,但凡他在仕途前程上有所进益,便是比亲自教养更好十倍百倍。

      “诺,奕谨遵大人之命。”韩奕本是满面愧疚,闻此言便稍稍消减些许,举手加额而拜,如此郑重其事,倒是让沈母有些承受不住:“不过家中闲言几句,女婿何须如此,若是蕴儿那孩子在,怕是要笑话与你。”说着又叹道:“不知原州何时有商旅来长安,便是没有蕴儿的家书,听一听她的音信儿也好。”

      沈蕴的音信……韩奕面色一紧,暗暗捏住袖中信件,沈蕴的音信倒是有,他却又如何敢说与沈母听,上司不善、贼囚作乱,人地两生,这样的情形,便是放在男官人身上,能应付下来的人都极少,偏偏沈蕴却都化解了过去,可是这化解背后,又付出了她多少心血艰难,她又是如何的害怕恐惧……

      韩奕有些不敢往下想了,他只恨自己官低职卑,让那些人敢以沈蕴为手段来对付他,若是他能再强些,官品权位能再高些,便如台主与中丞所言:“人家如此直白的对付你且不怕你如何,不过因为你只是个御史里行,若你为侍御史,为殿中,甚至为中丞,你妻莫说好端端自为女官,便是为官有过,谁又敢言,谁又敢奏,谁又敢动?”

      自己也是便台主所言打动,与中丞一道去了他并不喜欢的宴会,用本该教养儿女的时间,投入进可能是永无休止的官人交游饮宴,只为可能拓宽人脉,为可能的自己更好的晋升,为此……还心虚的向岳母说了假话。

      “女婿?女婿?”沈母见韩奕面色不豫,以为是自己的言语触动了韩奕情肠,便反过来宽慰韩奕道:“山高水远的我也不过只是想一想,蕴儿上回家书说原州刺史待她甚好,有上官照拂,便是苦些,也不会太差。”

      沈母对于沈蕴目前处境的猜测自是大部分不准,比如上官肯定是不照拂的,但现在的她,过得还真是不差。

      “王小衙内,你这落子,也太过犹豫了,来日若是战场,举棋不定,可是兵家大忌。”

      平凉县衙内,公事房中的沈蕴,竟然能闲得跟人在下棋,只是这盘上黑白棋势,不似两家争斗,反而更像是沈蕴在教导愁眉苦脸举棋不定的王庆云棋道。

      原来那日沈蕴与杨仲昌争锋相对,杨仲昌拿泾源军来压沈蕴,谁知道王庆云神奇的出现在平凉,直接掀了杨仲昌的桌子,道是泾源军的牌子可不是给人这么打的,骂得兴起还要拔剑去砍杨仲昌,好在随从有老成的把他给拦了下来。

      只不过劲王庆云这么一闹,杨仲昌不但无法压制沈蕴 ,在平凉彻底亦是威信全无,当天就称病灰溜溜的去了原州,不知在原州走了谁的路子,过几日从原州便传来州衙公文,道是杨仲昌有旧疾,需在原州休养,平凉诸事,则由魏奉古与沈蕴暂代。

      魏奉古虽是县丞,官阶高过沈蕴这个兵法尉,但人老成精的他可不痴傻,沈蕴何等出身来历,恩荫!制头!按说以杨仲昌的明经出身都要供着沈蕴,只是……

      反正现在杨仲昌都被沈蕴斗走了,魏奉古自不会另找没趣,加之沈蕴作为着实让他心服口服,因此平凉诸事,说是魏奉古与沈蕴暂代,其实真正的掌权之人正是沈蕴,而魏奉古依旧当着他的县丞管着诸般杂务,武平一则更是心甘情愿的听命于沈蕴为沈蕴办事分忧解难。

      至于王庆云,这位小衙内来到平凉,竟然不是私自前来,而是领着二百军士前来,还持着泾源军的公文,道是要在平凉驻军。
      平凉地僻物薄,根本毫无驻军价值,这个所谓驻军的真正意义,便在于王小衙内手里的另外一封私信,泾源节度使王源给沈蕴的亲笔手书,书信之中言辞恳切,道是听闻制于平凉出仕,使子前来拜师,求教文章,愿制头不吝下教,王家上下俱感大德云云……

      简单来说,就是让沈蕴给王庆云当私人教师,管住这个在原州在泾源无法无天无事生非的熊孩子小衙内!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4章 第十四节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