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茅山记 ...
-
茅山位于句容市,海拔仅三百多米,若放在水平的位置上,实在是一段很短的距离,然而就是因为垂直着,便也有了胸怀天下的莽苍之势。
我们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山脚下的喜客泉。迎目便是半坐于池塘中的迎客榭和水池中一只硕大的三脚蟾。蟾蜍的嘴中衔着一个圆形方孔的钱币,据说若有人能从方孔中将出售的小石子投掷而过,便能够得到好运。
迎客榭后面牵连着长廊,榭中和廊中的顶上,处处悬挂着祈愿的小包囊。红红的色泽,大抵已经去了鲜,只是不知这许多心愿,究竟有多少成了真?
穿过长廊,尽处是一座亭子,亭中石龟驼着一块石碑,铭刻着的,是《喜客泉记》。金黄的字迹,一如喜悦的心情。
整齐的碑文,可惜我却没有细看。大石龟通身光滑无比,因为游客大多抚摸的缘故。其实这亭子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当是那块石碑,可多数时候,人们往往就像那个买椟还珠的商人一样,被表面的眼花缭乱所迷惑,忽视了真正的珍宝。
此处最大名鼎鼎的,当然是喜客泉了。泉边有块石牌,上面道尽喜客泉的精要:喜客泉为茅山十九泉之最,此泉清澈见底。常年溢水,冬不结冰,水质甘甜,闻声涌珠。君者在此击掌可见泉底群珠上浮,如沸腾之水即为客来泉喜,实乃福地之神泉。
这池中一圈一圈的涟漪,便是我们在泉边拍手跺脚后,泉水产生气泡上浮到最表层碎开来产生的。这种现象的原理,如果深究起来,远远不那么诗情画意,所以,我情愿认为,此处汇天地之灵气,真的是能够客来泉喜。
这一处景点还有福室、得子池、太子读书轩等,看过石文,我才知道相传昭明太子曾在此读书著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也可以把这话看作互文。
从喜客泉出来,我们直接去了峰顶。峰顶有顶宫,也就是茅山道院。
站在道院前的空地上,一侧,是可以俯瞰的苍山和水泽,望不到边际,直向天涯;另一侧,只见一色朱红色的墙,墙后应有院落无数,却都几许深深,看不清院墙之后的一瓴半瓦。
知道进入道院,才发现这原来是一个灰白色的世间。墙是浅灰色,层层叠叠的瓦是青灰色,台阶栏杆是沉静的白,灰白二色,营造出一个朴素而庄严的世界。太元宝殿前的层层香塔鼎,香烟袅袅。弥漫的烟雾里,是多少人虔诚的心愿?
穿过太元宝殿,便可登上茅山的最高处三天门。两根四方的石柱,顶上横通,雕龙刻画,白石条上是绯红色的“三天门”的字样。道家是否赋予葫芦以特殊意义?很多个地方,我都看到正中高高在上而安安稳稳地放置着一个饱满的葫芦。
从三天门下来,就是各个殿堂。道教供奉的各个人物,我反正也搞不清楚,也就走马观花地看上一回,除了觉得塑像好大,总是须仰望才得见外,也没有多少体会。倒是有一间屋子,主要作收藏用,收藏了一些道教的书法与符画,以及用具,甚至有宋徽宗钦赐的玉印。我在这间收藏室徘徊了许久,流连于室中两只护卫似的仙鹤塑像,以及天花板上庞大的阴阳太极,还专心地站在正在画符的道爷身边研究他在画什么,结果发现鬼画符果真是鬼画符,根本不是我们这些凡人所能理解的。于是也就兴尽而出。
屋后有通道可供行走。扶着栏杆,可略略俯视另一侧山下的情景。应宫可在这里看到全貌,殿宇重重,台阶历历,神坛上一个安坐的老君,幕天席地,背靠苍山。
在此视野中,离应宫不远处,有一个沙黄色的不像大坑的大坑,据说是被拆毁的神殿,可以看到还留有残缺的阶梯。即使拆毁了,也可以看出其隐然的格局,整齐朴素,不难想象它当时的容貌。
沿阶梯而下,从右侧的拱门中转出来,可以看到一个放生池。正面是一块长长的雕龙的石壁,石壁前一条半出于水的蛟龙,张牙舞爪,形貌狰狞。困于小小一个水塘中的蛟龙,即使出水,心内也必然愤懑与凶残,所以我不明白,放生于此,不是应该才得了自由,生命就受到了威胁么?
池边有个老人,守着一个据说是古时的洗手盆。金属的,看上去像是铜,不过没确认。盆中的水取自放生池,据说是仙水,在盆中洗手,在盆两边的把手上搓,会有水柱产生。不过她演示的时候我正在开小差,所以没有看到,到后来她就不肯演示了,真是遗憾。
不久就出了道院,沿着斜坡漫步而下的时候,忽然看到高高的院墙上站着一只顽皮的仙鹤,当然不是真身,却也栩栩如生。忽然脑海里浮现一组字:谁家仙鹤飞仙去。原来道教,奥义幽深之外,还会这么妩媚风流。
沿路而下,接着到了应宫。相比较而言,应宫显得富丽繁华。精制的门,便可以粗粗地感受到雕梁画栋的风采。最喜欢那飞扬的檐角,像是向上张扬着的手臂,如此的逸兴遄飞。眼看着,仿佛心情也跟着飞舞起来了。
广场空空,屹立着牌坊。“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八个青绿的大字,彰显着这个所在,是这样的盛名。是否就是因为这样的盛名,才使得本该是个清修之所的地方,那样堂皇?
巨大无比的老子像,左手中据说拢着个马蜂窝,右手执者太极山,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和蔼地看着这世间来来往往的人群。
朝圣之道,一路层层的台阶,修葺得整整齐齐。护栏列队排列,根根方正雪白。沿阶的斜坡上几处浮雕,浮云、游龙,漂泊不定,神踪乍现。距老子像最近的斜坡上,却是书法。“道法自然”四字,说尽道家的神髓。而在“道法自然”与游龙雕之间,有一个太极形的喷泉。一半是黑,一半是白;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这便是我们的祖先最简约而精深的智慧。
这里的殿宇更多,层层落落,左右相成。细看时,才发现每一个勾起的檐角都一分为二,一变而成两个并列的尖锐的角。于是,四角的屋檐,就成了八角,这楼,也就成了八角楼。
露天的老君像,碑座就有一人高,所以只可仰望,不可触摸。前后左右各个方位,虽然认真却无法细致地看。正面和右面,总是能看着是在微笑,不是慈悲的笑,却充满温情。可是在左边,却有几个角度,会觉得那个笑容消失了,神情虽不严厉,却会沉重地压在心头。若转到背后,更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一片浓黑的阴影。
而那道长廊,就在老君像背后。一半文字一半图画,文字与图画相间排列。对着长廊,最左边刻着篇《道德经》,然后是一桢桢道教故事的图画,有“望云思亲”、“哭竹生笋”、“怀桔遗亲”、“扼虎救亲”等,都是我所没有了解过的。图像之后又是文字,文字之后又是图像。因为很长,所以我没有走到尽头,所以不知道那另一半,究竟写了些什么。
《道德经》过去一段,有一间小小的龙王祠。香烟寥落,人迹罕至,明显冷清。可是却是一个很情趣的处所,小桥、流水、石碑、木栏,自成天然一个格局。
龙王的邻居,居然是观音。观音立像,背靠石墙,四周垂下无数枝蔓,黄黄绿绿,与白色的观音石像交相辉映,视觉上倒也是一种享受。大概观世音怜惜世人,像前仅供着一个香炉,条件也十分简朴。背后的石墙上,各挑出一盏橙色的灯笼在石像左右。温暖的橙色,在这样的环境里,也染了些冷清孤寂的意味。
这一个道家福地,最爱的却是那古时的建筑。殿宇森森,檐角弯弯,石阶磊磊,墙壁直直。红、白、灰,将阳光选择性地铺开,有时温暖,有时耀眼,有时落寞。站在一个偏殿殿外的护栏边,一眼望过去,层层叠叠,起起伏伏,绵绵延延,仿佛就算花上一生的时间,也走不到这古建筑的尽头。只消一个眼波的光景,亘古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徜徉良久,终于下得这些楼。耸立的高墙,虽然精心维护,然而历经风雨,自然的力量却是无可抗拒,墙壁上出现的细细的罅缝,弯曲盘延,恍如信手挥上的小线。墙面干干净净,却有一处,紧紧地攀附的一丛藤蔓,丝丝缕缕,幻出枝枝叶叶。有人说是爬山虎,然而你见过红色的爬山虎么?况且,爬山虎的生长之势何其迅速,怎么会这么多年,才这么微不足道的点点叶片?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植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和谐的景致,天然不可多得。道家之地,果真是处处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