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写作 ...
-
佛法说,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应地就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所谓声色声色,声音是让一个人感知另一个人存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但怎样才能使人物跳出纸面,让人感觉它是“活”的呢?
要训练对话实在太难太难,没有深厚的积累和反思根本做不到,最简单的速成法就是添加语气词。写作者必须要知道,文字的好坏只在于表达的好不好,而不在内容的好坏。所以有句俗话是说,人物是否鲜活,是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古龙先生鲜少用语气词,因为他对句式的把握已经炉火纯青,根本用不上语气词与标点变化。但对于水平一般的我们,特别是刚进入网文圈的伙伴们,你一定要首先学会怎样将一个人跟另一个人区分开来,避免雷同与呆板,语气词大概就是最初级也是最简单的工具之一。
语气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体现人物语气与情绪,比如常见的语气词就是“呢了吧哈的呀哦啊”,表示陈述疑问应答等。只是被用的太多,其传达的含义寻常到根本无法体会,没有特色也便没有生机了。
类比一下□□与微信聊天,为什么跟某些人聊得起兴,而另一些人一句话就让你烦躁不堪呢?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无趣,也有语言生动与否的区别。试比较一下,“你来了?”与“来了撒?”,“吃了吗?”与“吃了啵?”,“你好烦哪”与“你好烦哩”(印象中古龙先生很喜欢“哩”,不知道是否记错),“干什么?”与“搞么事?”哪一组更有生活情调?结果不言自喻,前一组的情绪基本是平的,后一组俏皮而且幽默。这就是为什么普通话说的多了觉得枯燥乏味,而看到自己家乡的书面方言,陡然就觉得妙趣横生。
类似的可以尝试的语气词有“噻、咧、唔、啵”“噫、哟、喀、唧”“喔、耶、哒、嗨”“唻、咯、嘛、呗”等。把语气词用的非常成功的,印象中是孙皓辉先生的《大秦帝国》第二部,《国命纵横》。里面用了很多生动活泼的方言,比如张仪的婢女口中的“吔”,郑袖“晓得无?”,春申君“噢呀”,对人物识别和说话的节奏掌控都非常有帮助。
其实,外国人常用的语气词是“well”,试着体会一个人出现这个词,如果翻译过来应当怎么翻,一些不知道怎么用好语气词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只是翻译为“好吧”,其实远远不够,有时候你可以说“嘿……”“行了”“那么”“就……吧”“这样吧”。语气词,是非常有利于初学者掌握人物语境的,如果试着自己再去揣测一番,语气词还有其他变体。
古人会用“兮”,会用“哉”“乎”“也”“矣”,在古风文章当中,完全直接套用,甚至“呜呼”,甚至“噫吁兮”,“夫”“悲乎”都可以选择合适的时候添加进去,增加一点古色古香的东西来调味。而现代一点的,形容笑声,老者的用“哦哈哈”,少年用“啊哈”;惊叹,“嚯!”,“哇啊哦”;征询意见用“嗯哼?”;突然吭声用“啊咧”,敷衍的甚至将“喔”拆成“唔哦”,“知道了啦”来表示不情愿,“来了哦”来表示人物心中的喜悦等等。
最末,我想说,这是一个跳脱的世界,你整不死它,那就换一种方法,做了它,you k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