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胡不归?已归来 ...
-
二月初八是个大日子,汾水镇的人老早就起来收拾准备去万窟山要带的东西,路上的行人步伐匆匆,呼朋引伴的动身启程,希望赶个早,争做头一批。
说起这万窟山,理应叫做万窟山千佛洞,总体算是一个寺庙,但又没有具体的庙号,但凡那的和尚都只称自己来自万窟山千佛洞。万窟山是一座四周陡峭,山顶却平如水面的山,被一棵一棵又一棵粗壮高大的树木环绕,像是荆棘王冠一样。
每年的每天,汾水镇上都挤满了人,因借着这万窟山千佛洞的名气,汾水镇靠客栈发了家,连着每一家农户都有投宿的金钱行价。
在这来来往往的行人中,独有一行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只见八个身穿藏蓝色劲装的武士共抬一顶乘眠轿,轿子是朱红色,轿顶却是暗黄色,说不出来的诡异,在风尘仆仆的人群中异常的扎眼。
行进到山脚下,路变得崎岖陡峭,轿子无法再上去,便停在了路边,众人都好奇会从里面下来个什么样的人,很快,轿帘被掀开,一名着青色衣襟的女子走下轿,发饰简单,衣服上也没有多余的修饰,只是远远看那布料质地,怕不是一般人用的起的,再说这容貌,柔中带刚,不是出鞘般刺眼的英气,倒像是在熔炉里的剑,柔软的可以变成各种形状。
众人正在感叹好一女子,却见那人儿下轿后停站在了轿子的一侧,微微福下身,一只手挑开轿帘,一只手在轿前停住,过了一会儿,轿子里伸出一只手,搭了上来,该怎样描述那双手呢,指甲上没有染色,素净的毫无瑕疵,手指修长,肌肤如玉,美好似柔弱无骨。就在众人惊异之时,轿里的人已经缓缓出来了,一件拖地雀金裘,隐约在露出的裙摆那推测到里面应该是一件水绿色衣裳。往上看,最吸睛的是一对含着笑意的眼眸,华服女子梳着流云髻,嘴角微挑,在青衣女子的搀扶下走下轿。
华服女子不理会众人惊艳的神情,放下手,拢了拢穿在身上的雀金裘,又是缓缓一笑“大家都是一心向佛赶路的,不着急吗”语速轻缓,音调轻柔,像羽毛一样拂过人的心。
明明是那般温柔清浅的语气,却惊醒了众人,回过神来,不再逗留,而是抓紧向山上赶路。
八名劲装男子护在两侧,华服女子走在中间,青衣女子跟在身侧 ,一行人也向山上走去。
一件佛堂里,两个模糊的人影正在进行着一种似是而非的对话。
“你可见过那个尚国公”
“没有”
“哼,就知道这个皇帝不好糊弄。”
“事已至此,赶紧想办法吧。”
“想把万窟山纳为己有,哪那么容易,一个刚封的尚国公有何畏惧,更何况我们手里有……”
“够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一个人影拂袖离开,就此结束了对话。
说起这万窟山,就不得不提一提它的历史,二百多年前,它还只叫做万窟山,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头,上面一个小寺庙,可就在有一天早上,它突然拔地而起,离地400多尺高,连带着它周边的树木也发生了变化,成了现今人们所看到的这副模样,从那天起,万窟山多了一个千佛洞,供佛2000余座,万窟山千佛洞的名号也由此传开。
山上的和尚早已经习惯了人们争相赶来拜佛的场面,看着沸腾的人群,都面无表情的经过或避开,人们似乎达成了共识,对山上的和尚都毕恭毕敬,也不敢打扰他们。
有常规就会有人来打破它。
且说华服女子一行人徒步走上来,竟无一人面色潮红,或是气喘吁吁,神色皆是自然祥和,闲庭信步般走到寺庙的大门口。
“这万窟山千佛洞还真是气派,看来,等回去了我也应该整修一下府邸。”华服女子抬手抚上耳垂上的月白色珍珠,侧头清笑。
说话间,青衣女子拦下一个和尚,说道“带我们去见尚清。”
和尚被拦下,脸色明显变坏,早课刚结束,他还赶着去给师傅办事呢,不耐道“不认识。”
华服女子倒也没有生气,不急不缓的反问道“怎么可能会不认识尚清呢,佛子的称号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
和尚听了这话,抬起头,陷入一双深不见底的眼眸中,愣了。
“带我们去见他”华服女子再开口。
和尚转过身,听话的走在前面带路。
越走越偏僻,绕过了大门,向着后门方向走去,寺庙整体规格是坐北朝南,后门位于北面,到了后门那,却又向北走了许久,才行至一处小院前。
和尚停在这里,低声道“就在里面。”
华服女子微微仰头,眯着眼看了一眼小院,末了才说了一句“谢谢这位……小师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