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爱情没有白吃的午餐 ...
-
爱情没有白吃的午餐
【前言】
我没有看过万箭穿心的原著,也没有去豆瓣或百度别人的影评,我只是根据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在真实地诉说自己的想法。
【正文】
影片《万箭穿心》中女主角李宝莉的婚姻为什么会走向失败?
个人性格是其婚姻悲剧的根源吗?
“你蒙乡下人啊?!”
“我出钱,他们做事,天经地义!”
“烟不要钱?汽水不要钱?你当是在厂里搞招待啊?!真是贱!”
听到影片刚开始不久时,李宝莉说的这几句话,让我觉得她其实只是万千平凡女人中的一个,她读书不多,不会注重自己的形象,性格更是粗鲁,举止毫无优雅可言,唯一拿得出手的也许就只剩下长得漂亮了。这样的女人或许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那么李宝莉的婚姻为什么会走向失败呢?我觉得个人性格的确是其婚姻悲剧的其中一部分原因,但绝对不是她婚姻悲剧的根源。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80年代的择偶标准是大学生这个身份,90年代的择偶标准是经济上的富有者。虽然同类匹配原则告诉我们青年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年龄、居住地、教育、社会阶级以及价值观、角色认同等相近或类似的异性为配偶。但是资源交换理论又认为人们为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是由其所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假如某一资源不足,可以更多的提供另一种资源作为补偿。歌德说男人爱女人其实是爱女人的容貌,男人是感性动物,所以男人爱慕一个女子是爱她现在的样子,所以当马学武这个男性大学毕业生遇上一个年轻美貌却“没文化”的李宝莉,他栽进去了。但是,女人爱慕一个男人是着眼于他未来的前途,在李宝莉看来,马学武是大学毕业生,他的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均高于自己,她也愿意利用自己年轻貌美的优势来换取马学武的家世和未来更优质的生活。所以,从一开始,他们这两个来自不同家庭且受教育程度差别悬殊的人的婚姻,一旦爱情消逝,即使他们没有离婚,我们仍可以把他们的婚姻比作一场交易。而交易双方的任何一方所具有的“商品”或“资本”(如年轻、美貌、前途)枯竭,那这场婚姻交易也将走向尽头。因为夫妻双方各自所处的圈子不同,加上双方思想和交流上的障碍,更容易导致双方互不“关心”(关注内心),试问连共同语言都没有,长久的互相漠视或是互相看不顺眼的一段婚姻怎么可能成功?
仅有爱情的婚姻是不稳定的。因为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巅峰状态。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陈代谢。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3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平静。虽说绝大多数的婚姻起源于爱情,但是我从电影中并没有看到多少“爱情”,也或许是因为李宝莉和马学武之间的爱情已经过了保鲜期,而且是严重过期,不然不会到一种连夫妻义务都履行不了的地步。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再提一提李宝莉的个人性格。她是一个典型的大大咧咧,有话就说,且“说话不经大脑不计后果”的简单粗暴的“乡下人”。在一个婚姻家庭中,男性往往不能忍受女性的地位高于自己,而一旦丈夫在妻子这里得不到自尊与虚荣也可以说是欲望的满足,并且妻子还经常在外人面前撕破脸,那么丈夫更倾向于向“温柔的外界”寻求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的“征服心理”的满足,即出轨。这里的出轨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上的。在一个本就已经“支离破碎”的家庭关系网中,丈夫的出轨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故李宝莉难得地选择了一次“理性的报复”,殊不知这场报复却成了“压死懦夫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个家庭或一段婚姻关系的保持,一定程度上需要孩子的支持。李宝莉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教养孩子的好方法,她关心儿子,但她不知道该通过什么方式、以什么样的语言去关心,所以最后都转化为“作业做完了吗?”之类的话语。而这类对孩子而言“催命”似的言语更使得李宝莉在儿子心中的地位直线下降(当然,小宝对李宝莉产生怨恨的原因是多重的,有马学武对李宝莉实行家庭冷暴力的影响,有小宝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父母社会地位或文化程度进行比较的影响等等),最终,马学武在遗书中只字未提李宝莉,更“坚定”了小宝对李宝莉的“偏见”。
【后记】
爱情从来就没有白吃的午餐。或许马学武因为爱慕李宝莉的容貌付出了得不到婚姻幸福的代价,但李宝莉也同样因为爱慕马学武的未来付出了得不到美满家庭的代价。只是,马学武较之李宝莉是更幸运也是更怯懦的,他以死亡来逃避世界加诸于他的苦难,他以死亡来逃避自己造下的孽。而李宝莉呢?她比马学武多的就是一个韧性和倔强,即使万箭穿心,也要坚强地活下去,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当它翘起屁股对你示威时,你踹它一脚或几脚,它在你面前就不那么嘚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