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夏启攻益之战 ...

  •   时间: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

      地点:箕山(今河南登封境嵩山)

      人物:启伯益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启率所属部落在箕山(今河南登封境嵩山)南击灭伯益的作战。

      禹任部落联盟领袖时,因治水及战败三苗(参见舜攻三苗之战),得到各族系多数部落首领的拥戴,“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尚书·立政》)。禹生前向联盟会议推荐伯益为联盟领袖继承人。伯益(亦称益、伯翳或大费)是东夷的部落首领,曾佐禹治水,但时间不长。禹死后,禹子启受到大多部落首领的支持。益则“辟居箕山之阳”(《史记·夏本纪》)。启凭借其氏族远远超过其他氏族的强大实力,立即率部向暂居于箕山的益进攻,将其杀死,夺取了中原地区的领导权,并迁居于夏(今山西夏县西北)。

      注:
      1 箕山:遗址位于鄄城县箕山镇箕山集东街,西有箕颖河向北折东流过,中间部分为高地,高地南北两侧均是大坑,遗址大体范围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00米,总面积约为12000平方米。
      箕山为鄄城四山之一,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被逐渐淤没于地下。《濮州志·山川考》载:“箕山在州治东五十里,相传许由所居。”《史记》、《汉书》中也均有许由隐于箕山的记述。
      相传尧访贤禅让天下,在箕山附近访得许由,尧让其治天下,许由以为是一种羞辱而不肯接受,遁耕于箕山之下。尧又召许由任九州长,许由认为听到这个任命玷污了自己的耳朵,于是洗耳于颖水之滨,许由死后即葬在箕山之上。清朝箕山未淹没前,山南有个洞,世称许由洞,明代所修《濮州志》中的有关鄄城八大景诗句,一句“修真独卧箕山侧”即指此处。同时,《濮州志》对许由洗耳的颖水也有明确的记载:“颖水在箕山寺环绕而北。”还提到“黄店旧有许由庙,今已废。”其时代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晚期,与传说中许由生活的时代相符。
      1980年2月,鄄城县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南大坑采得百余片陶片,其中有细泥质素面白陶片、磨光黑陶片、泥质蓝纹灰陶片、泥质方格纹灰陶片、夹砂方格纹红陶片、蚌片等,分别为龙山文化、商文化、汉文化遗物。同年9月,菏泽地区文物普查队又在此进行了深层的铲探,至4.3米到达生土,文化层约为2.5米。

      2 伯益:禹之大臣,名益,嬴姓。伯为爵称。舜时任虞,禹治水时益辅佐有功。禹按传统的禅让制度,曾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但皋陶早逝。于是,禹又举荐益为他的继承人。禹在东巡途中死于会稽「以天下授益」。益继位后,禹之子启与益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益被启所杀。一说益推让,到箕山之阳隐居,于是启继帝位。

      3 启:禹的儿子,姓姒氏,为夏朝君王。禹曾让位于益,但人民怀念禹的功绩,乃拥戴启继位,继位后,有扈部落首先不服,宣布独立.启就向它进攻,有扈部失败,启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确定君主世袭的局面。在位九年而卒。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