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通往权利的路(一) ...
-
吕后自汉4年被项羽释放,到汉12年刘邦去世,8年时间里,逐步培植自己的势力,树立自己在群臣中的威信,终于走上了权力的巅峰。
而她作为一个不受宠的皇后,作为刘邦一直提防的对象,走到这一步,着实不容易。她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注定要背上千古骂名的路线。
汉5年,项羽自尽之后,天下终于初定。刘邦大封诸侯,表面上一切太平,实际上却暗潮汹涌。刘邦一直想弄死所有异姓诸侯王,这不是因为他格外刻薄寡恩,他实际上也是有苦衷的。
韩信与刘邦初次正式会谈的时候,有一段著名的评价项羽,反衬的话,我原文给大家引上来(不爱看文言文的可以跳过这一大段,看后面的分析就行了。我贴上来纯粹是觉得韩信这段话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剖析对方的劣势,提出我方未来的行动方略,头脑清晰,逻辑严谨,口才太好了):
======================我是大段引文分界线=========================
(韩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
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项王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我是文言文结束分界线==============================
上面韩信主要列举了项羽的一些小优点和致命缺点,而项羽的这些致命缺点,正好是刘邦的优点,但是我这里主要想强调的是,这一句话——“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事实上刘邦真的是这么干的,他不这样干不行。不这样他就得不了天下。这是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得天下后的大麻烦。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初由刘邦分封的几个主要的异姓诸侯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为何封韩信为楚王?不是刘邦想封他,是因为当时韩信打下了齐国,实际占据了齐国,而刘邦被楚军困在荥阳,等着韩信救命。这时候韩信给他写了封信说齐地多变,他要在那里镇守,实际上就是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大怒,但怒也无可奈何。他封韩信,那块地是韩信的,韩信还可以跑来救他;不封韩信,那块地还是韩信的,但他自己就有可能被楚军干掉了。所以封了韩信为齐王,后改封楚王。
为何封彭越为梁王?彭越本来就是一方豪杰,有自己的独立人马,势力稍微比刘邦弱一点而已。拉着自己的几万人马去投靠刘邦,刘邦让他去平定梁地,他也扫平了。还老是帮刘邦在项羽屁股后面放火,时不时地抢劫一下楚军的粮草,再时不时地接济一下刘邦,还时不时的收复几座被项羽攻陷的城池,对整个战局非常重要。人家功劳大,又基本带的是自己的队伍,与其说是投靠了刘邦,不如说是盟友更恰当,当然觉得自己也该弄个王当当。刘邦不自觉给人封王,人家就自己要。人家在刘邦又一次被项羽打得满地找牙,要求他出兵合击楚军的时候,随便找了个借口说现在我很忙,走不开呀~~~
于是乎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画了个超大号大饼。他对彭越说:这样吧,咱们先干掉项羽再说。等干掉项羽,得了楚地,我把韩信的家乡封给他,让他做楚王去,把从**到**封给你,你也做个王。彭越这才出兵救援。
英布,人家在项羽分封天下诸侯的时候就被封为九江王,刘邦被封为汉王,两人同级别,刘邦想拉着英布一起干掉项羽,不对他厚利诱惑能行吗?
张耳,人家是刘邦的偶像信陵君魏无忌的座上常客,陈胜吴广起义军中的风云人物,项羽分封的天下诸侯之一,常山王,本来就和刘邦平级,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
臧荼,项羽分封天下十八路诸侯的时候,他就被封为燕王了。顺便提一句,臧荼的孙女就是汉武帝刘彻的外婆。
长沙王吴芮和韩王信,这两人有点类似于刘邦的广告,贞节牌坊。他们一个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后裔,一个是战国时期韩襄王的后裔。刘邦立他们主要是因为秦统一六国不久,六国人民都还比较怀念旧王室。所以这样的人在他们的故国还是相当有号召力的,要不然项梁起事的时候也不用一定要立楚王了。而且刘邦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和项羽杀楚怀王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让天下人都觉得项羽无道而他刘邦仁爱。
总而言之,刘邦得天下的过程,往好听的方向说,那是他运用超高的政治智慧,联合一起可以联合的力量,对项羽发动了一场人民战争,完成了打败军事实力无数倍于他的敌人这一不可能任务。往难听的方向说,那就是刘邦的天下几乎是“买”下来的,不是打下来的。
我挑这几个异姓王出来,是因为刘邦拉拢他们的方式,以及他们投靠刘邦的原因,都比较具有代表性。其他许多将领,虽不像这些异姓王这么“贵”,但投靠刘邦的原因和被拉拢的方式大致类似。这里面许多人都不是为了义而跟随刘邦,也并不是打心眼里服了刘邦,认同刘邦是他们的主公,甘心一辈子匍匐在他脚下。
这一点从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也可以看出。
汉6年,刘邦大封功臣的时候,一口气封了一二十个,剩下的暂时没想好怎么封,就暂时停下来了。然后有一天,刘邦散步的时候,发现许多将领在一起窃窃私语。于是问张良怎么回事,张良答道:“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商量谋反。”刘邦将信将疑,问道:“天下都安定了,为何要造反?” 张良答:“陛下原本是平民老百姓,靠着这帮人的力量取得了天下;现在你是天子了,可是你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那些老哥们和他们亲近的人,诛杀的都是生平怨恨的人。现在军吏核算他们的功劳,天下的土地不足以封赏所有的功臣,这帮人怕你不能把他们都封赏了,又害怕你惦记着他们以前犯过的过失把他们杀了,所以就聚在一起谋反。”
张良的这段话简直处处都是亮点啊。
亮点1:陛下你滴出身不比他们高,他们不认为帮你打天下,让你当天子理所当然。
亮点2:这些将领都自以为功高,应该得到利益,损害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造反。
亮点3:军吏核算他们的功劳,发现全天下的土地都封出去还不够。
亮点4:许多人以前都有对不起刘邦的地方,说白点都曾是刘邦的敌人,他们害怕报复,不好好安抚他们,他们可能会造反。
虽然就战略而言,刘邦这么做绝对是正确的,然而刘邦这种“买”天下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1.他们许多人跟着刘邦都是为了刘邦提供给他们的利。触犯了他们的利,他们就可能造反。
2.问题是,不触犯他们的利不行。注意亮点3,天下的地全封出去都不够啊!我不知道刘邦在采取了张良的缓兵之策后,是怎么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无论是如何解决的,封完了功臣,刘邦自己还剩下多少土地?
3.我们来研究一下汉初各诸侯国辖地大小。汉5年,也就是刘邦终于搞定项羽的那一年,全国共分47郡,异姓诸侯王占有其中23郡,中央政府占有24郡。问题是,虽然中央直属的郡比异姓诸侯王多1个,但诸侯王的地除了燕国全都是关东富饶之地,而刘邦直属的24郡,不仅不及诸侯王富庶,还有大片土地与匈奴交界,如云中、雁门、代郡、太原、陇西等郡,常年受到匈奴骚扰,百姓无法安心居住,更谈不上生产。而异姓诸侯王只有燕王需要面对匈奴。这样一来,刘邦反而成了异姓诸侯王们防御匈奴的屏障。异姓诸侯王们有自己王国的行政权,军权,所有官员的任免权,根本就是一个个独立王国,他们手握重兵,又都是惯战沙场的一代枭雄。此时距离战国结束不过才二十年,难道刘邦就不记得周朝是怎样覆灭的了吗?不杀了他们,叫刘邦怎么吃得下饭睡得着觉?
4.可是杀任何一个,都可能会引起其他几个的紧觉。更有甚者,那些未被封为诸侯王的将领们被煽动一下,也可能会产生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情,万一他们联合起来造反,天下之事就未可知了。
5.综上所述,刘邦这个皇帝当的很苦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