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糊涂无能的皇后——王政君(二) ...
-
竟宁元年五月,汉元帝驾崩。六月,皇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成帝。尊其母王政君为皇太后,任大舅父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主管尚书事务。
元帝时期,由于王政君从头到尾一直处于失宠状态,所以家里的兄弟们也没得到重用。现在老公死了,终于轮到王政君自己当家作主了,于是开始大封特封王氏。
成帝建始元年正月,诏令封王崇为安成侯,食邑一万户。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关内侯。王凤因为袭父亲王禁的爵位,已是阳平侯,成帝便给他加封了五千户封邑。王曼是王莽的父亲,此时已经去世,故未能封侯。
正当王氏风生水起的时候,出了件意外。那便是建始元年的四月,出现了反常自然现象,黄雾四起,遮天蔽日。成帝慌了,生怕是老天爷有什么暗示,赶紧召集群臣问他们的看法。
这时候,跳出两个小人物,一个是谏大夫杨兴,一个是博士驷胜。这两人说,天现异象,乃是因为阴盛阳衰。当年高祖曾立约无功不封侯,如今太后的那些弟弟们全都无功封侯,以前没这种先例,所以上天才以异象示警。其他人纷纷附和这两人的意见。
其实,哪个太后不封自己的娘家兄弟?杨兴和驷胜说以前没先例,那完全是睁眼说瞎话。也就是王家兄弟多,封的侯多了点而已。
王凤一看这架势,显然是有人指使串联,但天意这种事,虚虚实实,不好辩驳,不然就显得王家为了自家的私利不顾大汉江山存亡了。于是他便以退为进,上书成帝要求辞官。
那时候成帝即位,才清洗了元帝时期重用的大宦官石显,局面还未完全稳定,怎么可能让自己的舅舅为这事辞职呢?王凤本来也不是真的想辞职,所以成帝一挽留,正好又有个人上书把这异象推到吏治上去,他有了台阶可下,就顺势留下了。
既然王凤未能被排除朝堂,王家兄弟的爵位也没有革除。但凡有眼力见的人,都该知道如今该是王家出头的时候了,所以都开始想方设法投靠王凤。
到建始三年,成帝犯了一个大错。他居然索性把国家大事全都托付给了王凤,自己成天跟后宫佳丽风流快活去了。这一下,王凤的权力就更大了,投靠他的人也更多了。可是即便如此,王政君还嫌给娘家的恩惠不够多,到河平二年,她授意成帝在一日之内把五个原来只封了关内侯的弟弟全部封为列侯。
想当年,卫皇后家一门四侯,老百姓就开始流传“卫子夫霸天下”的歌曲了。如今王氏一日五侯,更是震惊天下。后世所谓“轻烟散入五侯家”,指的就是这五侯了。此时王氏子弟已占据朝中各个要害部门,当真称得上是权倾天下。
当时以王凤为领头人的王氏权势已经大到什么程度了呢?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成帝一向都很敬重丞相王商(此王商虽然与王政君的弟弟同名,但不是一个人。此人是汉宣帝的母亲的娘家人),但是王商跟王凤之间有点小矛盾。于是王凤便指使别人弹劾王商,但其实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小事,而且还没有证据,所以成帝就不想理会了。但王凤坚持要查,坚持要法办,他还指使了一堆人不断地往王商身上泼脏水,弹劾的条款越来越离谱。成帝知道王商是被人陷害的,因此直接下令不许追究,但王凤还是坚持要追究。
最后,皇帝和王凤的意志的首次正式交锋,以王凤大获全胜而告终。王商被免除丞相之职,三天后吐血而亡,其家族子弟在朝为官的,一律被贬黜到宫外任职,不许任何一人留在皇帝可接触到的范围以内。
成帝这才意识到,这个皇位似乎已经不属于自己了。几年的荒诞嬉戏,这个国家的权力中心,已转移到那个自己曾经无比依赖和信任的舅舅身上去了。
此后,王氏的权势越发炽盛,到阳朔元年,皇帝已经到了连任免一个小小中常侍的权力都没有了。
当时,有人向成帝推荐光禄大夫刘向的儿子,成帝就召见了他,发现他果然有才华,便下令封他为中常侍。但成帝左右侍奉之人全都说:“这事还没经过大将军的同意呢。”成帝说道:“这等小事,哪用得着通报大将军?”但左右之人全都叩头力争,一定要大将军同意了他们才敢奉旨行事。成帝没办法,只好去跟王凤商量,但王凤不肯答应,成帝只好作罢。
沦为外戚傀儡的成帝,苦闷不已。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使他对刘氏宗亲格外亲近起来。
阳朔元年,定陶王刘康来朝见成帝,成帝很高兴,十分优待他。因为此时成帝多病,又无子嗣,便将他留在京师,不让他回去,还暗示将来要把皇位传给他。定陶王便是傅昭仪的儿子,当年与成帝有夺嫡之争。
成帝现在不计较以前的事,我是相信的。他现在不过是个傀儡皇帝,又没儿子,失意得很,大概还觉得祖宗的基业传给自己真是传错人了。
不久,皇帝的这些话就传到了王凤的耳朵里。正巧赶上那段时间发生了日食,王凤便把日食说成是老天示警,原因就是定陶王破坏祖制,留在京城。成帝没办法,只好让定陶王离开。
这时,京兆尹王章实在是看不过去了,便秘奏成帝。他说,日食就算是上天的暗示,也应该是暗示王凤专权,欺君罔上,怎么可能是暗示定陶王之事?如今皇帝无子,亲近定陶王是为了承接宗庙,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善事,怎会招致灾祸?王凤将定陶王送回封国,根本就是想孤立天子,好巩固自己的权力。皇帝应该罢黜王凤,另选贤能。
成帝自王商之事开始,便一直郁愤不平,不是不想夺回权力,只是苦无可用之人。此时听了王章之言,觉得大有希望,便让王章为他举荐一位贤者。于是王章再次秘奏成帝,推荐了信都王刘兴的舅父,也就是当年冯昭仪的兄弟冯野王。
冯野王及其父冯奉世在元帝时代就得到重用,有一定的才能和实力,元帝也觉得可用,便决定以他来代替王凤。可惜此时成帝身边到处都是王凤的眼线,虽然每次王章觐见之时,成帝都屏退左右和他密探,还是被王氏偷听到了,并报告了王凤。
于是王凤决定不等成帝发难,先来个以退为进。他先是搬出了大将军的府邸,住到原来的旧宅子里,然后又给成帝上了一份很煽情的奏折,表示自己想辞职。成帝求之不得,很想批准,但这时候王政君出面了,这也是她第一次直接出面干政。她祭出有汉一代所有太后共同的大杀器——绝食,成帝只好举械投降。
而王章,就这么杯具了。作为成帝向王凤妥协的代价,他被以大逆罪逮捕,死在狱中,妻儿皆被流放。这次风波导致的结果是,从此之后,满朝公卿,都不敢直视王凤。而冯野王虽未直接参与此事,王凤还是不肯放过他,随便找了条理由将他罢免了才算完事。
苦逼的成帝一直忍啊忍,忍到阳朔三年,王凤一命呜呼,才算摆脱了完完全全当傀儡的命运。而王凤的一生,虽未直接行篡政之事,也未必有篡政之心,但他在任期间党同伐异,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全都是他的人,为王氏奠定了实权的基础。这也是之后尽管王氏在哀帝时期被打压,但仍旧很快便重新崛起的重要原因,是王莽篡政的摇篮。
而王政君的纵容,正是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
阳朔三年,王凤病重之时,成帝前往探视,提出在王凤死后,会让王谭代替他的位置。王谭虽说是王凤的亲弟弟,平时却与王凤相处不算很融洽,所以王凤不愿意让他代替自己,而推荐了平时很会巴结自己的堂弟王音。从此,王谭对王音非常不满。
王音由于不是王政君的亲兄弟,自己都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也知道太后的亲兄弟都眼巴巴的看着他的位置呢,说话做事便很小心,不像王凤那般霸道,成帝终于终于觉得当皇帝还是有那么点意思滴。
到阳朔四年,成帝也许是想到了之前王凤一人专权的坏处,为了防范万一,便借着王谭逝世的机会,表示为了不让舅舅们再有未能辅政便去世的遗憾,提拔了王政君的弟弟之一王商,让他与王音地位相当。而在此之前,王商因为有把柄落在成帝手里,成帝曾威胁要杀他,吓得他背着斧头请罪,所以在成帝面前也没什么威严,限制不了他。
这样,就形成了王氏权势虽大,但却由于缺乏核心人物,群龙无首的局面。虽然说都是王氏外戚,在大局上大家都是休戚相关的,但人太多了就难免有局部利益之争。在太后王政君眼里,除了死去的王凤、王崇是她同父同母的兄弟,格外亲近之外,其他人都一样。这时候能否讨好成帝,就很关键了。
成帝能在王政君的反对下,立赵飞燕为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之后,能立定陶王刘欣为嗣子,也是缘于这种局面。这些我们可以留到8赵皇后的时候再说,现在还是说王氏外戚。
按理说,这会儿要是换成一个武帝那样的皇帝,还不得赶紧趁机削弱外戚势力,夺回皇权?可是也许是汉家真的气数将尽,正好摊上成帝这么个人。成帝本来就有点爱玩,这些年来处处遭王凤辖制,朝政是想理也理不了,便越发的沉溺酒色,久已习惯这种生活了。现在觉得反正外戚碍不着他的事,也就心满意足了。
这一时期,成帝不仅没有削弱王氏的整体实力,还又提拔了一些王家人。王莽便是在这个时候被成帝提拔起来的。这个时候的成帝,可能还觉得自己能想出这么个以外戚制衡外戚的主意,在不亏待外戚的情况下又能控制他们而自豪,完全没想到有朝一日,这种平衡会被那个看上去忠厚老实的王莽所打破。
王莽由于幼年丧父又丧兄,得承担起养活一家老小的责任,所以从小就比其他的王氏子弟要上进些。他的父亲王曼由于早逝,未能封侯,家道自然也比不上王氏其他人。为了生活,王莽小小年纪便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逢迎自己的伯父和叔父们。
当年王凤病重之时,王莽一直伺候左右,简直比王凤的亲生儿子还孝顺。王凤很感动,便在临死前重托王政君和成帝好好照顾他。从此,他开始走入宫廷。
由于王莽很会做人,所以王政君很信任他,他被封侯就是王政君不断在成帝面前念叨的结果。
但问题是,王氏外戚太多了,会做人的也不止他一个啊。至少,在当时而言,比他还表现突出的是王政君的外甥淳于长。当年王凤病重之时,除了王莽想到去感情投资,淳于长也想到了,所以王凤也向王政君和成帝推荐了淳于长。
淳于长入宫之后,很有眼色,一方面会哄王政君开心,另一方面又会讨好成帝。比如立赵飞燕为皇后之事,就是他给办成的。所以,成帝封他为定陵侯,以卫尉、侍中的身份参与朝政。
淳于长春风得意,王莽非常嫉妒,早就暗中抓了他一系列的小辫子,就等一个机会了。
绥和元年,王莽的机会来了。
此时,辅政大臣王根病重。本来呢,王根和王立都是王政君的弟弟 ,按照长幼顺序,王商死后应该是由王立当辅政大臣的。事实上成帝一开始也的确是任命王立为辅政大臣的。但王立一当上辅政大臣,就遭人弹劾。弹劾王立之人,与淳于长过从甚密。所以事情显而易见,就是淳于长和王根勾结,把王立拉下了马。
王根当上辅政大臣之后,淳于长也位居九卿。到绥和元年,由于王政君的兄弟中除了被拉下台的王立,都死光了。所以王根死后,王氏掌门人就该轮到下一代了。而这下一代中,淳于长的地位比王莽高,是排在他前面的。要动淳于长,必须先离间他与王根的关系。
于是,王莽再次发挥他的特长,又去给王根当孝子,日夜不离地伺候他。伺候到有那么点父子情深的意思了,王莽便趁机对他说,淳于长听说他病重,以为自己要当上辅政大臣了,已经在安排到任后的一些事项了。接着王莽还把淳于长做过的那些大逆不道的事都抖给王根听(这些事留着8许皇后的时候再说)。
由于王莽之前一直致力于经营自己敦厚君子的形象,所以王根很相信他。听了他的话,王根大怒,命王莽赶紧去见王政君。于是王莽再次发挥口才,在王政君面前狠狠地告了淳于长一状。王政君也怒了,让王莽去禀告成帝,免了淳于长的一切官职。
王莽从此脱颖而出,成为新的辅政大臣,位居大司马,年三十八岁。由于他很会拉拢人,又很会装正人君子,所以不论是王氏还是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都很服他。很快,他就成为王氏外戚新的精神核心,基本上也成了王政君唯一可以依靠的娘家人。
正当王莽慢慢掌握大权的时候,成帝崩了。王政君与傅太后斗法的时代,终于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