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踱步重行——历史 ...
-
来自童年的记忆里,关于我们的母语汉语是如何由单纯口头上的交流幻化成一笔一划真实的存在,记忆最为深刻的应该是“结绳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了:“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北史·魏本纪》曾有云;“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由战国,至前秦,至大汉,于民间口口相传至今;而“图画说”,则是在我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阶段在语文课上听老师提起过的,较为考究的说法。根据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古老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但后发现其中亦包括大量指事字、会意字)就很有可能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关于过早的历史,或许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段尘封于地底的久远往事,再次提起也不过是带来一阵自心底生出的震撼感动。就像浅层次看这场汉字的饕餮之筵,或从龟甲上依稀分辨出几个字形,或从青铜钟鼎里印证来自中学课本的图画中的印象,再转为谈资,娓娓道给身边人。可关于我们的汉字,再多的内容,好像是说不明也道不尽了。毕竟,再伟大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也都是循着依稀的史料与有限的实物,沿着理论下溯千年万年,又有谁能够准确地给那段最开端下一个完整地定义呢?
然后似乎是不尽心力徒于表面实则无可奈何的走马观花,我们浏览完这一场时光碎片。虽然仍旧有些朦胧疑惑,但那层迷雾也到底渐渐淡化一些。至少于我,在很小时想过但多年来反复记起又搁置的一个问题,彻底得到了答复。
原来那些古老的智慧并不会总是像生物遗传那般简单地自然而然世世代代传递,而是很简单的——一旦一代后人不加以努力研习试图保留前代的风貌,那么那段文明便会如明火缺少氧气,再怎么绚烂也抵不住火苗熹微的一刻,轮入沉入海底的宿命。
这个观点一经想起,便彻底打破了我以往固有的所谓“现代总是意味着更为智慧,更为先进”的愚昧的现代主义优越感。当再次望着那电子屏幕里闪动穿叠着的一幅幅文物图片时,感受也不再是仅仅限于“看见”这么直观又简单。因为对于投身于这个事业的人们来说,那是他们努力让这些古老的存在焕发生机的一场场文化手术。可我们都知道,最终决定生死的心脏起搏器却并不在那一群人手中,而是每一个你我,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窥探过这段历史的地球村民们。
因此,哪怕对于远久的不确定永存,那条横亘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界限永存,我们每一分钟的努力都仍不可须臾或缺。或许再次抬首,你所看到的仍是那片甲骨、那块锈铜、那截残垣,可你明白自己至少已完整收受了这场“汉字”筵席带来的文明精神的洗礼,所以敢于收起自卑与胆怯,哪怕自己仍所知甚少,可你深怀信心,因为你确信,责任感会为这份传承文明的使命之火注入永生的氧。
行行重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