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不可戒掉 ...
-
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应当的一个观点:没有成绩的人的日记是无病呻吟。
我是个纠结的人。我怕被人说是无病呻吟的同时,我还不停的告诉自己,理性一些,不要去管别人的声音。
当然我说的“别人”,是身边我能听到声音的人。
人,身边最多的羁绊,都是出现在身边。你的眼界、你听到的观点、能影响你的情绪、你对未来的规划和走向、你选择朋友的方式、你出行的路线和你看到路边能映入眼里的风景。
与其说世界很大,不如说人其实很渺小。
我不知道老人家的心态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我的话,我想我穷尽一生到暮年能得到的收获会不会是在死亡的前一秒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
认识别人很容易,可是因为人的共性,我们对自己的包容,或许穷其一生我也很难真正的认识自己。
十万个人的眼中有十万个哈姆雷特。
我去年不厌其烦的一直在跟人说经过几年的社会磨砺我沉淀了,我现在至少是平静了,或者说不浮躁了。
我的朋友还在我面前毫不掩饰的浮躁,嗯,因为她信任我,所以我是她可以表现出不想在外人面前表现出的那一面的忠诚拥护者。
我用的忠诚这个词。
因为我觉得随着年轮的更迭忠诚这个词其实是比善良更高一层次的肯定。
但是我其实依然在浮躁。像一只沉寂在汪洋大海里的鱼,在水底静静的沉默着,偶尔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偷偷摸摸的翻腾出一个水花,谁也看不见,谁也不知道。然后在继续小心翼翼的维持着这片沉默的汪洋大海,争取在人前人后一个样。
都不确定这算是什么情绪。
如果一定要使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状态,我希望用——沉寂。
与其形容人是渺小的,不如说自己只是一个渺小的沉寂。
我的心态并不是静如止水的,表面释放出来的也不一定都是面具。人,或者可能有很多人,我是指大概像我这样的,都在慢慢走着一条叫做镜子里的自己的路。这条路的景色和终点其实一直都在别人的眼中、口中和心中。
我一直防备的,和我一直想看到的。
大概这种矛盾就可以称之为无病呻吟了。
我从高中毕业之后,就很长很长很长时间,不写东西了。因为这一路的风景和之前是截然不同的,被改变的不仅仅只有眼界,更多的是曾经奉为至尊的真理。
当心中的逻辑在被不停的推翻的时候,眼前的真假对错就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然而人的好奇精神,这种如同游魂行走在雾色朦朦胧胧中,还是不停的想知道到底什么是对的到底什么是错的。
可能这算是一点太极阴阳两道的皮毛?
但是这也可能终其一生不会真的唤起那片真的心如止水的心境了。
我们本来就是生活在复杂纷扰的世界中,承认这点,然后去直面它。难道谁都不是在胸腔里放了两个仓库,然后无法逃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