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长圆 ...
-
又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他在庙堂金銮坐上俯视着那跪下央他选秀的众位大臣,面容依旧清傲冷然,只是带着点病态的白,微微垂下的眼眸看不出一丝情绪,半晌,他才开口,寒凉的嗓音令众臣皆是背脊一冷,
“这么急着将你们的女儿往这牢笼中塞么?”
说罢又眼尾微微上挑,语调轻缓气势却丝毫不减:“还是说你们觉得,朕,须得靠着女人才能坐稳这江山?嗯?”
众臣皆惊面露惧色,齐声道:“臣不敢。”他们都知晓皇帝尽管年轻却是雷霆手段,不到一年已征讨数国,又有哪个还敢吭声。
六月,杞国征讨陈国大胜,他在宫中大摆宫宴犒赏众臣。
大殿之上流光生辉,乐声不绝于耳。
今天的他着一身绛红色的交领外衫,袖口处绣着暗纹,头发也未完全束起,散落下来的发丝隐没了他脸上的棱角,样子看起来要比平日里平易近人一些,他端着一杯酒浅酌了一口,双眼微合,倒到生出几许落寞来。
这时一群身着霓裳羽衣的舞女缓缓上来,云袖轻甩,莲步款款的跳着那不知名的舞蹈,随着乐声的波荡起伏,一个身着红色纱衣带着同色面纱的女子从中间出来,舞姿曼妙,俨然在众人中鹤立鸡群。他看着她一时愣在了那里,眼睛也没有离开过她。
下坐来求和的陈国使节面上带着些许得意,待一舞完毕之后,只见他端着一副胸有成竹的姿态跪在他的面前道:“陛下,此乃我陈国五公主,愿与杞国永结秦晋之好以求贵国庇佑。”
使节说完这话的时候,殿内竟是毫无声息,众臣皆停杯投箸。空阔的大殿之上只闻交错呼吸之声。
酒杯放在桌上发出一声轻响,他抬眸看了眼跪在地的红衣女子,声音很轻,
“抬起头来。”
那公主听他的声音响起,揭下面纱抬头看他,果真倾国倾城,眉目如画,面若皎月。她见到他的样子时显然愣了一下,随后又低下头,羞怯的叫了句“参见皇上。”
他绕过桌面行至她的面前,单手抬起她的下颚,那公主脸颊早已红透,如水眼眸流连返转在烛光映衬下更显得顾盼生辉。其实她早就听闻杞国皇帝高华似天人,这次来献舞也是依仗着自己的美色和手段才得此机会,她多方打听才知晓了先皇后的喜好和擅长,并刻苦练习,努力果真没有白做,想来传说这皇帝对先皇后用情至深也不过如此。正待她得意之际,她的脸被他有点厌恶的甩在一边,眼睛淡淡的扫过她,
“你,也配学她穿红衣服跳舞么?”
他又重回坐上,宣布了众人都惊讶的决定:“众爱卿辛苦,但陈国必须攻下,一统中原。”铿锵落地的几个字似有万分重量,压得那陈国公主和使节都瘫坐在那里。众臣亦是一惊,之后又摇头叹息,陈国使节着实愚蠢,他可知是今日的举动反倒加速了自己成为挛虏。
八月,陈国灭。杞国一统中原。
只是皇上的身体更差了些,月内基本上都是卧床不起只上了几次朝。太医束手无策,只称皇上这是心病得需心药医。
九月,晋文帝摆驾龙华寺。跪坐于蒲团之上上香发愿,住持向其行礼道:“皇上可还有何心愿?”
他并未起身,依旧双眼紧闭,他才开口,声音伴着袅袅徐徐的檀香传进主持耳里,竟有几分缥缈。
“唯有一愿。”
“阿弥陀佛,皇上万不可执念过深,不仅娘娘的魂魄无法脱身,皇上的身体也累得衰竭,方知放下才是正理。”
他自嘲苦笑道:“大师所言极是,只是若真的这样容易便能放下,我又怎会来此起誓发愿求佛祖庇佑....”他说道这里的时候,咳嗽不止,老和尚摇了摇头便躬身行礼离开了。
十月,杞国下了第一场雪。
雪花漫天飘飞洋洒而落,将这宏伟的宫殿全都漫上白色。放眼望去,目之所及之处尽是一片茫茫,却也宁静。
久病不愈的他仅着了昔日在北邺将军府中的一身单薄便衣立在雪中。衣袂飘飘,白衣渺渺,似乎是要与那雪色融为一体,又似乎转瞬就要羽化登仙一般。他站在一株青梅树前,脸上挂着几月不见的笑意,脸色也不似病态苍白,稍稍带着些许红润,
张公公手拿着披风站在一边,只道他是身体好些了。
“皇上,风大,回去吧?”
姬然面含微笑道:“你且取来纸笔和国玺,朕要拟旨。”
张公公依言行事。
他将拟好的圣旨交给张公公的时候,脸上竟是一副愉快轻松的表情,理了理自己的衣冠又回头问张公公,
“朕的模样可还行?”那样子倒像足了要见心上人时的羞怯少年。
张公公先是被问得一愣,随后又眼堆笑意道,
“皇上哪,您今日可是俊逸之极。”
他听后满意的笑了笑,向着梅林深处走去,张公公知晓他这是要穿过梅林去皇后的康泰殿了,以往都是这样,遂守在梅林一旁等着。
他行至一半的时候,伸手摘了朵披霜带雪的鲜嫩青梅,小心的捧在手心。
他来到她的床前,伸手抚了抚她那似鸦翅一般的黑发,缓缓低头在她的脸颊上落下轻凉一吻,以额抵额,鼻尖轻触,他扯起她的手,将青梅塞进了她的手心。声音柔情似水,
“檀溪,我来了,难为你等了我这样久。”
“为了赔罪,我摘了这年最美的青梅,送你。”
永和二年冬,晋文帝卒。因无子嗣,将皇位传于九王爷之子姬亹。改年号为顺康,封,晋武帝。武帝感念先帝与先皇后情深,将二人合葬于昭陵。尽管文帝在位仅仅两年,却带领杞国统一中原,百姓安居乐业,也为杞国后来百年基业奠定了基础。但其死因具不可考,有人说是忙于战事心力交瘁,亦有人说是英年早逝疾病猝死,还有人说是文帝痴情为思念皇后殉情而死,此间种种,皆为后话野史。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