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一方砚台 ...
-
为求名师,司徒莲辗转折腾了整整一个月。他请到了一位名师,姓李名从善。
这位李塾师是东海人,本是书香门第,怎奈父亲为官贪财,走入歧途,遭贬被罚,家道中落。母亲本是官宦人家的千金,从没过过苦日子,愁苦烦闷常常唉声叹气。李塾师自幼勤奋,勤学苦读,为了安慰母亲,他一边读书一边给人放牛,学习的时候也不忘赚些钱来贴补家用。家里的书读完了,他就到别人家借书来读。有一次,为了买到一本好书,他把自己的鞋子都卖了,赤脚走了回家,在当地传为佳话,感动了许多人。一位富商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专门把李从善请到府上当自己儿子的伴读。这李从善入了富商的家塾,看到那富家公子懒散傲慢,不思进取,又对自己多番打扰多番挑衅,本来有些恼火,本想一走了之。怎奈富商求贤心切,不光对自己礼遇有加,还送了许多钱财给母亲贴补家用。从善心想,爱人者父母也,他的父亲肯屈尊把我叫来,肯定是望子成才心切。我若帮他把书读好也就是帮我自己有书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富商之子见李从善不怒不闹,专心向学。虽然穿的是普通衣服却显得文雅得体。又听李从善天天向他讲述如何孝顺母亲,多多少少听进了些。再想想自己,从小到大不知孝顺为何物,自开蒙以来也不知道气跑了多少老师,心里有些许的触动。好在这李从善不光喜爱学习,还会说洋鬼子的话,还会编故事,倒也是个有趣的玩伴。
听司徒莲娓娓道来,小雪笑了。这李从善李老先生的奇闻趣事,小雪自小就耳熟能详。听父亲说,要想请到李老师,那可不是一般人。
小雪很好奇,司徒莲是怎么请动李老先生的。司徒莲见小雪好奇,也不隐瞒,便将自己如何用一方砚台请出李老师的故事说了一遍。
话说这李从善修得一身学问,满腹经纶,本来是可以走上仕途,重振家风的。可他无心仕途,立志从教。用李老先生的话说“圣人皆从师者出。”想到父亲误入歧途,世风日下,李从善决心做老师培养贤才。在他看来,再没有比重振世风,教化人心更重要的善事了。
李老师教书几十年,弟子们也都不负所望。有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的勤奋苦读终成学者。弟子中最著名的当属徐从望了。他管理两广若干年。最让人感动的是他走上仕途后五年未娶妻,将俸禄省下来在家乡修建义学堂,给自己的授业恩师李从善新建了房屋和院落。
听到这儿,小雪有些急了,她真的不知道司徒莲因为崇拜会讲到什么时候。见小雪着急,司徒莲笑着说:“娘子,我就要讲到关键处了,你怎能失去耐心呢?”见司徒莲责怪,小雪微微脸红。
徐从望做巡抚期间,从专程回乡看望老师,向老师请教为官为民之道,李老师也不多言,提笔写了“礼恒敬之,心恒爱之”八个字赠给弟子。徐从望接过老师的墨宝,看到那苍劲的字迹真是心潮澎湃。他觉得老师的教诲令自己终身受益。真不知道该如何报答老师的恩情。
面对自己的爱徒,这李老师也不客气。他说:“得知,你要真的想帮老师,就帮我打听一件事,我家的祖传至宝“宣德砚”流落到何人之手?““据说这徐从望为了帮老师找回传家之宝,竭心尽力。怎奈宝物流落民间,无缘相见。
说到这里,小雪陡然想起书房中的“宣德砚”,自己已有好些天未见到,想到这“宣德砚”还是司徒莲第一次去河北时得到的,整整花了一千大洋,真真是让人有些疼惜。但想到“名师出高徒”从此司徒家子孙有名师教诲,将受益终身,又不觉高兴起来。可她又担心丈夫不懂文人,招待不周,开罪名师,便说出了自己的忧虑.没想到司徒莲一句话就解除了她的担忧.那就是\"礼恒敬之,心恒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