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那人是个道士 ...
-
楔子
锦康大道靠右的第三条支道又名灯笼街。说是前朝瑞文帝迎他的宠妃瑶姬进宫的时候留下的名字。,据老人讲,那日每户花灯高挑,不止每户的门面,连算着高矮错综的房屋,数米高的大树,路旁的石碑都被装点上细致的小灯笼,男女老少也人手执着各式样的花灯,争芳斗艳,火光冲天,直映的一条长街如同传说里的龙宫一样剔透明艳,潋滟妩媚。十里长街啊,足足一百多户人家。一夜之间只费的灯油都足够一个中户人家数年的用度。瑶姬就此风光入宫,成就一段帝王的风流多情。虽说深宫高墙,欢喜自知。每户每家挂灯笼的习俗却是留了下来。喜则挂赤,丧则挂白。平日里每户各异,从掌灯时分开始便是一片温暖的色泽,虽是比不得锦康大道的繁华热闹,却也是有分别致的风流。
这日,日头刚刚下了山,各家如寻常一般都掌起了灯,一时红光晕人,姑娘的眉眼都霎时灵动了起来。忽见得街尾明亮非常,众人循光望去,只见火光冲天,火舌噬空。
是宋家别院的方向。
那个少年的身影在涛涛火光中显得愈发纤秀修长,素色的衣衫在热烈的火舌吞吐下竟也显出两分艳丽。此时,他以闲庭信步的姿态长立在铺天盖地的大火之中,嘴角勾着一丝笑。目光所及处正蹲着一只小鼠。也不知是不是火光的缘故,周身皆为粉色,迥异于平日常见的黑色灰色的丑陋家鼠。
“真漂亮啊!”他感叹着,用手轻轻压了一下小鼠的头部。目光温柔。
鹤城,蟠龙山。
雾锁横江,江面白茫茫一片,看不见人。摆渡的老李打着哈欠,想着等下要去铺子里抓几服药,老伴儿这两天咳嗽的厉害,怕是受了寒。浓雾起了波动,影影绰绰显出一个人影。“客官,过江哪!”他冲着人影喊了一嗓子,那人身形也渐渐显现出来。这人裹着厚厚的斗篷,背后用布条裹着的也不知道是什么兵器,斗笠压得极低。走到老李面前了,才轻声说了句“过江。”然后从怀里掏出一锭碎银放在老李手中。拿银子的时候斗篷向两边滑去,隐约漏出里面灰蓝色的道服。居然是个道士。
“客官,您给多了,十文钱就成。”老李佝偻着腰,老实道。
这人踏上船,寻一小矮凳坐了下来。“无妨,你拿着就是。”这声音清朗周正,带着大气。
老李捧着银子道了谢,驶船缓缓离了渡头。渡船眷恋着群山,却不知轻重的行进水的眼睛里。惹得水面雾气腾腾,像找不到由头而在眼眶中来回徘徊的泪。咸腥的风吹过来,雾气丝丝缕缕。天地无言,只听得桨起水落的声音。
那人从上船就没说一句话,引得老李不由悄悄多看了这人几眼,只觉着他沉静异常,虽是看不到脸,就那般坐着,也似有说不尽的风度。“客官可是要进城?”他问了句。那人微昂了头,露出一段形状好看的下颌。虽然没露出眼睛,却给人一种被凝视的凛然。老李状似自然的将视线移到江面。接着道:“要是进城,还请客官多加小心些。若无要事,晚上尽量不要外出。鹤城……这阵子…….不是很太平。”
“有劳店家。晚辈记得了。”船慢慢行到了对岸。那人躬身行了个礼。抬脚下船。
“客官慢走。”老李俯首点了头,撑船掉尾,感慨着果然是大地方过来的人。看这温润有礼的气度便与村野小子迥异。而待他调转了船头,再回头,却是连那人的影子都不见了。只留苍苍茫茫的雾气,湿冷冷地侵骨入肤。老李无端想起最近城中不断暴死的青年,冷不丁打了个寒颤。他晃了晃脑袋,骂自己一句多想,然后慢悠悠驶着船去给老伴买药了。